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是中西關係的關鍵時期。處在工業革命中突飛猛進的英國,為打開對華貿易大門,英王喬治三世以為乾隆皇帝祝壽之名,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首的龐大訪華團。為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使團出發前做了精心的準備,但卻不幸空手而歸。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當年隨團畫家威廉·亞曆山大(William Alexander)一七九三年在華時現場所繪的一百二十餘幅水彩畫,因其內容涉及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諸方麵,它們不但成為18世紀西方了解中國的最早的形象資料,還成為此後西方人關於東方景象的一個重要創作源。1843年即鴉片戰爭剛剛結束的那一年,倫敦費塞爾公司出版了由托馬斯-阿羅姆先生(Thomas Allom,1804-1872)根據亞曆山大素描稿為原型重新畫出的銅版畫集《中國:那個古代帝國的風景、建築和社會習俗》(China,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通過對這批圖畫可以對18世紀末英國人眼裏的中國社會,作社會學視角的粗略解讀。下麵選了十幅畫,供各位欣賞:
吸食鴉片的人
牌局
廈門,城門
祭祀
八抬大轎
午門大閱
官府宴席
賣貓的商人
大運河旁
乾隆與小斯當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