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靈隱士)
尼采羊癲瘋,凡人驢不清(2)
這采妮,不,這尼采真夠狂的!換句話說,他的理想是要做個超人,成為未來人類的上帝,雖然在他看來,上帝已死。瞧人家這項目的Target,高規格得一塌糊塗。能不能做出來啊?真敢吹。
他還真的去做了,做得還不錯。讓我們先回溯一下狂人成長史吧。
尼采五歲喪父,接著大約兩年之後,他的小弟弟也死了。從此尼采成了家裏唯一的男丁,跟著媽媽、外婆、兩個未婚姑媽、妹妹一起,在一個女性完全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裏長大。少年時的尼采喜歡音樂,喜歡詩歌,從性格上來看是一個纖細敏感的人,在本性上崇尚自由。問題來了,因為家裏都信奉路德教派,尼采不得不打小就跟隨整個家庭信奉上帝,沒得挑選。但是宗教的規矩與約束讓他相當不適應,因此尼采雖然表麵上在詠頌聖經,可是內心裏非常地抗拒。這種內外的矛盾為他的一生定下了自我矛盾的基調。一直到20歲,1864年,他上了大學之後才勇敢地站起來,發出了自己的獨立宣言,從此斬斷了自己和神學之間的虛情假意。在這之後尼采兩次參軍,1867年,隻讀了兩年大學後,他就結束了自己的學業,主動參加了普魯士炮兵軍隊。後來在1870年他梅開二度,又一次主動參戰普法戰爭,不過這一次隻是醫務兵。兩次戰爭強烈影響了尼采的人生理念,或者說用實際的經曆修正了,定版了尼采在精神上的追求,讓他從此義無反顧走上了哲學這條崎嶇之路。這樣一直到45歲,經過近20年的修行,在1889年尼采被醫學專家認定為精神失常,才不得不離開了哲學這座廣寒宮,重重地關上了宮門。1900年,在被認定精神失常了十年之後,一個新世紀的開端,尼采死了。總算解脫了糾結身心的折磨。
縱觀尼采的一生,首要之上是一個很真的人,敢於追求自由的人。他的內心裏始終有著矛與盾,兩者相互糾纏,讓他不得解脫——那是感性與理性的量子糾纏,也像DNA的雙鏈結構。問題是非常不穩定,忽左忽右,竄來竄去。尼采一直想要捏合這矛與盾,把兩者凝聚為一體,形成一個終極的精神理念。他不要聖經的三聖一體,也不要康師傅的歸納推理,兩位合體的辯證大法,他要書寫另外一本真經,一個既合乎感情,又合乎法理的,人欲之上的精神至尊,讓人類在心靈上能夠歸一的人間寶典。其實挺可悲,隻要真的領會康德的神髓就解了,但是他不願意,他嫌康師傅太肉,太溫吞,來得不夠清爽脆亮。
《悲劇的誕生》/《 悲劇的誕生》
1872年的《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是尼采的成名之作,是他在初期哲學思想的匯總,黃鸝一聲初啼。那年他28歲,在這部作品中,尼采劍指古希臘的文明,通過太陽神阿波羅與酒神狄俄尼索斯兩者之間關係的對立,闡述了自己的反傳統的哲學觀點,他舉起感性的大旗,認為酒神的音樂才是人類精神源泉,而太陽神如此正統,如此講究理性,外表如此陽光俊美,如此高大上,端著個姿態,人味兒太少了,毫無趣味可言。他寧願像酒神一樣,自由自在,一切自自然然,不要外加約束——讓自己被別人所塑形。他提出古典浪漫主義,認為哲學經過中世紀的千年,以及近代的三百年發展,理性走得太遠,走得過頭了。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尼采最初的哲學理念是少年人生的一種反抗,是自己真實生活的體會。人不能過於守舊,抱著傳統的,世代家庭傳承的包袱。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一直壓抑自己的內心,深受其害,難以解脫。
這事並沒有完。1886年,在過了十四年之後,尼采竟然修正了這部作品,挺少見的。他添加了序言的部分——自我批判的嚐試。經過了漫長十四年的人生曆練,尼采從一直槍口對外批判別人,到了調轉槍口進行自我批判。這是尼采精神思想的提升,隻是離瘋不遠了,因為三年之後他就被認定為人來瘋。
人總會成長,發現以前想的不對,那就改過來吧。畢竟時間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方麵跟偉人其實一樣,人生在不斷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