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周刊2008年中文十大好書介紹

來源: qkp 2009-01-09 21:58:0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75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qkp ] 在 2009-01-30 18:19:5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亞洲周刊2008年中文十大好書介紹
發布者 guzheng 在 09-01-09 09:02

 請您惠顧讚助商
鼓勵其長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章海陵

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在香港問世,這是第一套非官方史,中立開放的價值立場贏得學界與讀者重視。《墓碑》更揭開一場民間耳語已久但沒有真確求證的悲劇真相。十大好書見證全球華人的思想解放,從國家大事到個人命運轉折的私密空間,都展現求真精神,衝破外在權力與內心世界的禁區。

中華民族有太多的記憶稍不留心就成為一片空白,但全球華人知識分子卻是這「記憶廢墟」的文字冒險家,在史料的斷瓦殘礫中,重新拚回中華民族的曆史與感情圖象。

在剛過去的零八年,為迎接中共建政六十周年,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在香港陸續問世,作為第一套非官方史,以及作者中立、開放的價值立場,贏得學界與讀書界的重視。而老記者楊繼繩的《墓碑》,更揭開一場民間耳語已久,但一直沒有真確求證的悲劇真相。這兩本書以降,二零零八的好書都在見證全球華人思想解放,從國家大事開始,到個人命運轉折的私密空間,都不斷求真求實。他們有人總結中國經濟崛起的輝煌與缺失;有人以深厚的人道情懷關注弱勢群體;有人在理想主義幻滅後,經過沉痛反思,繼續為人權、公平和正義作出奉獻;有人開放「私領域」,傾吐內心困惑,講述戰勝疾病的心得;也有人醉心鑒賞城巿景觀和風土人情,熱情地與公眾分享……零八年成為可貴的思想總結之年。

亞洲周刊二零零八年中文十大非小說好書揭曉:(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金觀濤、沈誌華等、香港、大陸);(二)、《墓碑》(楊繼繩、大陸);(三)、《情報日本》(胡平、大陸);(四)、《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顧玉玲、台灣);(五)、《去政治化的政治》(汪暉、大陸);(六)、《堅持.無悔》(陳若曦、台灣);七、《激蕩三十年》(吳曉波、大陸);(八)、《目送》(龍應台、台灣;(九)、《憂鬱病,就是這樣》(李子玉、香港);(十)、《城市磁場》(陳家毅、新加坡)。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反右卷」作者沈誌華披露,早在一九五六年,中共就決心放棄階級鬥爭學說和「個人迷信」,要把中國引入和平發展的軌道,但全黨共識卻無聲無息地被中止、被扭曲、被顛覆。這套由金觀濤主持、沈誌華等人撰寫的五百多萬字、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強調新的史料,言人之所未言,受到旅美學者餘英時激賞,稱「達到了史學著作的世界水平」。該書主持者金觀濤要求撰寫者必須為中國大陸背景,「一定要還原曆史發生時的思想狀態、文化觀念,還原當時的語境,這是海外的漢學家無法感知的」。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最近有「不折騰」之說,勾起民眾對中國當代最大「折騰」的回憶,即慘絕人寰的大饑荒。新華社退休記者楊繼繩經十年努力,推出八十萬字《墓碑》,揭露中國五九至六一年間餓死三千六百萬人的慘劇。這是什?概念?楊繼繩說,相當於向中國投下四百五十枚長崎原子彈,相當於發生一百五十次唐山大地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稱這場饑荒是「世界史上有記錄的饑饉中最大的一次」。

書中寫道,沒有呼天搶地,沒有披麻帶孝,沒有鞭炮和紙錢,沒有同情,沒有悲哀,沒有眼淚,也沒有震驚和恐懼。幾千萬人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精神麻木地消失了……冤死者中間就有作者父親,他兩眼深陷,手臂隻剩一層幹枯的皮,骨骼都顯現出來,「我心裏陡起一陳酸楚和震撼:原來通常說的『瘦得皮包骨』是這樣的恐怖和殘忍」!這是個人痛史,也是國史。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動力,「必須寫出來……把它寫出來,並不是為了喚起仇恨」,而是永別這類悲劇。

●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人走不出日本侵華戰爭的陰影,連日本漢字「情報」也被「嗅」出負麵意義,與「間諜」、「特務」和「密碼」等掛?,其實它的原意隻是「信息」和「信息」。紀實文學作家胡平多次赴日訪問,深感到這個國家「情報立命」,而「博物館性格」深入民間,遂推出《情報日本》一書。日本重視情報,與地震海嘯頻發、天然資源貧乏的生存環境有關,憂患意識自動融匯進國民的文化血脈。日本的焦灼可簡約成兩句話「我們幾乎什?都沒有;別人有的我們必須得有」。作者還告訴我們,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翻譯《孫子兵法》的國家,二戰期間日本軍方以《孫子兵法》作為教材,培養出了幾百名軍事情報人員。中國「以日為師」,何不就從憂患意識和「情報」入手?

