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第一句小時候讀懂了, 但長大了後卻迷茫了。 直到老了, 才恍然大悟。
憑想像, “白日依山盡”嗎, 就是太陽沿著西邊的山落下去了。 但仔細研究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就會發現, 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 沒山。 隻有黃河從北向南蜿蜒而流。 往西, 肉眼可見之處,那可是絕對的一馬平川!
其實, 無論是古漢語還是現代漢語,“山”除本義外, 還應泛指遠處的田野。遠的不扯, 就說“上山下鄉”吧, 那裏的山就是指田野, 因為上山和下鄉是一個意思。 還有啊, 在中國的廣大農村, 下田做工也經常被稱為“上山了”。 咱們都會唱的一首歌, 歌詞就是“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 鬼子的末日就要到來了”。 薇山湖那地方, 哪有山啊?
還有, 918那天, 俺在家壇帖了一帖, “鬆花江上”。 裏麵的歌詞就有 “還有那, 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顯而易見, 漫山遍野中的山, 就是田野了。
囉嗦了半天, “白日依山盡”這句, 就是傍晚太陽沿著地平線, 落下去了, 留下一抹殘紅和無盡的想像和遐思。。。
王國維“人間詞話”就講過三境界:1. 望斷天涯路;2. 衣戴漸寬人憔悴;3.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人誠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