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雲
自古滄桑雖變幻,村居原是血親連。
保家爭鬥男兒勇,祖藝失傳何處延。
用團練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我見過什麽團練,而是覺得我所經曆的可能就有過去團練的影子。
生產隊的時候人們除了過年的幾天休息基本上每天都在勞動,基本沒有機械,相當辛苦。農忙的時候忙地裏的,農閑的時候老弱婦孺在家幹些輕鬆的活,青壯年要出外工,大部分是無報酬地去修水利設施,還要自帶口糧,這點可能還不如古代的徭役。那時國家窮,靠這種方式低成本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礎設施。集體生產也容易組織人力,現在肯定沒有人願意免費幹了。當然這也為後來分田單幹創造了條件:因為水利設施不用愁了,這是後話。
以隊為單位青壯年在外一住幾個月,和其它地方來的人免不了會有爭強好勝打駕鬥毆的事。那時候經常聽出外工的人回來講他們如何把別人打了。隨著打駕的事越來越多,隊長有點著急了。
我們全村都是本家一個姓,隊長有四十多歲,雖然家裏孩子多很窮,卻頗有威信,人們叫他叔。這天回來找了村裏幾個年長的一商量,決定恢複解放後基本就中斷了的祖傳武術,從六歲到十八九歲未婚的男丁都要參加。
我們村在當地頗有名望,原來村裏有一套祖傳武術,男丁人人都練,遠近皆知。好幾十年前,估計是清末民初的時候,曾經與幾十裏以外的一個村進行過械鬥,大勝,從此在當地樹立了崇高的威望,好幾代人了周邊沒有人敢小覷。
現在隊長重開武術,把村裏幾個六十左右的師傅請出來教,隊裏算工分。村裏更有一位八十多的老師傅,參加過當年本村成名之戰,有名的高手,平時不參加教練工作,人們有疑問時就會來找。練武時嚴防被外村的人看見,也不許私練其他村的武術。孩子們積極性很高,每天晩上在村公屋裏練,有時白天也練。小點的隻練拳術,大的還要練棍術。雖是小屁孩,我也不落人後,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村裏重點培養的還是那十幾個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因為急著派用場。其中就有幾個練的不錯的,也有天生神力不太用功的。有一天一個後生不服老師父管教,叫起板來,要過場比試比試,結果老師父一拳打來弄得鼻青臉腫。據小夥後來講述:老師傅的拳頭長了眼睛一樣,頭躲哪跟哪,根本躲不開。
自從開練武術後,聽到打駕的故事就更多了,大家都處於某種亢奮狀態。但就像上學一樣,有時候也逃課。一天晩上全村的小孩都跑到外村去看電影,師傅沒有見到人就告訴了隊長。第二天晚上隊長把人召集起來開罵了:“你們這些*****的,貪玩不好好練,以後出門被人欺負了活該,丟祖宗的臉,不要怪我們。” 一頓罵下來,以後大家再也不敢逃課了。
武術訓練多年後還是結束了,原因卻很唏噓。我們村與鄰村有一塊未劃清界限的地,這一年我們村搶先在那塊地上種了水稻,成熟之後鄰村卻收割了正放在地裏,隊長令七八個大小夥去把稻子搶回來,結果被鄰村的人圍住給揍了。消息傳回來,隊長不幹了,要複東門,號召全村青壯衝進那村把人給打了,有人被打成胃出血,還打破了壇壇罐罐。事情鬧到了公社,結果是隊長被撤職,隊裏賠醫藥費。老隊長下台之後村裏的武術也沒有人堅持辦下去了。後來村裏的老人陸續去世,年輕人也失去了興趣,祖傳的武術逐漸就失傳了。
複東門:被欺負後再去把場子找回來,就是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