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現代漢語方言的入聲現象” - 熊琦
入聲字對於賞析古詩文,寫作對聯、格律詩、詞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很多現代漢語方言都已經沒有入聲了,辨認入聲字成了一個問題。
總的來說,現代漢語方言的入聲有兩種存在的形式:
1. 帶有塞音韻尾的字是入聲字。中古以前的漢語的入聲字,全部屬於這一類型。
1.1 具體說來,中古入聲字有三種韻尾, -k, -t, -p. 這三種韻尾至今仍不同程度在東南部諸方言裏留存著。
舉幾個例子吧。 比如入字,廣州話念/jap/, 日字念/jat/, 客念/hak/等等,就屬於這種情況。這三個輔音韻尾是成阻的,所以入聲字聽起來比較短促。
現代整齊保留了這曆史上的三種韻尾的方言並不多,隻有粵語,客家話,閩南話的文讀等。有些方言丟掉了其中之一或更多,例如南昌話的入聲字就隻有-t, -k兩種韻尾。例如:鴿 粵/kop/ 贛/kot/
1.2 語言簡化到一定程度,這三種入聲塞音韻尾就合並成了一個喉塞音韻尾,即/?/。 這個音的實質,不過就是把音節用聲門閉鎖的方式截斷。
例如吳語和福州話的入聲,多半就沒有-k,-t,-p韻尾,而隻有喉塞音了。
例如福州話的六,讀/loy?/ (o有個斜杠, 問號不帶點)一部分北方方言的入聲也有這個韻尾,如部分江淮官話(比如南京話,揚州話)。山西的晉語也多有這個韻尾。
喉塞音的入聲,其短促感聽起來非常明顯。如果仔細聽某個普通話不太標準的北部吳語區或江蘇江淮官話區的人說話,即便當他說的是普通話的時候,也非常容易聽辨出其中入聲字的這個塞音韻尾來。 前者如足球教練徐根寶,後者如現任中央軍委主席。
此大類的方言多半聲調複雜(6個以上),入聲往往還分陰陽,乃至有如廣州話入聲除陰陽外,還多一個中入聲,一個變入聲。
2. 不帶韻尾的入聲。
有些方言連這個喉塞音韻尾也丟失了,就導致在聲韻上,入聲和舒聲分不出來區別了。但是這類方言的入聲單獨讀一個聲調,在調上入聲和舒聲並不混淆。
比如湘語中的長沙方言,和吳語中的溫州方言,就是這種情況。
很多北方方言的入聲也係此種情況,如江淮官話區的楚語(如黃岡方言,黃陂方言),或者西南官話的一部分湖北,四川方言(如四川峨嵋方言),甚至一部分中原官話,如河南洛陽。
也有一種情況是某個方言的入聲連調也和舒聲調混同了。但是一旦到了連讀變調的時候,入聲字的變調方式和其在單字情況下已經並入的那個舒聲聲調的變調方式並不混同,這說明該方言的入聲仍然有獨立的性質。
此大類方言的入聲,多處於消亡的進程中。
至於大部分其他北方方言,則徹底丟失了入聲,入聲在聲調上混入其他調,從而入聲完整地消失了。
入聲消失的規律並不一定。比如西南官話,往往是入聲歸陽平。而普通話則是入派三聲。
入聲字對於賞析古詩文,寫作對聯、格律詩、詞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很多現代漢語方言都已經沒有入聲了,辨認入聲字成了一個問題。
如果本地方言仍有入聲,則不失為一件幸事,可以輕鬆地找出入聲字來。(當然,缺乏一定語言學知識的人,即使其本地方言有入聲也不一定能辨別出來)。
如果本地方言沒有入聲了,則可以通過某些其他的辦法來部分地辨別入聲字。例如對於一個講不帶入聲的西南官話的人,辨認入聲字也並非不可能的。例如某個字在本地話是陽平,在普通話中卻讀其他聲調,則這個字就有可能是入聲字。當然,最保險的方法還是查詢一下工具書。
對於講北京方言或者不會講任何方言而直接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而言,在辨別入聲字上,則幾乎沒有特定的方法和規律。這時,如果想搞清楚哪些字是入聲,隻有靠一個字一個字地查閱工具書了。
讀唵啊吽君有關詩詞的入聲帖子後,我在網上找到一篇文章與大家共享
所有跟帖:
• 唱卡拉OK時多唱幾首粵語的就有感覺了。 特別是吐字時留意長短。 -牧風- ♂ (0 bytes) () 03/21/2007 postreply 16:39:36
• 謝謝分享。又長知識了。 -唵啊吽- ♂ (0 bytes) () 03/24/2007 postreply 1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