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周刊》江迅/中國留學生以英法德等語言寫小說,寫出讓西方人驚豔的一流作品。
語言是一堵‘大牆’。從‘邊緣’走向‘中心’,是華裔移民或旅居作家用‘獲得語’,即非母語寫作的動因。移居海外的華裔作家隊伍日益壯大,有美國的裘小龍、李翊雲、閔安琪、嚴歌苓、範褘,法國的戴思傑、山颯,英國的郭小櫓、張戎、薛欣然,德國的羅令源等。
詩人裘小龍愛看推理小說,一九八八年去美國,九五年獲比較文學博士。二零零零年裘小龍英語原創推理小說《紅英之死》在美國出版,後《紐約日報》評選的年度十本最佳小說中,《紅英之死》名列第二;翌年,裘以這本書獲美國兩大最高推理小說獎之一的‘全球推理小說獎’。這位華盛頓大學中國文學教授說:‘推理小說在美國看的人特別多,寫的人也多,確實有競爭。我得獎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寫了當代中國,而我寫的,和他們想像的中國不一樣。我不僅僅在寫推理,還描述了社會和文化。'
三十五歲的旅美華人李翊雲,以英語原創短篇小說,二零零三年起在《巴黎評論》、《紐約客》、《紐約時報》等發表,零五年結集《千年敬祈》獲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國際作家協會海明威小說處女作獎,被英國老牌文學雜誌《格蘭塔》評為美國傑出青年小說家獎。她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係,隨後赴美,並獲得艾奧瓦(愛荷華)大學藝術創作碩士。
五十一歲的閔安琪生於上海,一九八四年去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她以八年時間創作了成名作自傳體英語小說《紅杜鵑》,此作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暢銷書,先後在四十多國家出版。
戴思傑是電影導演,寫小說隻是副業。他一九七七年考入南開大學學習藝術史,八四年去法國深造,畢業後執導了多部法國影片。他創作的法語小說《巴爾紮克和中國小裁縫》,在法國熱銷。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狄先生的情結》獲得法國文學大獎費米娜獎。
女作家羅令源本來就讀上海交通大學,九十年代移居柏林,長篇小說《中國代表團》、短篇小說集《夜遊萊茵河》獲德國評論界好評,短篇小說集《你給我從五樓上滾下去》,獲阿德爾伯特—馮—察米索文學促進獎。說到以德文寫作,她說:‘我讀過不少德國人以及歐洲人寫的關於中國的書,總感覺其中少些什麽。這並非因為他們錯誤描寫了中國,而是我發現我所經曆的要比這更多。’
在這一非母語寫作的華裔作家群中,郭小櫓的《中英情人簡明字典》、張戎的《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山颯的《圍棋少女》、薛欣然的《中國好女人們》,都獲得外語世界讀者如潮好評。
獲得所在國文壇認同的還有用中英雙語創作的嚴歌苓等。二零零七年,年僅十三歲的範褘推出英語小說《劍鳥》,出版後連續七周登上《紐約時報》兒童文學暢銷書榜前十名。
第二語言寫第一流作品
本文內容已被 [ vibes ] 在 2008-07-25 13:55:5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