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飄兄三國評論寫得火紅,觀者如潮;不由的羨慕有加,蠢蠢欲動;遂以“閑言碎
語說三國”續貂,附庸風雅,是為本篇。
“景升父子皆豚犬”,來自於葉劍英1965年的詩作:七律《遠望》,詩曰:
憂患元元憶逝翁,紅旗飄渺沒遙空;
昏鴉三匝迷枯樹,回雁兼程溯舊蹤。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轉還憑革命功。
從詩的內容看,很明顯是反對帝修反年代的政治詩。據說葉曾抄送給毛澤東批閱,
深受毛的讚賞,還親自抄寫了全詩。毛非常欣賞的一句,就是“景升父子皆豚犬”,
因為它以三國時代劉景升(劉表)父子,比喻當時蘇聯的兩代領導人赫魯曉夫和勃列
日涅夫。“豚犬”,就是豬狗;能用古詩和典故,咒罵蘇修領導集團,老毛當然開
懷。開懷歸開懷,但典故引用的是否得當,卻有待商量。這個典故,雖出自於《三
國誌》和《三國演義》,卻是作過改動的。
先看史書記載。裴鬆之在《三國誌》 中批注 “《吳曆》曰:曹公
出濡須,。。。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 孫仲謀 , 劉景升
兒子若豚犬耳!’”。說曹操在濡須進攻孫權,因為是在江上,看到孫權的水軍
“舟船器仗軍伍整肅”,不由地感歎到:我的兒子要像孫權就好了,可別像劉表的
兒子,和豬狗差不多。這裏,他隻說了劉表的兒子像豚犬,可沒說劉表像豚犬。
《三國演義》裏這段故事差不多,隻是把曹操話的下半句稍微改了一下。
一帶,旗幡無數,不知兵聚何處。操放心不下,自領兵前進,就濡須口排開軍陣。
操領百餘人上山坡,遙望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擺列。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當中
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操以鞭指曰:“生子當如孫仲
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小說把這個過程故事化了不少,但曹操提到的豚犬,還是劉景升的兒子,不包括劉
景升。
看三國,怎麽也看不出劉表是“豬狗”。劉表是東漢末年的荊州牧,轄九郡。荊州
位於長江中遊,連接南北;是天下大亂時,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劉表以小官吏起
家,先在孫堅董卓的戰事裏,後在曹操袁紹的爭霸中,利用矛盾,左右逢源,拓展
疆土,擴軍備戰;竟在短短的幾年,發展成第三大實力集團。劉表在自己的統治範
圍內,推廣教育,注重生產,按《後漢書》所說, “愛民養土,從容自保”。
在大動亂的環境中,開創了一片令人垂涎的沃土。劉備在曹操追擊下,無處存身,
也不得不投靠到劉表的旗下。
曹操誌大才疏,目空一切,看不起天下英雄。與劉備青梅煮酒時,提及袁述,說是
“塚中枯骨,早晚擒之”;提及袁紹,說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
見小利而忘命”;提及孫策,說是“藉父之名,非英雄也”;提及劉璋,說是“乃
守戶之犬耳”。但說到劉表,劉備讚揚是“名稱八俊,威鎮九州”,他隻說了“劉
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至少承認了劉表尚具“虛名”。《三國演義》這一段,
雖是小說式的忽悠;但與史料文獻,尚有吻合相接之處;同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舉個例子:劉表死後,夫人蔡氏率兒子劉琮降曹,蔡氏的弟弟蔡瑁報告曹操,說劉
表的軍事力量是:“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共二十八萬。。。大小戰
船,共七千餘隻。”想必建立和指揮這支軍隊的統帥,盡管不是英雄,怎麽也不會
是“豚犬”吧。
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琦,先妻陳氏所生。次子名琮,後妻蔡氏所生。劉表生前,
對傳位給哪個兒子猶豫不定,但他身邊的至親和臣屬,都是蔡氏的人。所以長子劉
琦為了自身的安全,聽了諸葛亮的提示,自告奮勇地領兵屯守江夏,遠離是非之地。
劉表死後,蔡氏和她的弟弟蔡瑁立劉琮為接班人;又在曹操重兵壓境下,投降賣地,
把荊州九郡奉送給了曹操。要說劉琮是曹操所說的“豚犬”,或許有點道理,畢竟
他是個不肖之子。可是別忘了,他隻是他母親和舅舅的一個傀儡:這一切發生的時
候,劉琮才十四歲。至少在母舅臣屬決定投降前,他還說出了“諸公善言,非我不
從;但以先君之業,一旦棄與他人,恐貽笑於天下耳”這麽一句良心尚未泯滅的話。
長子劉琦就更不能被指責為“豚犬”了。《三國誌》 提到劉琦的地方沒幾句;但
《三國演義》還是編了劉琦的幾個故事。
先是史書記載過的劉琦問諸葛亮怎樣不被繼母蔡氏所害,然後領兵三千到江夏,偏
師保衛長江防線和荊州城。到江夏不足一年,就把兵力擴展到萬眾之多;在曹操南
下伐吳時,劉琦這支萬人的部隊,是劉備為建立孫劉戰略聯盟,和孫權共同防禦的
重要力量。而整個赤壁大戰,劉琦是盡力在諸葛亮的統一指揮下,與共同的敵人戰
鬥的。如果“豚犬”是指賣土求榮,那和劉琦是毫不相幹的。如果“豚犬”是指他
的懦弱,不足以成大業,就像劉表給劉備描述的那樣,“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
事”;至少該看到“為人賢”這個大節。把個“為人賢”的好人,指責為“豚犬”,
自己又能比“豚犬”好了多少?
一個曹操,為抒發自己的英雄氣概,把不經事的孩子和懦弱無助的公子,罵為“豚
犬”;一個現代的“儒帥”,為附會連自己都沒搞懂的“修正主義”,又把“豚犬”
加罵到劉家父子兩代。是曆史、《三國》在忽悠我們?可反過來看,我們也忽悠了
曆史和《三國》。
更多“閑言碎語說三國”在“紅癡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