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中國夢

本文內容已被 [ 清歌淺唱 ] 在 2010-08-21 16:50:0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龍應台的中國夢




鄒璐
  龍應台8月1日在北京大學紀念講堂,發表了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講。她的演講與其眾多文章一樣,看似嚴肅、犀利、理性,其實是一場轟然巨大而華麗的感情宣泄,人們對於一場從天而降的傾盆大雨總是躲避不及;麵對龍氏風格的演講與著作,感覺也同樣如此,反而來不及去看,經過大雨衝刷後,原來河流無從改變它的流域。

  龍應台開篇的第一段就是“我們的中國夢”,夢是虛無縹緲的,也因此就是一種美麗吧。那是餘光中《鄉愁四韻》的意境,魂牽夢饒,刻骨銘心。

  然後,關於這個“中國夢”,龍應台說,夢的基座是價值觀。這就是龍氏風格,正如一些評論所言:“龍應台先生的作品具有柔韌的硬度”。感性的夢,理性的價值觀;但是怎樣的理性中,都是一份固有的彌漫的感性。“禮、義、廉、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鏗鏘有力,磐石鍾馨的警句,它們忽然讓我在緊緊追隨的閱讀中,產生恍惚的逃離,讓我很想“察言觀色”,很想“聽其言,觀其行”,讓我想就此保持沉默。

  語言的珍貴、神奇、富有魅力之處,就在於它同時也是非常具有粉飾、掩蓋、表現、改變的。記得在我上小學時候,在那個貧窮的年代的落後鄉村,我們居然也有一種流行。那時候我們流行在鉛筆盒裏除了貼一張課程表,還有一張抄了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的小紙條。每當你打開筆盒,它就會跳入眼簾,那些名言警句,是怎樣從整本的名言錄中被挑選出來,然後用工整的字體抄在小紙條上,鄭重其事貼在鉛筆盒裏。可是後來你就會發現,這些句子其實離普通人群中的我們,好像抽真空一樣隔絕;然後,它就淪落為一種裝飾;再後來隻是一個點綴;再後來,就可能視而不見了。

  我非常遺憾很多文人的確很會造句寫文章,可是文字是真實的,文字中的世界卻是虛擬的。現實尤其殘酷,人性很難改變。

  去年9月,我第一次去到台灣。台北文化圈的朋友十分親切友善好客,坐下來一起喝茶,一位大學教授問我,你讀過《論語》嗎?我有幾秒鍾的遲疑說,沒有。那你讀過《孟子》嗎?也沒有。《古文觀止》呢?還是沒有。因為我知道中學課本上的一篇《魚我所欲也》,還有《陌上桑》都算不上是閱讀的。我因此知道,我和那些在美麗島上長大的孩子是有差別的,他們所有小學的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字“禮、義、廉、恥”,而我的從小學到中學的課室的黑板上方,寫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並且也知道,當一批又一批台灣人到中國大陸投資辦廠,他們並非為了宣傳“禮、義、廉、恥”而來,那就是商機,那就是可以計算的利益。當然我們也說“血濃於水”,因為隻有先血濃於水,才會讓一部分人富起來。

民主夢不能一廂情願

  龍應台演講的重點似乎在“一起做夢,一起上課”,“一起上80年代的民主大課,這個民主課程上得有夠辛苦。”然後她選用一張照片“來表達80年代台灣人慢慢地腳踩泥土重建夢想和希望的過程。”
“這圖裏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叛亂犯,包括施明德、呂秀蓮、陳菊等等,她們倆分別被判12年徒刑;第二種是英雄,在那個恐怖的時代,敢為這些政治犯辯護的律師,包括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等;第三種是掌權者,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先生,新聞局長是宋楚瑜先生。從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30年的切片裏,政治犯上台變成了掌權者,掌權者下台變成了反對者,而當時得盡掌聲以及人們鼓勵期待的,以道德作為注冊商標的那些英雄們變成了什麽?其中一部分人變成了道德徹底破產的貪汙嫌疑犯”。
  這的確是一張經典照片,這的確堪稱經典敘述。然後,龍應台告訴我們“它所有的亂,在我個人眼中看來,都是民主的必修課,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須的實踐,因為隻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知道,要怎麽再站起來,跌倒本身就是一種考試”。

  並且龍應台告訴我們:“其實(台灣人)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共識。比如說:國家是會說謊的,掌權者是會腐敗的,反對者是會墮落的,政治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的權利,比如言論的自由,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決不退讓”。“這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

  這些排比句聲浪中的振振有辭,終於讓我聽到一種斷裂之聲,那斷裂來自極度的自我意識和所謂言論自由的捍衛,因為每個人心裏都知道,自己現在不爭取,就會錯失良機,這也演變成組織、團體、政黨的競爭意識,隻要爭得一席之地,隻要爭得天下是我的。民主不是目的,民主隻是手段,自由不是結果,自由是那個過程,沒有人相信永恒,沒有人保證正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成王敗寇”。我常常錯覺,人們是不是在炫耀民主。我們也向往民主,爭取民主,隻是有誰可以深刻分析、解剖、總結民主,然後告訴我們,什麽是民主。如果這就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的話,我會擔心的,因為這裏沒有明天,隻有當下,昨天又怎麽樣?唯有當下,為了這“當下”,“寸土必爭”、“決不退讓”、“急功近利”,“不 擇手段”,已然失去了民主的普世價值和根本作用,民主成了最好利用的外套,掩蓋不住極端、激進、醜陋、自私、貪婪之後,翻雲覆雨、自圓其說、堂而皇之,結果摧毀共識,破壞法治,鼓勵虛偽和欺騙。

  最後,龍應台重新說回“中國夢“,可是我們更多感覺到的是一種姿態。“我很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來崛起的。”以文明的力量崛起,應該是一種軟實力吧。可是沒有硬實力,在普遍商業化及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軟實力又從何談起?而這又是龍應台“不在乎的”,不想談的。我想龍應台應該學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夫義,路也;禮,門也。唯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孟子·萬章下》)。這就好像談論民主,民主是有前提有條件的;但是,每個人都知道“民主是個好東西”,於是不問條件和前提,也不問前因後果,就打出“民主”旗號,這其中的非理性,注定是一場一廂情願的空談。

  如果說隔絕60多年的台海兩岸已然在不同土地上生長,成就,壯大各自的“中國夢”,我希望夢有交融,人有交流,而尤其作為文化人,更應該放下狹隘短視的意識形態,肩負純粹高尚的文化使命,讓你的夢扮美我的夢,讓我的夢扮美你的夢,讓文化的多元、自由、創意、交流更加扮美你的夢、我的夢、我們的中國夢,發揮文明的力量,成就民族的榮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