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幸接觸了一些畫作。比如,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吳作人的魚、李苦禪的鷹,如同去了小小動物園,不亦樂乎。
後來認字了,學會了很多涉及動物的詩句,駿馬奔騰,牛郎織女,騎驢覓驢,魚翔淺底,鷹擊長空等四字熟語或故事,充實過貧瘠的課外知識。
最近突然這幅畫,在眼前時時浮現,那就是著名當代老畫家黃永玉的貓頭鷹。我第一見到貓頭鷹的是黃大師的一枚鉛筆(or鋼筆)素寫的畫作,可能是母親一時忙,臨時被放在家父書桌上的玻璃板內。那時候正值文革初無學可上,沒有教科書,就常常在那張書桌上抄書,唐詩三百首呀,古文觀止呀,還有楚辭宋詞,當然少不了當代的散文名家和偉人的詩作,那真是美好的文字呀,如同各個時代文人的家國情懷,又悲壯,有恢弘;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豪情,又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愛意。
李白的豪,杜甫的悲,文天祥的氣,辛棄疾的壯;還有蘇軾的悠,更有唐伯虎的風流。總之,那隻書桌帶給了我無限的遐想和營養。記得,讀著寫著就不由自主地想,盼望被批判的家父哪天可以回家,擔心孱弱的家母會不會再次倒在辦公室,擔心家兄別再外麵太瘋玩。而那時書桌上玻璃板內的那副黃永玉老先生的貓頭鷹就在眼前,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形態逼真,可愛極了,時不時地偷懶貓幾眼,對著鏡子偷著又哭又笑。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自己也是背井離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故鄉家裏的書畫,還有我在北大荒配畫日記還有和父母的往來信件,不知道什麽命運了。書畫在美術館,在圖書館,在書店都有大量的出版物,隨時可以閱讀。遺憾那些時代的記憶,“此情此景”的臨場感,卻難以再現,不知去向了。唉,俱往矣,向前看!
在宅勤務和退休,有了自己的時間,有幸來到中文網站,知道了很多故鄉的國家大事,學習到不少科學知識,還多少懂了一些世間的常識,結識了多才的網友,很感激感謝!但是,同時也看到了某些令人很不愉快的現象,有時甚是讓人難以坐視,就模仿著魯迅的“破帽遮顏過鬧市,躲進小樓成一統”。
此時此刻,我突然想到了黃永玉老先生的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