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侃“馬太受難曲”- 馬太係列 (1)

本文內容已被 [ 庭榕 ] 在 2010-04-14 10:39:5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一年一度的複活節就快來臨,大家正忙著假期活動的準備,畢竟耶穌的受難已然太過遙遠,能記起的隻是血淋淋的場景,幾年前的那部電影還是起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但即便是許多基督徒,在年複一年的說教中,也變得有些麻木不仁了。
何不讓我們來次真正的心靈之旅,來次靈魂的撞擊,去喚醒我們內心沉睡的感動。
那就是聽一聽宗教音樂的巔峰之作—巴赫的馬太受難曲。
現在正是聽此曲的日子,因為在受難日的前一周或受難日當天,均是上演受難曲的標準時日。
有些人剛接觸這部作品時,就感到枯燥冗長,如墜霧裏不知所雲。但如果你一聽就被吸引(盡管聽不懂),那真要恭喜你了,這說明你的靈性很好。
像本人這樣靈性平平之人,免不了要做番功課後,再給大夥兒先閑扯一下馬太受難曲的概況。
— 一百年的希望
巴赫(1685-1750)死後默默無名,其作品無人問津。當時人們一提起巴赫,都是指他的四個兒子。兒子的名氣比老子的大,巴赫在墳墓中鬱悶了快一百年。直到1829年時來運轉,一個名叫孟德爾鬆的年輕後生,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公演一個過時老頭的艱澀作品馬太受難曲,誰料竟撞了頭獎,這時距巴赫首演此曲整整一百年,從此巴赫從墳堆中爬起,重回人間,一發而不可收拾,坐上音樂王國的寶座,這下他的兒子隻剩給他擦鞋的份兒。真可謂:百年孤獨等來絢爛的天空,馬太受難預表巴赫的複活,希望永在眼前。
— 不要忘了翻聖經
受難曲再現了耶穌受難的全過程,憑四部福音書為依據。馬太受難曲顧名思義,是以馬太福音為藍本,根據其第26和27章編寫而成。這兩章中所有的經文,都被一字不拉得唱出來,所以各位不懂德文的朋友,一定要去讀一讀這兩章的經文,沒有聖經,可以在網上搜索。否則聽了半天,還不知所以然,真好比小霸王醉入銷金帳,隻把花和尚當新娘。
— 上下半場的人性化安排
全曲的時間大約三個小時,如果持續不間斷地演出,估計巴赫在萊比錫是呆不下去了,他手下的那幫音樂工作者非活剝了他不可。所以作品被分成兩部分,在它們之間插進半個小時的牧師講道。依據本人的經驗,眾人可利用牧師講道之際,上廁所的上廁所,吃零食的吃零食,順便活動活動筋骨,反正長久以來被牧師嘮叨不停,不在乎這一次的開溜。看來巴赫的情商也是很高的,既保住了飯碗,又不開罪勞苦大眾。
— 馬丁路德的好學生叫巴赫
在公元四世紀就開始出現受難曲,都以拉丁文為歌詞,直到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才發生變化。馬丁路德牛人一個,單身匹馬就把天主教搞得雞飛蛋打。改革宗教音樂,還不是是殺雞用牛刀,他把許多宗教音樂的文字都改成德文,還自立幫主創造了一種新的音樂體裁:眾讚歌(聖詠)。眾讚歌是廣大信徒一起詠唱音樂歌曲。說白點,就是現在做禮拜時,大家一起唱讚美詩。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路德宗的信徒,不單他是,他的爺爺,爺爺的爺爺也全是。所以他的受難曲采用德文,也就毫不奇怪了。可對我們中國人而言,無論是拉丁文還是德文,不如自己的中文,否則也不用聽得稀裏糊塗,非看譯文不可。希望有一天,有中國人用中文創作的受難曲。
在精神導師馬丁路德的指引下,巴赫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把導師所創的眾讚歌發揮致極點。終其一生,共創作了兩百多首康塔塔(以眾讚歌為骨架),並在馬太受難曲中選用了十三首眾讚歌。眾讚歌在此曲中地位重要,連接上下,貫穿始終,既表達了崇高的宗教感情,又傳遞了基督教的教義。
— 人人皆是帕瓦羅蒂
在當時人們皆會哼唱這些眾讚歌的曲調,所以音樂規定每當響起眾讚歌時,眾人都要與合唱團一起高聲演唱,真正做到了使主旋律寓教於樂的境地。本人做禮拜時,時常昏昏欲睡,可想而知,在那時的聽眾中一定也有鼾聲酣睡者,但每一次眾人的高聲齊唱,必然會打斷好夢,使之幡然驚醒,一次兩次直至十三次,估計是不會有人再墮入睡夢之中。強烈建議各教會,把唱讚美詩移到牧師講道之間進行。
— 音樂劇《悲慘世界》的表演形式
音樂劇《悲慘世界》表演的形式類似清唱劇,每個演員代表一個角色,固定站立在舞台上演唱,不需有形體動作的表現。這種不靠歌舞作秀,也能搏住觀眾眼球的本事,就得看作曲家的藍裏有沒有菜了。
馬太受難曲也是如此,無疑巴赫藍裏的菜一向多了點,正應了馬太效應“多的更多,少的更少。”該部作品雖不是戲劇,卻勝似戲劇,在劇場裏還與觀眾時不時互動一下,讓觀眾喉上幾嗓子,真好比在大教堂裏演出小話劇。
其獨唱角色如下:福音傳教士-男高音,耶穌-男低音,猶大- 男低音,彼得- 男低音,本丟彼拉多- 男低音,兩侍女- 女高音,兩教士- 男低音,彼拉多之妻- 女高音,兩位目擊者- 女中音和男高音
當表演該曲時,需配備兩個管弦樂隊,兩個十二聲部合唱團,唱眾讚歌時需一個十二聲部的聖詩班,由於所需人數龐大,在首演時,連巴赫自己家族的音樂人才也傾巢而出,真正做到了舉賢不避親。
— 流行歌曲也會變古典
巴赫肯定繼承了他的老師馬丁路德的牛人精神,君不見名如其人,他最喜歡的體育活動就是拔河,專和大家對著幹,把音樂王國攪得天翻地覆,當時大夥挺納悶看不懂,等了一百年才明白過來,“不是我不明白,隻是你變得太快。”
在馬太受難曲中,巴赫的拔河精神再次高漲,明明是宗教音樂,卻罔顧先賢的遺訓,由於喜歡哼哼流行低俗的小調,就把意大利歌劇的詠歎調和宣敘調,當私貨走私販賣進去,看得衛道先生牙根癢癢。可見表現形式有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耍得好不好,作品中的幾首詠歎調也早已是經典中的經典了。

拔河:“哥玩的就是寂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