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體會到的難點何在:佛教的如實觀是比思維更低(深)一層的意識活動,如果哲學家僅僅靠思辨是達不到那底下的。用電腦打比方

本文內容已被 [ freemanli01 ] 在 2023-11-25 22:03:1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應用層麵,做很多畫麵,很好的界麵和對外接口,比如頻幕上出現很美的界麵,很好的外部互動。

而佛教的如實觀是要回到電腦深處,從屏幕回到-->顯卡-->總線-->CPU, 存儲器--> 集成電路-->邏輯門-->電子的運動-->一路反向觀察回去。直到發現虛無中到底“如何出現”了現象。

 這個觀察過程和日常生活是反向的,所以人們都不習慣,要進行下去,首先就要消除那個習慣。

普通人的心都一樣,一開機就開始運行人機接口對外發布信息接受信息了,很難回頭關注自己,這在佛教上有個比喻叫牧牛,就是改變人與生俱來的習性。必須把這個向外的習慣扭過來,才能真正深入觀察自心。

這對所有想走這條路的人都是個現實問題,所以也是為什麽我看到的修行有成的,都不是很高學曆的。因為學曆高的人習慣用腦,而如實觀要深入到腦筋的思辨之下去觀察。

我雖然知道這點,但也忍不住要看看別的哲學家怎麽說的,其實他怎麽說並不重要,關鍵時要穿透那個思維層,深入到下一層才行。這是和科學家不一樣的地方。其實我要說心裏話的話,哲學家隻要僅僅考思辨,他就不可能懂這(主客關係)到底是個什麽問題。不管是康德還是別的當代哲學家。

我個人這幾年的努力,其實是為了更深入看透、並消弱那些不必要的習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