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通俗心理學傑作《少有人走的路》

來源: rayray 2007-04-03 13:37:3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647 bytes)

·胡 渙·

最近讀到一位國內名牌高校畢業,在北美獲得博士學位的男士,因為長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拋下妻兒自殺。在為這位男士,更為其妻兒痛心之餘,想到了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和他的一句話,“在你自殺之前,先殺掉你的自大(Before you kill yourself,kill your ego first)。”在這裏我無意苛求死者或臆測其心理活動,但是覺得介紹一下派克的著作也許可以幫助生者從一些更有趣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問題。

派克早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在凱斯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從事心理疾病治療工作。1978年出版《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至今此書銷量已逾千萬冊,曾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非小說類排行榜達十三年,創造了美國出版史上的紀錄,被大出版商Random House稱為“無可爭議的當代最有影響的靈性(spiritual)類書籍。”亞馬遜網站上關於此書有多達一百多篇的讀者書評,這裏引用幾句如下:

“不容易讀,但無論花多大的力氣都值得。(Not easy reading but worth every second and all the effort that you put in it.)”

“像這樣分量的書,如果你每十年能讀到一本就應該覺得萬幸了。(You should be lucky,if you can read books of this quality once every decade.”

這些評論,就我個人感覺,並非溢美之詞。作家餘華說過一句話,“讀金庸的書像進賭場,不輸光了出不來。讀魯迅的書像進教堂,能有精神的交流。”《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本能與讀者有深刻精神交流的好書。在對我自己影響最大的書的名單裏,這本書應該排在前五名之內。讀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多學一門可有可無的學問,而是給自己一麵鏡子,一麵回音壁,從而讓讀者能審視自己的內心活動,看到自己從來不敢正視的靈魂角落,聽到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這本書的目的,就像書名所示的那樣,是要讓讀者走一走那條以前從未走過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讀者會用全新的視角來觀察事業、婚姻、家庭、信仰等許多問題,而得到很多有價值的教益。所以,在這裏我把這本享譽英語世界的書介紹給中文讀者們。

自律

作者在全書的一開始就尖銳地指出了我們每一個人都麵臨的挑戰:“活著不容易。”這句卷首語已經變成了很多美國人的口頭禪。作者接著寫道,“既然生活就是由許許多多的問題組成的,那我們是應該怨天尤人,還是應該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想教我們的孩子們怎麽解決這些問題嗎?”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作者引用了美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富蘭克林的一句話:“讓我們痛苦的事也讓我們學會很多。”

但是,實際上絕大多數人沒有富蘭克林這樣高的智慧。因為生活中的問題總是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出於害怕痛苦,多數人總是想回避、想竭力忘掉、和假裝看不見問題,而不是直麵問題、解決問題。”可是,回避問題付出的代價是更大的。小孩怕打針還有成人來管,而成人怕麵對問題就難得有別人指點了。沒有解決的問題就像沒有切除掉的結石一樣,是不會自己消失的。並且,隨著時光的推移,老問題會被不斷產生的新問題層層包裹,讓“結石”越長越大,越來越難以診斷和治愈。而它所帶來的痛苦也會與日俱增,最終大大超過當年想要回避的那一點痛苦。“回避問題的傾向以及由此引起的對人意誌的蠶食,是人類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源。”

這讓我想起來小時候被狗追趕的事。被狗追著跑,我害怕極了,直到旁邊有人喊,“你要是不跑,狗就不追你了!”我才醒悟過來,停步轉過身來,壯起膽子與狗對峙,結果這狗果然不敢把我怎麽樣。人生的種種問題正是些欺軟怕硬的狗,你跑它就會追。而如果你想奮起還擊,不必等到被它咬一口之後。在電視上曾看到一隻獅子追得一大群角馬四處逃竄,而每一隻角馬的身體都比獅子大上好幾倍。在嘲笑角馬之餘,想想人比它們又高明在哪裏呢?

