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的貝多芬貧窮潦倒,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雖爭得侄子的監護權,卻與其關係極其緊張。1816年後,唯一與外界聯 係的是他的仆人,他在筆記本上寫著:“在這世界上我一無朋友,是如此地孤單……”
幸虧此時俄國王子加列欽特寫信給貝多芬,願付好的報酬以求一至三首新的四重奏。貝多芬並沒立即著手作曲,直至完成第九交響樂後,才投入全部精力寫下了巔峰之作:最後的五部四重奏(第12到第16號四重奏),這是他一生音樂創作的總結。
貝多芬那時兩耳已完全失聰,人生坎坷不堪,但真是如此,他完全封閉了與外界的交流,把內在的心靈傾瀉在音符之中,據說他常邊哭邊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向世人奏出了最強音。
當他的第12號四重奏在維也納上演時,聽眾困惑不解,評論家經過研究後才認為“貝多芬表現的是一個新世界,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孤獨的流浪者,在深淵的邊緣或在黑暗的夜色中,他喚醒了美麗升起的天堂,在陽光下所有的生物變得燦爛輝煌……”
他的第15號四重奏,作品第132號中的第三樂章-感恩頌歌,尤為人津津樂道。
貝多芬在這個慢板樂章的開頭寫道:“一個病愈者對上帝的感恩頌歌。”並注上:“利第安調式”
1824年到1825年間,貝多芬差點因疾病喪生,他長期患有支氣管炎,雙目曾失明過。在此次病愈後,他創作了第15四重奏,並把對上帝的感恩溶化在第三樂章中。
利第安調式屬於教會中世紀的一種音階構成,與禱告有關,具有宗教的神聖之感。
在這首感恩樂章中,貝多芬以慢快的節奏作對比,慢節奏表達出虔誠的感恩之情,如一個人獨自麵對上帝時的誠心禱告,聖歌般緩緩從心裏流出,毫無任何人為的修飾。隨後以較快的節奏展現“感到新的力量”,是一種大病初愈之後,感受到上帝大愛的喜樂之情。此後再現慢節奏的感恩祈禱,和較快節奏的喜樂之情。最後進入“更加充滿感情”的結尾部分,以感恩祈禱的旋律做雙旋律的賦格處理,發展至最強奏的持續長音,再歸入平靜而結束。
在這首長達15至20分鍾的樂章裏,無論聽眾是否是基督徒,都能清楚地感到貝多芬的感恩之情。其慢節奏的感恩禱告之純潔優美,足以使人觸摸到作曲家的靈魂深處。
1826年貝多芬的侄子自殺未遂,觸犯當時的法律,被趕出維也納,貝多芬自疚難當,決定和侄子一起去外地,途中感受風寒,在年末被迫返回維也納,幾個月後,在1827年離開人間。
每當我們不如意之時,不妨聽一聽這首: 當一個又窮又聾的老人,在大病初愈之後,孤寂地譜下他最真摯的感恩情感,發出催人淚下的天堂之音;以撫平我們心靈上的創傷和不快。
跨越彩虹-貝多芬的感恩頌歌
本文內容已被 [ 庭榕 ] 在 2010-02-26 10:18:1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