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對聯規則

回答: 兔年,趣味春聯lovecat082023-01-18 13:53:29

                                                        一、什麽是對聯

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門口貼春聯,還會在門楣上貼橫批。中國人建房都要坐北朝南,特別在農村,容易做出這樣的選擇。橫寫時,上聯在上,下聯在下。對聯豎寫,張貼或懸掛張貼時,麵向南方左手在東為主位是上首掛上聯,右手在西為客位是下首掛下聯。而麵向對聯觀賞時剛好相反,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橫批從右向左讀。現在不少人對傳統文化內容不甚了了,就以對聯為例,人們都知道是兩句字數相同的話,不少人也知道兩句話中的詞語的意思還要有一定程度的對仗。不過僅僅符合這兩條要求的兩句話,還不能算是對聯。對聯還有其它一些規則,符合了所有規則才能算是一副對聯。

講述對聯規則之前先說說對聯這一中國特有文學形式的曆史。對聯是從律詩的聯句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形式,對聯是即景即事以簡短對偶句寫出所感所思的一種文體。由於需要對偶,所以對聯隻能存在於現在唯一流傳至今的表意語言漢語之中,所有表音語言,即使是英語古典的十四行詩,也無法表達成如此完整對稱形式的。采用對偶句是為了以活潑的聯想,或從對立統一的角度,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主旨,傳情達意是目的,寫對偶句是手段。

據說五代時期,後蜀國後主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來潮,要翰林學士辛寅遜為他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利話掛在自己寢宮門上。辛學士好不容易想了兩句,孟昶認為對仗不工,給否定了。孟昶自己動筆寫了兩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可查的第一副春聯,筆者不相信這個傳說,因為律詩中已經必須有聯句。孟昶第一個在桃符上書寫聯句才是這個傳說的可能真相。

        對聯由兩個或兩段相互照應的語句組成。古代常將對聯懸掛、張貼於店堂廟宇的楹柱上,所以對聯又稱楹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聯的形式、用途和種類有不少新的變化,“楹聯”便成了對聯的雅稱。多分句組成的對聯中,每一個分句的尾字稱為“句腳” ,最後一個分句的尾字稱為“聯腳” 。上下聯各隻有一句的對聯,尾字一般稱為聯腳。對聯可以不加標點符號,加標點符號時,如上下聯各有一句,則上聯通常標逗號,下聯通常標句號;多分句時,分句結束處加逗號,上聯聯腳通常標分號。根據內容、語氣的需要,對聯也可以標感歎號、問號及其他標點符號。

 

                                                        二、對聯的類型

        對聯有各種分類。按字數,分為短聯和長聯,上下聯各30字及以上為長聯。按用途和內容(聯類),分為春聯、賀聯(婚慶、賀壽、喬遷、開業等場合)、挽聯、宅第聯、勝跡廟堂聯等等。用於張貼的春聯、壽聯、婚聯、挽聯等通常加一個4個字的橫批(從右自左書寫)橫批上的字一般不能用對聯上已經用過的字,其他種類的對聯一般不加橫批。由一個作者創作的上下聯稱為“自撰成聯” ,兩個人共同創作時,先寫成的一句稱為“出句” ,後寫成的一句稱為“對句” 。出句可以是上聯,也可以是下聯。

  對聯的要求有四點: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平仄相諧。統稱為對聯格律或對聯規則,這和近體詩的對仗要求差不多。“字數相等,內容相關”是基本要素,“詞性相當”是語法要素,“平仄相諧”是聲律要素。

        “字數相等”要素主要有三種含義。第一,上聯總字數和下聯總字數相等。第二,多分句的對聯,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字數相等。第三,上下聯以及各分句(如果有的話)中相對應詞組的字數也要相等。