自律就是人與角馬的最大不同。角馬見了獅子隻會逃跑,這是它們的生理本能。而兒時的我在被狗追著跑的時候卻能做出超越生理本能的事,與狗對峙。自律就是人超越生理本能的意願和行動,是人較之動物的優越性之所在,也是解決人生種種問題的最根本手段。

派克從多方麵論述了自律的體現。母親對孩子說,“你們快把我給逼瘋了!”這等於是在說,“我的情緒是由你們控製,而不是由我自己控製的。”把自己該負的責任推給別人,就是一種人的本能,也是缺乏自律的表現。父母看到孩子不懂事,勃然大怒是生理本能,但他們也可以忍住怒氣,靜下心來想一想正確引導孩子的辦法。這就是父母的自律。能先做家庭作業再看電視,這就是孩子的自律。盡管多數孩子在十六七歲時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自律,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未能充分發育控製自己的能力。他們不做作業、曠課、打架、吸毒、貪圖一時的快活。作者發現,很多證據都表明孩子的缺乏自律是源於缺乏自律的父母。

自律還體現在人能否明智而有選擇地放棄自己的一部分欲望。作者講到他九歲時學會了騎自行車,就上了離家不遠處的一個大陡坡,在坡底有一個急轉彎。“那飛馳讓我真是激動。我覺得在此時要讓我刹車減速簡直像是自虐。所以我決定轉彎時不減速。幾秒鍾後我的激動就嘎然而止,因為我衝到了樹叢裏。身上劃得到處是血,自行車前輪因為撞在樹上而扭曲得不成樣子。”放棄眼前的飆車欲望是不好受,而撞到樹上的滋味更不好受。人生不是坦途,有很多陡坡和急轉彎,所以任由自己生物本能前行隻能自討苦吃。而自律在這裏所起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認為,人達到心理健康與靈性成長的的手段是自律,而原動力則是愛。與大眾的理解不同,作者獨樹一幟地對“愛”給予了特殊的定義:延伸自己而使自己或別人心靈得到成長的意願及行動。該如何理解“延伸自己”呢?我覺得可以看看孔子和耶穌的觀點。孔子對“仁”的定義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耶穌對信徒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是:“像愛你自己一樣去愛你的鄰人。”可見“延伸自己”就是把愛推己及人。這個定義有幾個最重要的要素:首先,愛的對象是人。其次,愛的目的是心理健康與靈性成長,而對象包括自己與別人。最後,愛既體現在意願,也體現在行動。

為了闡明這個並不簡單的含義,作者分析了很多種“愛”,比如愛種花,愛打高爾夫球,愛寵物,愛名利,愛權力,對孩子的溺愛,墜入愛河,等等。在一個案例中,一位五十二歲的成功商界人士在一場心髒病之後審視自己過去的生活,發現自己多年在公司拚命掙錢往上爬的日子實際上毫無意義,因而陷入抑鬱。“經過長期的思考,他意識到他以往行為的動力隻是由於他極力想在他嚴厲苛責的母親麵前塑造一個成功的形象。最終他決定有生以來第一次冒母親之大不韙和老婆孩子的奢侈物質生活需要,辭職在鄉下開了一個小店鋪為生。”這位先生從他自己身上發現的就是愛的出發點:自愛。出於自愛,他否定了他對自己在嚴母眼中的形象的“愛”,和對金錢與地位的“愛”。

在論述愛的行動性時,作者認為:“愛的反麵不是恨,而是懶惰。”這話似乎與常識相悖。該如何理解?真正的愛不是出於生理本能,而是出於人的有意識的選擇,並且在行動上的體現。所以,真正的愛是出於自律,所以其反麵就是出自本能的心理惰性。夫人做的菜不好吃,先生給以鼓勵是出於愛,而摔筷子則是出於本能,出於一種心理懶惰。作者在行醫時觀察到,心理病人恢複正常心智的最大敵人就是他們的心理惰性。