●「資本融化國界」的全球化時代來臨,也傳來「不平等比不自由更痛苦」的悲號。《我們》是關於台灣「移動者」和外來勞工的「生命記事」,作者顧玉玲是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主席,來自外省父親與本省母親結合的家庭,「同是天涯淪落人」,她發現父母故事竟跟移工故事十分相似,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和尊嚴。本省與外省的邊緣人,和來自東南亞的外勞都是邊緣人。他們的故事交叉映照。他們堅信「幸福是可能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作者寫自己父母親的痛苦,冷冽深刻,也超越藍綠的世界觀。書中菲律賓女人密莉安與台灣男人阿溢決心挑戰命運,相戀成婚,甜蜜溫馨,但申請結婚時受到審查官員的無情打擊和戲弄,有情人須回答昨夜進洞房時,旅館房間是什麽號碼?是誰先沐浴?穿什麽樣衣服上床?作者提醒為難外來者婚姻申請的官員,包括從無身份之擾的讀者:你或你的前輩也曾是漂泊一族,是曆史洪流的一支,也曾在盤根錯節官僚壓迫下閃躲求生。《我們》感動眾多讀者。導演侯孝賢讀時「數度淚湧不得不停下來」,表示一定要把它拍成電影,甚至以戰地記者羅勃.卡帕名言自勉:「如果你拍得不好﹐那就是你離火線不夠近。」《我們》就是貼近了人性掙紮火線的成功﹐ 高昂宣示了「原鄉人、異鄉人,首先都是人」的人權信念。

●中國正在發生什麽實質性的變化?這是中國人最焦灼的追問。被視為新左派的學者汪暉推出論文集《去政治化的政治》,以「中國」及其「現代」為核心關懷,討論中國社會急遽轉型帶來的各種問題,他認為,至為關鍵的是「去政治化」甚至「去價值化」的時代趨勢,即理論工作者早已告誡過的「異化」現象。正是「去政治化」令權力體製不僅壓製中共黨內的自由討論,也壓製全社會的批判性思考。當知識人分析三農危機、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的擴大、體製性腐敗時,權力體製最為有力的武器就是:你們是要回到「文革」嗎?這種姿態「取消了任何對當代曆史進程進行真正的政治分析的可能性」。

回到文革當然荒謬,但拒絕反思文革更荒謬,也更危險。書中重溫文革中「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馬克思說,想要了解無產階級專政,就請看巴黎公社的原則——國家官員由普選產生,領普通工人薪水,可隨時撤換,廢除常備軍等。「廉潔政府」與民主製度,這是連資產階級革命也向往、具普世性的目標,「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消滅不了的。在工人階級得到解放以前,這些原則將一再表現出來」。這些原則相信也將在中國追究權貴資本主義、極左僵化勢力的改革進程中表現出來。

●三十年前,小說《尹縣長》震撼海外華人,繼而在神州一紙風行。作品鋒芒直指文革的殘暴,開中國傷痕文學風氣之先。重要的是,該作品出自台灣背景陳若曦的手筆,而素材來自她親曆的文革浩劫。這是一段極有研究價值的歲月,總算再現於陳若曦零八年推出的自傳《堅持.無悔》。陳早年留學美國,因向往共產主義而投身中國大陸,也因而碰上文革。文革確是浩劫、是煉獄,但令人噴飯的黑色幽默也比比皆是,譬如,人人都須學唱樣板戲及上台表演,即使是五音不全的陳若曦也不能例外,結果以演出中的荒腔走板引來哄堂大笑收場。還有,一位大陸民眾問陳若曦美國總統是否可以娶妻多位,得到否認後,仍不相信,「不對吧?報上常說『第一夫人』,可見還有第二、第三……」

陳若曦從大陸回到美國、加拿大後,八零年赴台灣為「美麗島事件」跟當時的總統蔣經國舌戰,官方媒體甚至發表社論指責她「不忠不孝」,但也因為她的「衝撞」,台灣當局停止了抓人。陳若曦寫《堅持.無悔》,「到這年紀了,沒有什麽不能寫」!