        “內容相關”是指對聯上下聯內容應該有所關聯,應該把一副對聯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題和中心思想。對聯從內容上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對應方式達到整體統一。第一種是上下聯的具體內容相同或者相似,但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同一事理,內容上互為補充,即上下聯內容存在正向關聯,這叫“正對” 。例:“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第二種是通過一正一反(常使用反義詞)的描寫或說理表達同一個主題,即上下聯內容存在反向關聯,這叫“反對” 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身居陋室無欲則剛” 。第三種是把所要表達的主題分成上下聯來說,兩句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意思,即上下聯內容存在連續性關聯,這叫“流水對” 。例:“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根據正對、反對和流水對的特點,大致可以這樣來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經具有完整的意義,對句就考慮從另一個側麵去寫;如果出句含有表達正麵意義的形容詞或副詞,對句就使用反義詞從反麵去寫(反之亦然);如果出句隻說了一半,對句就需要順著出句的思路寫完另一半。還有一種特殊的無情對,別具情趣。無情對要求上下聯盡可能字字相對,而且不僅詞性相對,最好詞性細分成的小類也相對,但是上下聯的內容卻毫不相幹,剛好要求完全違背上麵講的內容相關。作無情對時,需要注意的是其上下聯的意思必須毫不相幹,如果在某方麵有點聯係,就不成為無情對,也就不成為對聯。無情對並不好做,也比較罕見。

 

  • “合掌”問題

        對聯由被叫作上下聯的兩個或兩段相互照應的語句組成,除無情對以外,上下聯內容應該有所關聯,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上下聯要內容相關,但不能相同,上下聯講同一個意思的毛病叫做合掌,好象合在一起的左右手掌。一副對聯,除上下聯各有30字及以上的長聯外,一般字數都不多。好的對聯應當用有限的文字,表達盡量豐富的內容。如果對聯出現意思重複,就更加沒有多少內容了,這就是撰寫對聯要避免合掌的原因。

無情對自然不存在合掌問題,“反對”和“流水對”也不會出現合掌,而在撰寫“正對”的對聯時,不小心就容易犯合掌的毛病。而通常見到的對聯大多數是“正對”,這是創作對聯時需要注意的。其實,上下聯的意思完全相同的合掌聯也是不容易做的。筆者曾經撰寫過一副,作為典型的例子:“洞庭波湧叢林側,雲夢浪翻蘭若旁。”“蘭若”是梵語音譯,本意是佛門子弟修行的寂靜處,後來常被用作指佛教的寺廟。禪法傳入之初,禪宗僧侶大多棲住在律宗的寺院,時日一久,齟齬叢生,所以禪宗六祖慧能的徒孫馬祖道一就在荒山另建“叢林”,作為安頓禪僧之所。因此後世也把佛教寺院叫做“叢林”(嚴格地說“叢林”是禪宗的寺院)。“雲夢澤”是秦代以前洞庭湖的稱呼;浪翻、波湧說的是同一件事;側、旁在這裏的含義也相同,都是旁邊。這種上下聯意思完全相同情況並不多見,但“正對”中上下聯部分詞語意思相同,在構思對聯,追求上下聯詞義應該相當的時候十分容易出現。例如一副流傳極廣的對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中的“通四海”和“達三江”就有人認為存在合掌之嫌。

 

                                               四、關於“詞性相當”

        “詞性相當”其含義是:上下聯相對應的每個詞的詞性應屬同一類別。古代有“虛對虛,實對實”的說法,現代漢語虛實劃分的內容要豐富一些,實詞是意義比較具體的詞,有名詞(含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含顏色詞)、數詞、量詞、代詞六大類;虛詞是雖然沒有完整的詞匯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象聲詞六大類。詞性相當是要求上下聯對應位置上的詞不僅虛實相同,屬於哪一類實詞或虛詞也要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等。名詞的數量最多,為了對仗工整,就再往下細分小類,即把名詞再分為天文地理,人物器具等等,。工對要求小類也相對,隻是名詞對名詞,就是寬對,連這一點也做不到就叫做失對。