關於溺愛,書中寫到了一位特別怕羞的年輕人的談話:“我媽媽太愛我了。她一直自己送我上學和接我放學回家。直到我上高中的最後一年在我苦求之下才讓我坐校車上下學。我想她是怕我在校車上受欺負。她堅持這麽多年真是不容易。她真是太愛我了。”這位母親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其中缺少了對兒子心理成長的需要的關注。而這位兒子因為把溺愛當成了真愛,他在現實世界中就找不到真正對他的成長有益的愛。這正是造成他心理疾病的原因。

書中對浪漫愛情也有精彩的分析。“盡管很多童話的背後都蘊藏著偉大的真理,浪漫愛情的童話卻是一個彌天大謊。”因為浪漫愛情隻是人出於兩性結合需要的一種生理本能,而並不是出於理性的選擇,也並不包含著靈性的成長。所以,浪漫愛情的降臨以及隨著時間的消逝就像春天過去是夏天,夏天過去是秋天一樣正常。可是,“成千上萬的人不可救藥地想把他們的實實在在的生活納入這個謊言的框架。”為挽留不住的風景而徒然傷感、責人、或自責,是心理疾病的又一大禍首。

愛的另外一個常見同義詞是犧牲自己。作者論述道:“愛不是自我犧牲。每當我們覺得我們‘為別人’做了什麽事,我們實際上否認了我們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無論我們做了什麽,都是我們自己決定要去做的,而我們做出這個決定正是因為它最為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這又與前文所提到的自律呼應起來,因為自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就是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人們常常覺得愛與犧牲自己是一回事,是因為愛的確是一種付出。但另一方麵,愛是有回報的。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所以他對他的民族所付出的愛是別人無法比擬的。但是在多數人的思想都隨其生命如泡沫般消逝之際,魯迅的思想將會被代代的來者咀嚼、消化、傳承下去。所以他得到的也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隻是,魯迅得到的回報不是他要來的,而是他掙來的。並且,正因為他在付出的時候不求回報,他得到的回報也就最多。我們每個人都常聽別人提到,並且在生命的某些階段自己也會強烈地感受到“對愛的渴求”,我們在“渴求”的時候,應該記得,愛是掙來的,不是要來的。書中寫道:“如果你的理想隻是被愛,那你不會達到它。讓你自己變得值得愛,是唯一能保證你被愛的條件。而如果你的首要目標是被人愛,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這也許可以作為耶穌“給才會得到”的論斷的注解吧。

因此,當一個人去有意識地愛別人時,最重要的受益者之一是自己。據此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對寵物的愛。“太多的人隻會‘愛’寵物,而不會愛別的人。”但是人對寵物的愛與對人的愛不同。作者認為,首先,寵物給主人一種虛幻的善解人意而可以與交流的感覺,但實際上寵物並不知道主人在想什麽。其次,我們讓自己的孩子上的是能使他們成長的學校,而讓寵物上的是“聽話學校”。我們希望寵物能依賴我們,而不希望它們有任何心理獨立性。所以,對寵物的愛不能代替對人的愛,而把寵物當作靈魂寄托的人,其心智隻能向寵物的方向萎縮,而不能成長。另一方麵,父母把對寵物的愛用到兒女身上,則是導致兒女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婚姻與家庭

由於婚姻與家庭在人成長過程中扮演的極為重要的角色,作者把其基本理論在婚姻家庭上的應用貫穿到全書的每一個角落。在這裏我直接引用作者的一些很耐人尋味的觀察與論斷,讀者可以自己品味其中的含義。

“父母常常忘記了兒女有他們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下意識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己的一個附件,就像他們整潔的衣服、漂亮的草坪、和一塵不染的車子一樣,是維持他們自己公眾形象的附件之一。”