●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披露,文革後期,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顧準找來弟子、日後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自己時日不多,以後不必再來看他。然而,顧準意不在道別,而是鄭重告訴﹕中國必會像戰後日本那樣,經濟實力將神速崛起,隻是不知是何時,要「待機守時」。

顧準說此番話是在他受盡磨難與恥辱的七四年,就在四年後,中國經濟開始了GDP年均百分之九點八的高速增長三十年。但是,這樣的高速增長從何而來卻得不到解釋,吳曉波發現,中國一直缺乏完整的案例庫和可采信的數據係統,無法形成係統化的曆史描述,有關於中國公司的所有判斷與結論,都建立在一些個人觀察的基礎上,成為與國際溝通最大的障礙。吳曉波還發現:中國有偉大的經濟奇跡,為什麽沒催生偉大的公司?而一些超常規發展的公司總難逃「報應」——「繁榮生成的時候,腐爛已經開始」。這都是中國經濟奇跡的「燈下黑」,值得警惕和研究。

●台灣作家龍應台零八年出版散文集《目送》,而書中各個篇章早已在互聯網上流傳。熱愛龍應台的讀者馬上發現,柔性行文與作者過去宏大敘事、兵氣逼人的風格反差極大。《目送》是全書最感人的一篇,作者也將篇名當作書名,寫的是母親在機場目送兒子從海關窗口前離去、從高樓家中目送兒子等候公交車離去的一刻。緊緊相扣的是,龍應台作為女兒送父親人生的最後一程,目送棺木緩緩滑向火葬場爐門,直至消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目送「生下你的人」和「你生下的人」漸行漸遠,「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但父女情更催人淚下,龍應台赴美留學拿到英美文學博士學位回台灣當大學教授時,父親用運飼料的貨車把女兒送去學校,把車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對女兒說,「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父親的停車選擇,前往冥國的背影,其實都彰顯著他的大謙卑、大尊嚴與大剛毅。這一切自動地融進了作家女兒對國家興亡的壯懷激烈,化為了她筆掃千軍時的百煉鋼與繞指柔。能夠如此「父女母子一場」,人生何求?

●全球憂鬱病患者逾億,其中香港約七十萬人。很多人不曉得,憂鬱病不僅是心理病,也是生理的問題,可靠服藥來治愈,香港人李子玉推出《憂鬱病,就是這樣——一個憂鬱病患者的自白》,自述九二年至零一年曾四次自殺未遂、患憂鬱症經曆,與讀者分享跟病魔搏鬥的經驗。書中寫道,為了尋覓記憶中的毒藥數據,作者來到香港大會堂借出幾年的報紙合訂本紙,急切而耐心地一頁頁翻找,與所有追求知識的讀者一樣,終於如願。人類的求死毅力與求生意誌竟可達到同樣執迷而壯烈的境界!還有一次,作者決定用煤氣自殺,買好了寬邊膠紙和刀片後,約女友到飯店吃飯,整個飯局都心不在焉,在分手時,看著女友走上扶手電梯,在心中喊著對方的小名,「永別了,讓我再好好看你一眼吧」!這幾乎已是從天堂發出的揮別了。是丈夫李歐梵的溫馨嗬護最終令作者獲救。她擁抱文字,也拒絕了憂鬱。

●中國向有「人傑地靈」之說,其實也預言了城巿鑒賞家的應運而生。新加坡華裔建築師陳家毅零八年出版《城市磁場》,向讀者娓娓道來他對世界各地都巿的細致品評與鑒識。這位同時也愛好文學、電影及其它藝術的建築師,鑒賞時常帶有厚重的文化意味和人文情懷。陳家毅說,漫步亞洲都市時,他首先欣賞的是街頭攤販,是亞洲各行各業的默契與包容,獨具美感,「即使曼穀街頭在那簡陋的小攤旁所撐開的大太陽傘,也屬於一種尋常百姓家的城市美學」。作者寄望亞洲城市要打破自我摧毀的宿命,不必羨慕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海市蜃樓。

公私領域的求真精神

二零零八年度中文好書的特色,可用「求真」、「衝破禁區」來概括。寫國家大曆史、揭示重大事件真相,過去唯有體製權力方可問津,而現在民間力量登場了。至於在「私領域」,從李子玉自剖四次自殺的經曆,到龍應台敘述服侍老父時不慎被糞便沾裙的窘困,都是一個真字,也豐富了全球華人的閱讀版圖。

□ 《亞洲周刊》二〇〇九年第三期

所有跟帖: 

謝謝分享這些好書以及介紹,我尤其對第2,6,8,9感興趣。 -廣陵曉陽- 給 廣陵曉陽 發送悄悄話 廣陵曉陽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0/2009 postreply 11:03:23

謝謝分享,可惜沒有時間, 也買不到書。。。 -安娜晴天- 給 安娜晴天 發送悄悄話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1/2009 postreply 12:25:5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