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jianshu.com/p/388d5f86efe1
遇春公第二子,鄭祥之弟鄭誕的傳說,安葬於四川名山
——————————————————————————————————————
父子滎陽侯是夾門關鄭氏入川的始祖。
父滎陽侯鄭遇春(1330年—1390年),字伯仁,號燕衡。安徽省濠州即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攻下滁州,鄭遇春因功升任總管;帥眾攻打蕪湖,獲左翼元帥;攻下六安,擔任六安衛指揮僉事;攻破朔州,改朔州衛指揮副使。洪武3年11月,因戰功被封滎陽侯。歲祿900石,予世券。《明史》列傳十九載,受賜錦帛30匹,後加祿至2500石。洪武17年被召回京,洪武 19年到上海帥軍民修築防倭堡壘,現存一址曰:“滎陽壘”。洪武23年12月,因受“胡惟庸案”的牽連,鄭遇春定為“胡黨”,被朱元璋誅殺。時年58歲。鄭遇春的墓地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獅子口鎮申津渡村,現為荊州市重點保護文物,現仍保存完好。
子鄭孤貞(1369年—1423年),又名鄭琦,本名鄭誕。鄭遇春的兒子,排行老二。1386年12月,入伍至陝西華州衛所,後任管兵千戶所。1387年娶靖海侯吳楨之女為妻。生興一、興二、興三、興四、興五、興六、興七、興八幾個孩子。父親鄭遇春死後,鄭誕在陝西華州衛亂軍籍中更名為鄭琦。
1399年7月,鄭琦在“靖難之役”中,披掛上陣,屢次打敗燕軍。1400年9月,鄭琦襲滎陽侯,升官軍都指揮史。1401年 9月,率步、騎兵3萬往援房昭。1402年燕王進京,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於宮中自焚而死,有的說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發為僧。朱棣稱帝後,鄭琦不恥成為朱棣的臣子,一方麵為躲避追殺,一方麵也為尋找建文帝下落,便更名為鄭孤貞,意為孤臣之守貞也。
他攜妻兒及親信等入川尋文帝。沿水路初到嘉州即今樂山後,經陸路沿夾江、木城、丹棱、馬嶺、邛崍、大邑,一路尋文帝無果,再到名山縣蒙山下的賓風岩落腳。告誡家人和親屬,外人問時就說:“主人鄭孤貞,來自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其它情況一概不準說,否則有滅族之危。至今鄭氏許多碑序上,也稱孤貞“湖廣麻城人也,”或“楚人”或“三楚人也”。開初幾世知道家族情況,幾世後的鄭氏後人就不清楚祖公履曆了。1922年,鄭氏後裔才為他立下有文字記載的墓碑,公開了隱藏五百餘年的家族史。以“孤臣無二心,自北平篡成籍貫,故而棄楚北”,“孤臣無二心”等文字,公示他的心跡。“北平篡成”,指朱棣篡得皇位,後遷都北平。“篡成籍貫”,指他附籍湖廣麻城縣孝感鄉。“故爾棄楚北”,表示1922年時帝製已除,可以放棄“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這個篡成的籍貫了。在賓風岩生活了兩年,現今留一遺址,人稱孤貞練武場。位於賓風岩下道全廟上,約十多畝的平台,視野開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1404年他攜妻兒及姻親吳襲侯等又來到雙河小溪溝,最終落業小溪溝(鄭溝),即今日雙河鄉金鼓村。吳襲侯落業車嶺(今吳溝)。此後生活安定下來。1406—1423年間,興一、興二、興三、興四、興五、興六、興七相繼成家。為防意外,為子孫著想,他將成年七子散居各地。一旦這段家族史泄露,仍可保留鄭氏一脈。興二鄭興義娶王氏在王家祠即大邑王家村一帶,生一子鄭昆山。此後興二因故離開大邑,落業邛崍平落龍頭溪即今夾關鎮雕虎村五組居住,後依排行更名鄭應顯,娶姚妻陳氏生四子誌忠、誌讓、誌亮、誌謙。
吳祖母先在大邑照管孫兒昆山,後隨未成年的興八還居南京。1423年,鄭孤貞因病在小溪溝逝世,葬於名山縣雙河鄉金鼓村,享年54歲。因當時明成祖朱棣,追查建文帝舊臣下落的風頭未過,遵孤貞之命壘一土墳,以腰磨上扇置下扇腰磨於墓前為碑,取轉徙折磨義(曆盡磨難而忠貞不渝)。1988年滎陽侯鄭孤貞瑩墓,被名山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古跡保護單位。
1424年朱棣亡,由兒子朱高熾繼位,大赦天下,鄭孤貞及家人得到赦免。遷到“邛崍第一店”的興二鄭興義,遵循孤貞所立的排行:“應誌思百福,山金朝萬天;永代存加顯,守本尚循環”,依排行更名為鄭應顯。
鄭應顯死後,墓葬於“邛崍第一店”的花園頭。鄭氏族人修建“蘭壩廟”供奉川主李冰,同時供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鄭氏三公:鄭遇春、鄭孤貞、鄭應顯之聖像牌位,表達對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片忠貞情操。鍾鼓樓山下有一座古廟,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四百餘年,是因“蘭壩廟”供奉的川主(李冰)神威浩大,神、祖不能與之共存,故於清道光二十年,遷移至福田寺的鍾鼓樓山下。
鍾鼓樓山原名尖峰頂。因鄭氏先輩在尖峰頂,最高處修一間樓閣,名鍾鼓樓。閣樓裏有一口千餘斤重的大鍾,敲鍾時數公裏外都能聽到宏亮的鍾聲,以此召集先民聚會或議事。由此尖峰頂得名鍾鼓樓山。鍾鼓樓山下,滎陽候鄭孤貞後裔,建有鄭氏聚會或議事的“議話堂”。後來,議話堂更名為福田寺。意為福田者,幸福之地也。福田村由此而得名。福田寺原有尼姑、長工十餘人,地產十餘畝,寺廟收入大部分用於褒獎鄭氏家族考取功名之子弟。
鄭氏後裔在福田寺側,修三間房屋,名為“鄭氏宗祠”,將聖祖牌位移於祠堂供奉。每年農曆三月十四,鄭氏後裔都要聚集在祠堂內舉行祭祖議事。
鍾鼓樓山下凹地裏鄭應顯的塋墓,今已被鄭氏後裔用砂石條修葺一新。每年清明會鄭氏後裔,都要雲集到鄭應顯塋墓前,舉行祭祖儀式。
1990年第三次修譜,鄭氏在祖上立下的前後二十代排行後麵,增加二十代排行。共六十代排行,均鐫刻在祖墳碑文中。前二十代排行為:“應誌思福伯,山金朝萬添;永玳存嘉顯,守本尚循環”;後二十代排行為:“繼述榮宗德,光昭大祖傳;昌隆培國士,保世定開先”;新增二十代排行為:“希孔秉仁義,恩澤惠邦裏,文才仰北鬥,力行建奇勳”。
作者:水寨茶鄉夾門關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388d5f86efe1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