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的詠歎調 (ZT)

本文內容已被 [ yimei1926 ] 在 2009-09-24 06:17:3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在南京大學時有一次在白鷺洲公園組織班級活動,那時公園失修,沒什麽人參觀,可是還能依稀看出其小巧的景致,但是無法與李白當時的描述對比了。昨天上網查了一下,據說此公園已修建得很好了,下次去南京,一定去看看。



李白原詩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也作 “ 二水中分白 鷺洲 ”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者小傳

  李白 (701—762 年 ) ,唐 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 “ 李杜 ” ,李白又稱 為 “ 詩仙 ” 。

  李白祖籍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 遊 曆,希望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 或 745 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 755 年)冬,安祿山叛亂,他 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李璘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 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 時期,具有 “ 濟蒼生 ” 、 “ 安黎元 ” 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 900 餘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 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 編輯本段 ] 體裁

  七言律 詩

[ 編輯本段 ] 格律

   ○ 平聲 ●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一尤;可 " 十一尤 " 通押。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 △, ●●○ ⊙ ○● △

  吳 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 ●● ⊙⊙ ○●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 鷺洲。

  ⊙ ○●●○○● , ●● ⊙⊙ ○●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 ,⊙ ○ ⊙ ●●○ △

 注 釋

   1. 選自《李白詩選》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 " 鳳凰山,在縣北一裏,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裏,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 " 宋 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 " 金陵 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 " (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 吳 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 三山半落青山外:三山遙遙在望,看不清楚。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 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遊《入蜀記》卷一: " 三山,自石 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裏 "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 二水:一作 " 一水 " 。指秦淮河流 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 浮雲能蔽日: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 · 察征》: " 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


譯文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隻留下 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 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 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台上,看著 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雲隨 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 愁。

賞析

  【 賞析一】

  李白很少寫律 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 “ 鳳凰台 ” 在金陵 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複返了,隻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 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 “ 鳳去台空 ” 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曆史上留下了什麽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曆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 鷺洲。 ”“ 三山 ” 在金陵西南 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雲: “ 三山,自石 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裏。 ” 陸遊所說的 “ 杳杳有無中 ” 正好注 釋 “ 半落青天外 ” 。李白把三山半 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 “ 白 鷺洲 ” ,在金陵西 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 “ 二水中分白 鷺洲 ” 。 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 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 · 慎微篇》曰: “ 邪臣之蔽 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 不 見長安 ” 暗點 詩題的 “ 登 ” 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 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 “ 格律氣勢,未易甲乙。 ” 在用韻上,二 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 賞析二】

  全 詩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 起 興唱歎,把天荒地老的曆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誌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曆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 “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 ,自然而然,明快 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 “ 鳳 ” 字,但 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李白用 “ 鳳凰台 ” 不是一般意 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裏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 由繁 華易逝,聖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隻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 “ 吳 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從 “ 鳳去台空 ” 的 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 “ 生子當如 孫仲謀 ” 的吳大帝, 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曆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如今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究竟留給曆史什麽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呢?這裏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曆史感喟。那 些 “ 投 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 ” 與 “ 功高不受 賞,長揖歸故園 ” 的高士、哲人, 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麽,當他把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曆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 鷺洲 ” ,接下二句表 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曆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 投向大自然的情 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曆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無限。

  李白 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曆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 “ 總為浮雲能蔽日 ” ,隻好 “ 長安不見使人愁 ” 。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誌 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裏李 白化用了 陸賈《新論 · 慎微篇》中的 “ 邪臣之蔽 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 的 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 “ 與 爾同消萬古愁 ” 的情 結,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 “ 長安不見 ” 又內含 遠望之 “ 登 ” 字 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登金陵 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回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 學上的概念,從先秦 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裏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 鷺洲 ” 的巨大立體 時空,可以感受到曆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 吸一 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 鳳凰台》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曆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麵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 “ 物我 為一 ” 的世界 觀,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揭露曆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 “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 ,然而他 終歸也要 “ 但 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 (古風其三),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恒存在的隻有自然。

