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前再看《中國》
(2008-07-13)
● 周兆呈
《資本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手法’未必‘卑劣’,‘用心’卻遠比《中國》‘惡毒’,但已不可能再引起排山倒海的批判,甚至在某些方麵可能獲得一些中國人的認同和讚揚,這或許是影片第五集可以涉及的課題。
約了在上海一家銀行擔任要職的朋友見麵。臨時發來短信:總行突然召開緊急會議,恐怕來不了。過了一會,又接到短信:原來是關於奧運期間金融安全的問題,我請假過來,等會見。
這大概可以算是不少中國人最近一段時日的生活寫照,大家都被奧運環繞著,一切都以奧運為重中之重。昨天雖然是四川地震兩個月紀念,但在華人傳統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中國就已經開始改變情緒,以原本應有的姿態投入奧運的籌備之中。奧運會開幕式雖然不會有全體默哀的場麵,但是地震中的震撼和感人場景,應該會融入開幕式演出的編排之中。
在中國全身心投入奧運的衝刺階段,世界的焦點——無論是體育的,還是政治或文化的——都開始轉向北京和中國,在這個時候製作關於中國的節目,對於不甚了解中國、甚至還抱持諸多神秘觀感的西方觀眾來說,也算是迎合市場的自然選擇。
在7月9日奧運倒數一個月之際啟播、昨天剛在美國的探索頻道(Discovery)播放結束的紀錄片《資本主義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apitalism),就是美國新聞主播泰德·科佩爾(Ted Koppel)另辟蹊徑報道中國、記錄中國的方式。別人都一窩蜂跑到北京,圍繞鳥巢、水立方或是拍攝皇城根下北京人的生活變遷,他卻拉隊到重慶,選擇觀察北京的另外一個視角。
《資本主義人民共和國》共分四集,每集一小時。第一集“連體嬰”(Joined at the Hip),探討中美兩國經貿共生和利益的糾結關係。第二集片名為“毛主義到我主義”(MAOism to Meism),檢視中國繁榮的經濟對文化所造成的震蕩與衝擊。第三集“快車道”(The Fast Lane)聚焦中國快速發展的汽車產業和對社會的影響。第四集的片名引用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名言“是經濟,笨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拍攝了中國諸多的社會問題,包括妓院、同性戀酒吧和夜總會等,揭示中國隻在經濟領域發展資本主義,共產黨在政治上的管製卻仍然穩固。令泰德有點沮喪的結論是,經濟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未必會必然導致更多的政治自由。
此片播出之前,就已經在美國一些大學和學術機構試映,《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大報都給予大幅的報道。
中國媒體在介紹該片的時候,不忘批判影片的意識形態。《人民日報》屬下的《環球時報》刊登文章說,“不難看出,這部紀錄片在努力尋找真實,卻仍無法擺脫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解讀。盡管這部紀錄片希望講述真實的中國,但片名《資本主義人民共和國》足以暴露片子的價值取向。”
這不禁使我想起於去年去世的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Antonioni)在1972年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最近剛買到光碟,也就隨鏡頭一起檢視30多年前的中國。
這部受中國政府邀請拍攝、長達3小時40分鍾的大型紀錄片,由於被指責為對偉大成就不屑一顧,而是捕捉落後、荒涼的場麵,在當時的中國遭到了未曾預料的大批判,也引起外交紛爭。1974年1月《人民日報》率先發表題為《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評論員文章,此後,對導演和影片的批判持續了將近一年時間,在1974年2月和3月間發表的部分文章最後還出版了一本批判文集。
而直到2004年底,隨著安東尼奧尼電影回顧學術觀摩在北京舉行,這部紀錄片才正式在北京上映。隨後盜版市場也開始流行起來,當代的中國人意外地從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了外國人眼中文革時期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就如同安東尼奧尼自己所說的,“在中國,每天上午,馬路染上了一片藍色,成千上萬的藍衣人騎車上班,川流不息的自行車隊占領了整條大街,整個城市:那種感覺就像是8000萬藍色中國人在從你的眼前走過。”
北京奧運舉辦的2008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多年前對《中國》的大加撻伐,現在看起來已成笑柄。電影隻是一種表狀,它未必能完全展示現實,甚至根本無法履行這樣的角色,但是人們對電影的態度,卻可以說是現實的真實體現。隻從字麵來看,《資本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手法”未必“卑劣”,“用心”卻遠比《中國》“惡毒”,但已不可能再引起排山倒海的批判,甚至在某些方麵可能獲得一些中國人的認同和讚揚,這或許是影片第五集可以涉及的課題。
(資料來源:《聯合早報》)
(編輯:謝盛友)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奧運前再看《中國》 |
• | 出席和不出席奧運會的理由 |
• | ZT:移民融入事關德國未來 |
• | 關於笑的學問 |
• | 中國大學畢業生,難難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