“那種‘我是個有價值的人’的感覺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它是父愛和母愛的直接產物。這種感覺必須在童年建立。到成年以後再建立這種感覺是極為困難的。”

“給孩子一個自律的榜樣、讓他們珍視自己、以及讓他們建立一種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安全感,是父母們能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如果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這份禮物,他們仍然有可能從別的渠道獲得,但那要付出極大的,甚至是畢生的努力,而且經常以失敗而告終。”

“認為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自我犧牲是個極大的錯誤。恰恰相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得到的比孩子還要多。那些不願意在這個過程中改變自己和成長自己的父母是走上了一條通向心理衰老的道路,而他們的孩子以及整個世界都將會把他們遠遠拋在後麵。如果人希望有一個有意義的晚年,從孩子那裏學習是最好的機會。很可惜多數人沒有把握這個機會。”

“人生在世要經曆成千上萬個冒險的時刻,而其中最大的冒險就是長大 -從心理童年到心理成年的飛躍。這個飛躍是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完成的。雖然他們的外表是成人,甚至是很成功的成人,但他們一直到死都仍然處在未能擺脫父母影響的心理童年。”

“幸福的婚姻隻能存在於兩個心靈獨立的強者之間。”

“如果你指望著讓別人來給你幸福,你會永遠地失望。”

結語

以上介紹的主要是書的前半部分論及的內容。更深入一步想下去,這個讓人心靈健康成長的“愛”又從何而來?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很多極具爭議的問題,比如宗教信仰等。書的後半部分對此給予了討論。雖然在這些章節裏隱約可見作者比較認同基督教的理念,但我個人認為作者研究這些很“玄”的問題時沒有使用任何宗教教條,而是本著一個科學家的公正和誠實態度的。作者盡管在冥冥中覺得這讓人靈性得到升華的愛隻能來自於神,但並不武斷地給出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所以,本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原則,我在這裏不加評判,而把判斷的決定權交給讀者。我相信作者的很多有見地的思考對無神論者和各宗教的虔誠信徒都會有有益的啟發。

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據我所知,有兩個中譯本。台灣譯本名為《心靈地圖——追求愛與成長之路》,張定綺譯。大陸譯本名為《少有人走的路》,於海生譯,2006年由吉史出版社出版。前者我沒有讀過,後者在新浪與搜狐網上有部分連載,翻譯質量不錯,網友評價也很高。當然,由於翻譯永遠不可能完全精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讀英文原著也許對熟悉英文的讀者更為有益。

最後再引用亞馬遜網站上的一句讀者書評來結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這位讀者溢於言表的懇切之情:

“我覺得如果有人知道有這本書而沒有去讀,那真是個傻瓜。(I believe anyone referred to this book that doesn't read it is a fool.)”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RAYRAY喜愛的歌】Immortality (Celine Dion)
•  【我心我願 2】人生若隻如初見(配曲:藍)
•  【那時 那歌 那心情】聽見(沙寶亮)
•  做睿智聰明女人
•  成熟戀情四個必經階段

所有跟帖: 

rayray 好. 謝謝分享心靈雞湯. -開心豆豆- 給 開心豆豆 發送悄悄話 開心豆豆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07 postreply 15:09:20

非常好的一本書。因本人讀過不少心理學的書。建議讀英文的。 -最愛梅蘭竹菊- 給 最愛梅蘭竹菊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3/2007 postreply 15:12:35

可否在這裏推薦幾部你喜歡的? -rayray- 給 rayray 發送悄悄話 rayra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07 postreply 23:29:16

Psychology for living(Karen Duffy)&(Eastwood Atwater) -最愛梅蘭竹菊- 給 最愛梅蘭竹菊 發送悄悄話 (168 bytes) () 04/04/2007 postreply 07:45:16

如何????????怎沒下文了。。。。。。。昏 -最愛梅蘭竹菊- 給 最愛梅蘭竹菊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6/2007 postreply 08:24: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