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與您說的,不矛盾,隨著三大戰役勢如破竹,1949年,本來就左傾潮流的文藝界已經準備好在文藝作品上為“新中國”做

鋪墊工作。不隻是“二泉”。例如上海電影界讓上海的蔣伯英、袁仰安等電影界老克拉去香港創辦大中華影業、長城影業等,廣招人才,在香港鋪開左翼國語電影製作產業鏈。前幾天我還在唱壇演唱了即使現在的作曲家也很難達到其水準的,“新鳳霞”先生的愛人,寫出“風雪夜歸人”的神童劇作家吳祖光先生1949年在香港執導的,周璿主演的聊齋故事喜劇歌舞片裏一曲“莫負青春(月下佳人)”主題歌,神奇地把中國華北民歌(梆子腔)與當時很新奇地戰後流入中國的時尚爵士藍調完美地融合起來,這首歌就是吳祖光作詞、周璿唱、大名鼎鼎的民國流行音樂第一作曲大家陳歌辛珠聯璧合的。我個人向認為,周璿、李香蘭與她倆各自的團隊,創造性比鄧麗君及其團隊還要高,藝術水準是拉開的。

【心跳萬聖節】耳目一新的周璿:《莫負青春》+《歌劇魅影》插曲兩首(英)https://bbs.wenxuecity.com/ktv/2533269.html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