  一切的繁 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隻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 “ 三山半落 ” 之混茫與 “ 一水中分 ” 之 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曆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 與地點的依舊,即空 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 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 鳳凰 ” 的高 飛與 “ 鳳凰台 ” 的 “ 空 ” , 潔淨、疏郎,顯然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 “ 登 臨 ” 的內在精神,與 “ 埋幽徑 ”“ 成古丘 ” 的冷落清涼,與 “ 三山 ”“ 一水 ” 的自然境界,與 憂讒畏忌的 “ 浮雲 ” 惆 悵和不見 “ 長安 ” 無奈淒涼,都被恰切的 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 而當得起 “ 古今 題詠,惟謫仙為絕唱 ” 的 讚譽。

  李白《登金陵 鳳凰台》一詩,以其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為文學史上獨特的鳳凰詠歎調。


資料

   1. 金陵,今天的江 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 300 餘公裏。介於北 緯 31°14′ ~ 32°37′ , 東經 118°22′ ~ 119°14′ 之 間。東鄰鎮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連揚州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 140 餘公裏, 東西最大橫距 80 餘公裏, 轄區 總麵積 6582.31 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麵 積 4723.07 平方千米,建成區麵 積 513 平方公裏。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 為我國四大古都,曆史悠久,文化繁盛。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裏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今南京大學附近的南陰陽營遺址為城區最早居民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 “ 吳 頭楚尾 ” , 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2. 鳳凰台,在南京集慶門附近的鳳台山 , 位於中 華門內西南隅,因鳳凰台在此而得名。鳳台山地勢高亢,為睹 “ 大江前 繞,鷺洲中分” 最佳處。唐朝詩人李白曾來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呤唱的詩篇《登金陵鳳凰台》。唐五代十國時楊吳築城時,山勢被切斷,鳳凰台被圍在城內,但仍有前臨城墉(聚寶門至三山門段),後俯淮水(鎮淮橋至西水關段)之勢,縱橫仍有十來裏左右。直到明初築城,由於城垣高崇, “ 大江前 繞,鷺洲中分 ” 之勢,遂為城垣所掩。

   3. 白 鷺洲,白鷺洲位於南京城東南隅,現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是南京市區裏的旅遊勝地白鷺洲公園內唯一的湖心島,位於公園內部的湖泊裏,是一個四麵環水的湖心島,西部與聽雨軒隔湖相望,島嶼上 麵多柳 樹,風景如畫,是白鷺洲公園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旅遊勝地。該園在明朝永樂年間是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天順年間,在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至正德年間,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 “ 最大而雄爽 ” 的園林,取名 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於 1929 年將 該處建為 “ 白鷺洲公園 ” 。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白鷺洲公園的前身即曆史上曾極其輝煌的 “ 東園 ” , 東園在明朝徐達家族的十餘座園林中,聲名最為顯赫,明朝萬曆年間,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對 “ 東園 ” 曾有 “ 其壯 麗遂為諸園甲 ” 的描述。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社會主 義建設的發展,逐年對公園有計劃地進行建設,成為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的文化公園。園內建有煙雨軒、春在閣、小蓬萊等數十多處秀麗多姿的景點。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市、區政府加大了公園建設力度,全麵修整出新了橋梁、道路、鋪地、音樂廣場等基礎設施,增建了新的景點,重建並開放了古刹 “ 鷲峰寺” 以及花鳥魚蟲市場。現今的白鷺洲公園已成為秦淮風光帶這串光彩奪目項鏈上的灼灼明珠。

   4. 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 , “ 十朝勝會 ” 。

  六朝古都: 東吳、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 。

  十朝勝會:繼孫吳之後,東晉、宋、齊、梁、陳之後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一共十朝稱 “ 十朝勝會 ” 。


(ZT: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438.htm)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今日點擊] 小學一年級新生坦言長大想做貪官
  • 對寫詩詞有極大的幫助的書和工具網址
  • 璞軒詞稿(半農遺稿第七十二頁)
  • 【七絕】和沒下雨、萬家述評、東籬把酒香盈袖《水鄉暮色》
  • 支持XiaoLinchuan!快快作一首(乘午飯時),請別見笑。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