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中的崇古現象

來源: andrew_liu 2024-06-14 17:27:3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718 bytes)

請先閱讀下麵這一篇議論文:

在探討音樂的海洋中,常常聽人言論,每日不可或缺的樂章即是琴鍵下的細致練習。在離這裏50裏的多倫多,古人常說,“每日的琴鍵觸摸,如同與心靈對話,缺一不可。”這難道和孔子所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不是相同的道理嗎?何況對於追求藝術之美的琴技?
就算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大師貝多芬、巴赫,也會在日升月落之間,恒久坐於鋼琴前,沉浸在音符的世界裏。叢林中的鳥兒,清晨起來也會練習它們最動聽的歌聲,為何人類追求藝術的腳步便要停歇?
“每天不練習一下,我就覺得差了些什麽。”藝術家馬三立曾經這樣說。他的話,難道不是在告訴我們,連續不斷的努力與練習,是藝術之路上的必經之路嗎?
“不每天練習鋼琴的人,沒有不感到技藝生疏的。”這就好像山林裏的蟒蛇沒有蛻皮,又怎麽能有所成長呢?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每日琴鍵之下,勤練不輟,乃成就藝術之道。”後人談論起這件事,“我的朋友羅公,自從堅持每日練琴後,其演奏技藝日益精進,成為了眾人矚目的鋼琴家。”由此可見,每日的琴練,不僅是對技藝的磨礪,更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感覺怎麽樣?

語文老師可能說:不錯!

但我感覺文章空洞無物,脈絡不清,毫無新意,堆砌詞藻而已。

喜歡激情澎湃°地用各種反問(難道不是..嗎?)、比喻句(人生就如同翻越高山)、名人名言°(先賢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堆砌出一篇議論文。可笑的是,老師滿意的就是這樣的文章。

當前的語文教育中,相當一部分教學內容去深挖,去模仿古文作品。似乎幾千年前的古人們才掌握著最深刻的思維,最清晰的邏輯,最完美的思辨。難道人類隨後的社會是倒退著發展嗎?

有效的論證不僅僅依賴於修辭手法如反問、比喻或引用名人名言,更重要的是論證的邏輯性和論點的合理性。同時要避免過分依賴修辭手法和形式上的華麗,以免造成華而不實之感。

語文教學要中融入邏輯學的基礎概念,如論證結構、有效論據、謬誤類型等,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邏輯思維框架。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優秀議論文和日常生活中的論證場景,分析其論證的邏輯性,識別並討論其中的邏輯線路。

太史公曰:革新議論文之教學,必自強化邏輯思維之訓練、善其文指導、革其評分之法等諸多途徑著手,旨在培養生徒之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之能,使之於語文學習中獲真知灼見,有益於身心之教育也。故學者宜勤思考,師長宜明道理,教之以文,導之以理,勿使華而不實之言蔽真學之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很深刻的學思! -lovecat08- 給 lovecat08 發送悄悄話 lovecat0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15/2024 postreply 05:12:39

歡迎常來發稿! -lovecat08- 給 lovecat08 發送悄悄話 lovecat0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15/2024 postreply 05:13:10

議論文在中國一直被誤讀。議論文行文需層層遞進,英式教育稱為PEEL,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226 bytes) () 06/24/2024 postreply 20:49: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