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這句話的意思是,純樸的本性散去之後就形成了各種的器皿和人物,聖 人任用使用這些人,讓他們從事社會上的各種職業。這種樸拙的狀態消 散開來就擁有各種價值功用,正如一個樸實的少年會成長為工程師、學 者、工人、木匠、瓦匠、農民等等。
我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和少年,大家擁有一些簡陋的玩具, 玩著簡樸的遊戲,同伴之間自然地友善和睦。但到一定階段之後,一些 人開始發奮讀書,其起因可能是受到了某種刺激或者激勵,可能是父母 的責罵,可能是別人的鄙視,可能是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的嫌棄等等。大 家都開始試圖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人繼續讀書,有人去做學徒, 有人去直接找工作。莊子在他著名的“逍遙遊”中說,“北冥有魚,其 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 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實際上是在講人這一 生的演化過程。童年的時候渾然一體,有著質樸的心性,安安靜靜地如 同鯤一樣悠然獨處。人慢慢地進入少年,此時就如同鵬一樣羽翼逐漸長 成,到青年時期受到一些激勵,一般開始想建功立業,就如同大鵬一飛 衝天,這也就如同本章中所說的“器”。
拿破侖曾說,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追求友誼和愛情,但都沒得到什麽結果, 因此轉而追求權力。這是比較優雅的表達方式。如果換作通俗的說法就是,拿破侖年輕的時候和一群氣味相投的朋友鬼混,熱衷於追女孩子, 結果到處被別人鄙視,因此才發奮走上正途,要混得出人頭地。這實際 就是從“樸”轉為“器”的過程,可能也是大部分人的人生軌跡。
孔子曰“君子不器”。形而上之為道,形而下之為器。孔子的意思是君 子要立誌於道,而不是把從事某一種特定的職業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裏孔子把自己定位在統治者或者“聖人”的位置上,已經超越了各種 具體的職業從事者。
統治者從各行各業中選拔出那些能力出類拔萃的人,並任命他們職務, 讓他們負擔某一方麵的責任,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專家治國,所用的方 式類似於“拔猛將於士卒”。這樣產生的官員才能與民眾血肉相連.
摘自拙作“道德經品讀與解析 ”第28章第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