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士數量達到世界第一 竟然一半是公務員

本文內容已被 [ (a) ] 在 2008-09-08 12:13:1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國博士數量達到世界第一 竟然一半是公務員

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院士日前透露,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和以前博士畢業後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現在博士就業出現新動向,半數以上進入政府,當上了公務員。
  
  我國博士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可謂是既喜又憂。“喜”的是,我國的博士培養規模已經超過美國。數據顯示,我國具有博士授予權的高校已超過310所,而美國隻有253所。2006年,美國培養的博士有5.1萬人,我國培養的博士已達4.9萬人;2007年,中國博士人數繼續上升,已超過5萬人。而“憂”的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麵原因,培養的博士有相當比例並沒有到科研單位從事與所接受博士教育相關的研究工作,而是到了一些其他學術要求並不高的崗位。
  
  我國博士生教育規模為什麽會在大量博士不去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或者社會無法提供對應的學術研究崗位)背景下,出現如此快速的發展?
  
  首先,“高大全”成為過去十年中大量本科高等學校辦學的共同追求,不少高校在衡量學校辦學水平時,把爭博士點數、擴大博士研究生(Q吧) 培養規模作為重要的辦學工作。有的學校是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包括整體引進其他學校的學科團隊、大量聘請校外兼職博導等等。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學校往往無暇顧及博士生培養的質量,主動分析博士生們的學術發展前景。一名導師同時帶10多名博士生、幾十名碩士研究生,學生無法接受導師指點進行學術訓練的情況,在高校中並不少見。
  
  其次,博士生教育的快速發展,還在於社會存在對博士學曆的旺盛需求,除了高等學校教職崗位、科研機構的研究崗位按要求需要從業者有高學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學曆的崗位,也紛紛提出學曆門檻要求。有的地方招聘處級幹部,就明確提出應聘者的學曆為博士;還有的地方,在人才晉升中,學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標準。這導致一些人不是為了追求學術發展,僅僅為了提高學曆層次而攻讀博士學位,包括一些企業負責人、政府官員。
  
  也正是由於這種“讀博心態”,進一步鼓勵了一些高校可以不考慮博士生的質量,而大力發展博士教育,甚至把博士學曆資源與一些老板、官員手中的資源進行“共享”。因此,博士教育的異化受到社會的廣泛質疑也就在情理之中,前不久網友熱捧隻有中專學曆的發改委主任,其實也是出於對當前高等教育的嚴重不滿。
  
  客觀上說,近年來,有關教育管理部門在反複強調博士教育的質量,突出博士培養的學術性方麵做了不少工作,推出了博士點的淘汰機製、博士生導師遴選辦法改革、博士生招生改革、博士生培養機製改革(比如,限製導師招收博士生的數量,實行博士生導師資助製,規定導師必須有課題方能招收博士)等等,但是以上這每一項改革、每一項措施,都在各培養機構引來不同議論,而且在具體實施中,對保證博士質量收效不大。
  
  其實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關鍵在於兩方麵。其一,從根本上轉變學校的辦學理念,不應追求學校規模的發展,而應注重質量的提高。然而目前這一辦學理念並沒有確立,從首屆全國地方大學發展論壇上傳出的消息是,教育部準備進一步發展地方大學,準備建設100所研究生院,讓更多的地方大學參與國家人才的培養(目前全國有56所研究生院,基本都以部屬院校為主),這一舉措,可能會進一步助長高校辦學追求“高大全”。
  
  其二,從根本上轉變學術資源配置模式,實行博士生導師負責製。高校的學術資源配置,主要還集中在學校行政力量手中,導師的自主權受到了很大限製,從而使博士培養出現大家負責,但事實上大家都難以負責的情形。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必須從恢複導師的學術尊嚴做起,有導師的學術尊嚴,才能在博士招生時,嚴格執行學術標準,才能在培養過程中,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與學術訓練,才能在學位答辯中,嚴把質量關。
  
  而恢複導師學術尊嚴的過程,則涉及當前高等教育管理體製的整體改革,使大學能自主辦學,有教授治學、學術自治的環境。沒有這種環境,博士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隻會加速博士的“貶值”。
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博士數量最多的國家,因為博士養成時間過快,有不少大陸學界人士擔憂今後博士的整體素質將會因此而下降;不過,卻有一半的博士是政府公務員.
  
  
  當前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不過,中國博士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則讓人又喜又憂.
  
  
  資料顯示,中國具有博士授予權的大學超過310所,而美國隻有253所.2006年,美國培養的博士有5.1萬人,中國培養的博士達4.9萬人;2007年,中國博士人數繼續上升,已超過5萬人.
  
  但是被形容是“博士大躍進”的博士人數激增現象,也讓大陸學界擔心未來的人才素質將是“一代不如一代”.
  
  有大陸學界人士猛烈抨擊說,博士“氾濫”不僅是教育界對社會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國民教育資源濫砍濫伐,“博士大躍進”帶來的就是博士的貶值.
  
  這些話或許並非隻是一時的激憤之詞.例如,媒體曾經熱烈報導中國大陸有了第一個“烹飪博士”,其論文題目為“試論菜肴味道和加熱溫度之間的辯證關係”,但中國是否需要這麽一位烹飪博士頗令人質疑;無獨有偶的是,“論菜市場在城市中的定位”也赫然成為博士論文的題目.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指出,中國的博士若以這樣的速度激增,即使能保證人員素質,也難免會大材小用.
  
  他說,最令人憂心的是,以往1個教授帶領2、3個博士生,現在卻是1個教授要帶領20個博士生,每人每天隻能指導幾分鍾,而這些博士生日後都將為人師表,除非自學成材,否則,未來的教育素質恐怕會一代不如一代.
  
  另外,根據“東方早報”報導,大陸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日前透露,和過去博士畢業後9成以上選擇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現在博士就業出現新動向,半數以上進入政府,當上了公務員.
  
  有網友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批評說:“隻要專業對口,博士進入政府機關工作,未嚐不可.但博士作為高級學術型人才,一窩蜂地擠進政府部門去,卻不是什麽好事.博士都去當官了,誰來進行學術研究呢?”
  
  一名社科院教授指出,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麵原因,中國所培養的博士有相當比例並沒有到科研單位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而是到了一些其他學術要求並不高的崗位,譬如到政府機關去當公務員.
  
  “取得博士資格的人士當中,許多人在先前就已經是政界與商界人士.”大陸學界人士則透露,由於中國博士生教育的快速發展,在於社會存在對博士學曆的旺盛需求,除了高等學校的教職工作、科研機構的研究工作需要從業者有高學曆之外,其他一些原本不需要高學曆的工作,也紛紛提出學曆門檻要求.
  
  也正是由於這種“讀博心態”,進一步鼓勵了一些大學可以不考慮博士生的素質,而大力推動博士教育,甚至把博士學曆資源與一些老板、官員手中的資源進行“共用”.
  
  在此情況下,博士教育的“質變”受到中國大陸社會民眾的廣泛質疑,也就在情理之中.甚至在不久前,有大陸網友熱捧隻有中專學曆的發改委主任,其實多少也是出於對當前高等教育的嚴重不滿.
  
  “東方早報”就此指出,中國大陸不是不需要太多的博士,更不是不尊重博士,“而是大家正在損失尊重博士的理由”.



所有跟帖: 

或許是好事 -- 給 吾 發送悄悄話 吾 的博客首頁 (41 bytes) () 09/05/2008 postreply 19:31: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