謝盛友:朱鎔基沒資格批教育腐敗 新聞記錄(2011年4月23日): 中國前總理朱鎔基2011年4月22日訪問北京清華大學,針砭時政,多次提到要講真話,還提出要給學生送“禁書”,在中國引起熱議。朱鎔基在清華訪問的情況被網友網絡“直播”。據網友微博介紹,朱鎔基向清華經管學院贈送了他的新書《朱鎔基講話實錄》,並稱“讓你們和現實情況對比一下,看看我是不是說的實話,真話”。據香港《明報》報道,朱鎔基還在訪問中提到要給學生們送書,特別提出要送《中國農民調查》。這部由安徽作家陳桂棣、吳春桃所著的書對中國農村政策及農民困境提出尖銳批評,出版後引起轟動但長時間以來一直是中國內地的“禁書”。作者還被安徽當地政府領導人告上法庭。據報朱鎔基在清華表示“這本書受到很多國外異見分子追捧”,送書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有批判意識,用事實去對比書中的內容。訪問清華期間,朱鎔基多次談到要講真話,講實話。並據網友微博透露,朱鎔基揶揄中央台說“每天七點到七點半必看中央電視台,看他們胡說些什麽”。 《明報》報道說,朱鎔基還對中國現行教育製度,大學擴招,假論文現象以及政府補貼汽車工業等問題提出尖銳批評。 朱鎔基1947年19歲時考上清華大學。就讀於電機係電機製造專業。1984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17年。 ( 新聞記錄 完) 朱鎔基與俾斯麥的簡單比較 朱鎔基平民出身,故鄉位於湖南長沙縣安沙鎮和平村棠坡。朱鎔基的父親在其尚未出生時已去世,九歲時,母親病死。在湘西讀書時,染上了霍亂,後痊愈。1947年,以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讀書,曾任學生會主席,曾經反對過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之後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再次被肅清,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曾任上海市市長(1988年-1991年)和中國國務院總理(1998年-2003年)。 中國是社會主義,醫療和教育最不應該產業化,而平民出身的朱鎔基執政時,做了。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貴族出身,德意誌帝國首任宰相(總理),人稱“鐵血宰相”。 當時的德意誌是貴族的天下,貴族完全可以將醫療和教育產業化,而貴族出身的俾斯麥沒有這樣做。 朱鎔基,俾斯麥,一正一反,到底為什麽?朱鎔基有資格批判社會腐敗嗎?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今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出生。其家族為傳統容克,擁有很多土地及莊園。俾斯麥父親,斐迪南•馮•俾斯麥(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隻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為不同,但最後俾斯麥同時達成了。 俾斯麥是一個膠片衝印師,他把普魯士放大,卻從未想過要拆散德意誌大廈;朱鎔基同樣是一個膠片衝印師,他把中國放大,卻想重新重新組裝中國大廈。 俾斯麥是一個建築設計師,深知帝國大廈的穩固在於底層的堅實,他心中充滿著貴族的榮譽與責任,以對國家的忠誠與貴族的榮譽創建了國家的上層,使得容克和軍隊成為國家的支柱,他又以貴族的責任心深知,保衛自已領地上農民的小康與安全是自已的責任和義務,於是他將這責任放大,成為國家的福利,俾斯麥通過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製度,《社會保障法》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罩住了千千萬萬的貧困者,澆築了一塊雷打不動的堅實基礎,把巨人煉成了鋼筋鐵骨。 俾斯麥用“鐵和血”為德意誌創造了這套製度,1871年以來的德國,依靠這套製度而發展和鞏固,超越他國。 俾斯麥推行的“鐵血政策”,向右打擊天主教中央黨,向左打擊社會民主黨,卻把雙方保護勞工主張收歸他名下。在他執政最後時期,簽署了6000餘條法令,從工傷保護到醫療保險,事無巨細,全由王朝強令推行。 俾斯麥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我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麵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了十分特別的牢固關係。 俾斯麥的“帝國社會主義”因社會福利,而提高了勞動力價格,卻迫使德國工業向新興科技索要生產力。50年內,德國科技拔得歐洲頭籌,工業起飛,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實體,有實力向工業革命的鼻祖英國挑戰。 俾斯麥的社會福利從王朝而來,共同體大家長成為近代德意誌的國家認同。依賴國家進行二次分配,共同義務壓倒個人競爭與責任,幾乎成全民共識。 俾斯麥1891年曾這樣說:“既然軍隊士兵殘廢了,可以領撫恤金,為什麽勞工不能?再過不久,這種見解將被大眾承認。我堅信國家社會主義一定會行得通。凡是要實行這種政策的政治家,都將嶄露頭角。” 德意誌曆史和今天的現實,都被俾斯麥言中。 相反,朱鎔基是一個建築施工員,頂多是施工隊的隊長或救火隊總指揮,他未必知道,中華帝國大廈的穩固在於底層的堅實。所以,朱鎔基施工時,拆東牆補西牆。一國總理本應防止國家著火,而不是擔任救火總指揮。悲哀的是,中國的總理都這樣。 朱鎔基重新組裝中國大廈的“鐵腕政策”,第一是教育產業化,第二是醫療產業化。 朱鎔基把公共醫療衛生係統,當作商品投入市場競爭,讓病人當作榨取暴利的對象。 朱鎔基執政的時候,2002年的GDP總額10.4萬億人民幣,中國衛生總費用5084.2億元,占GDP的5.3%,但是這筆開支的63%是由患者個人承擔的,人均403元。那時,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191個成員國的衛生總體績效排序中,中國排在第144位。當時,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全球191個成員國國家衛生係統的業績,做出量化評估後,對這些國家的衛生績效進行了排名,中國在“財務負擔公平性”方麵,位居尼泊爾、越南之後,排名188位,倒數第四,與巴西,緬甸和塞拉利昂等國一起排在最後,被列為衛生係統“財務負擔”最不公平的國家。 朱鎔基執政的時候,開始教育產業化,把教育當作是一個產業來運營,大學都蓋上了漂亮的教學樓、宿舍樓,這些樓都是拿學生父母的血汗錢建立的。中國教育產業化的改革,迫使有些貧困地區的家庭更加貧困,“哥哥賣腎、妹妹賣血供養兄弟上學”,這樣的底層,如何穩固堅實地支撐中國大廈? 如今道德淪喪,學術腐敗,朱鎔基有多少曆史責任?今後書寫曆史的人如何書寫朱鎔基? 中國是否要悔改朱鎔基的“鐵腕政策”(教育和醫療產業化)? |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