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鐵公雞排行榜的看法
作者:謝盛友
對“羞辱”外國公司在四川地震賑災捐款的所謂“鐵公雞排行榜”,我一直以來都在觀察和思考,我今天要發出一種與國內精英學者完全相左的聲音。我為什麽覺得排行榜有重大的民主政治意義呢?因為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思考分析,再加上與憤青們的交流,我感覺到,憤青們的排行榜有意無意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運動的車輪。
國內有一批在校碩士生當對外漢語實習教師在德國教書,他們的年齡均25歲左右,這些同學六月中旬結束為期一年的實習教學,將回國,昨天晚上我給他們餞行,閑聊中談到鐵公雞,所以有如下內容:
“被扭曲的愛國情緒,當然要糾正!”
“鐵公雞的排行榜做得很好呀,我們中國人可以好好學習嘛,鐵公雞也是一種聲音。”
“對!如今幸虧有網絡,排行榜是自願製作出來的呀,黨中央又沒有下命令給憤青,是憤青的自願行為。”
“就是呀,如果沒有鐵公雞排行榜,我們還真的不懂,原來捐款是自願的,原來捐款是可以被監督的。”
……
聽了他們的談話,我想到我的教授的教授。伊麗莎白•諾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年12月19日-)是德國著名的傳播學專家、政治學家,她提出沉默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沉默螺旋理論指出,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時,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複或孤立。
一個具體的人,如果他處於“少數人”的位置上,一般不願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他怕暴露自己的“無知”,怕被人家攻擊,因為按人類慣例,往往是多數代表正確。處在“少數人”的他,為了不冒犯多數,而被批評和孤立,在公開場合他往往采取“沉默”的態度。然而,若每個具體的人都象他這樣想,都保持沉默,那麽,“沉默”就在這些自認為是“少數人”中“螺旋”,這樣循環往複的結果是,錯誤地認為“少數”(實際上是多數)的人都三緘其口,而真正的“少數”被襯托為“多數”,這個“多數”實際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少數。
由於我們隻能直接觀察整個公眾群體中的一小部分(經常是通過主導媒體),媒體就在決定什麽是社會主流意見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主流意見在主導媒體上占據了與其相稱的比例,持少數意見的人表達自己觀點的可能性逐漸降低。相反地,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的立場正在為公眾所接受,他就會變得更加勇於表達自己。
沉默螺旋理論假設人們總是在判斷什麽是公眾的觀點,而且他們經常通過主導媒體來判斷。理論同時假設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被孤立的恐懼,而且我們知道什麽觀點可以導致我們被主流群體孤立。這一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麽社會上還總有那樣的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少數群體,因為社會上總還是有一些人對被孤立沒有那麽強烈的恐懼,這些人可以被成為社會觀點的挑戰者。沉默螺旋理論進一步提出少數派是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而服從的多數派則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我不敢說,鐵公雞排行榜的製作者就像張思之一樣,是打破沉默螺旋的勇敢者,但是,當今的憤青們確實充分地利用了網絡的優勢,有意無意地衝破新聞的封鎖,有意無意地幫助鉗製腐敗。
我還想到一個人,就是曾經留學德國的朱高正,他是台灣立法院的最佳“打手”,不管他的目的如何,朱高正的確是有意無意地推動了台灣民化的輪子。
寫於2008年6月5日,德國班貝克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 我對鐵公雞排行榜的看法 |
• | 童年回憶(8):芭蕉 |
• | 胡錦濤怎麽提升吳伯雄與馬英九? (zt) |
• | 童年回憶(7):扁擔 |
• | 網絡新聞學(31):版權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