        從“詞性相當”引申出要求上下聯詞組和句式結構對應。句式結構對應比較簡單,比如七字句上聯是二二一二的結構,下聯必須與之相同,不能是二二二一,如此等等,違反這一規則的毛病叫做失步。詞組也有詞性,除了詞性相同之外,它們的結構也必須相同。按語法結構共分為五類:主謂、並列、偏正、動賓和述補,舉例於下:主謂:地震、祖傳、你來、我往、春風得意、鳥獸飛騰;並列:聲音、朋友、甘苦、好歹、山青水秀、紅男綠女;偏正:春風、微笑、桃紅、炎黃子孫、艱苦創業;動賓:司令、革命、聯係實際;述補: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因為結構不同,“春風”可以對“冬雪”,但不能對“司令” ,盡管它們都是名詞性的詞組。

        一般情況上下聯自身或相互間不允許有重複的字出現,有時因為技巧或內容的需要,也可以重複用字,“詞性相當”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關於重複用字的規則。重複用字用詞的聯作簡稱為“複字聯”,連續重複又稱為“疊字聯” 如果上聯重複使用某個字,則下聯必須在相同位置重複使用另外一個字,這叫做“同位重複”。

如上聯是“春回大地春光好”,下聯的第一個字和第五個字必須重複使用另外一個字。重複用字特別是連續重複能強化對聯所要表達的情緒,看下麵一幅十分有名的對聯:“年年難過年年過  處處無家處處家”就可以體會這層意思。上聯在某一位置用了某個字,下聯同一位置再用這個字,叫做“同位重複”,這是不允許的,除非這個字是虛字或虛詞(最常見是“之”字)。其實一般情況,下聯其它位置也是不能用這個字,例外的是如果上聯在某兩位置用兩個不同的字,允許下聯相應這兩位置交換用這兩個字,叫做“異位互重” 又稱“換位格”。孫中山去世時,林森的挽聯:“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就是用異位互重的技巧。

 

                                                           五、平仄要求

平仄的概念,如果用普通話,平聲字指聲調為陰平、陽平的字;仄聲字指聲調為上聲、去聲的字;如果用寫舊體詩詞的平水韻,仄聲字指聲調為上聲、去聲和入聲的字。同一副對聯中的每個字要麽都按普通話,要麽都按平水韻,不可有些字按普通話而另一些字按平水韻讀。“平仄相諧”就是聲調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感。

對聯上下聯的字數一般都是奇數,要求上聯聯腳是仄聲,下聯聯腳是平聲,“聯腳上仄下平”是對聯得最基本的規則,其次要求上下聯單邊的聲調和諧,對於沒有分句的聯句的基本規則是除聯腳外,奇數位的字可平可仄,偶數位的字平仄應交替,或可稍微放寬到相鄰詞組結尾字平仄交替,做不到這一點的毛病叫做失步。多分句聯的上下聯隻要求每個分句內的平仄交替,而不用考慮分句之間的平仄交替。第三,上下聯的聲調相互協調,即上聯中對平仄有要求的那些字,下聯相應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必須相反,上下聯平仄相反也是“對”的概念,即反向對應,做不到這一點的毛病叫做失調。第四,盡量避免三仄尾,即上聯最後三個字避免都是仄聲字,尤其不能是同一聲調的仄聲字。第五,絕對不允許三平腳,即下聯最後三個字絕對不可以都是平聲字。這是因為對聯是由律詩的對仗的聯句發展而來的,所以除了沒有“粘”以外,其它平仄要求都和律詩一樣,通常也不允許犯孤平,隻是孤平一般不采用兩個仄聲字中間夾一個平聲字的定義。

        近年國內楹聯頗為流行一種叫“馬蹄韻”的對聯用字的平仄分布要求,提出者(好像是中山大學中文係一位教授)十分得意,仿佛是自己的一大發明。姑且不說早在清代中葉就已經出現這種馬蹄韻。馬蹄韻規則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單句的對聯句中的字“平平仄仄兩兩交替” ,多分句的對聯還要求各分句的句腳也要“平平仄仄兩兩交替”,因形狀如駿馬奮蹄時的節奏而得名。寫對聯和寫詩一樣,以意思和意境為重,這種額外的平仄要求並沒有多大意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