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我的焦灼哀愁,你的苦樂傷悲

本文內容已被 [ ling_yin_shi ] 在 2022-10-31 18:56: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原創:靈隱士)

《三摩地》:我的焦灼哀愁,你的苦樂傷悲

      三摩地被翻譯為三昧,實指精神上的空靈。冥思是一種途徑,即通過靈魂上的修行來提升自我,可以到達空靈超然的境界,從而有助於解除人生中的憂愁、迷惑,與痛苦。從人思想的視角來看,它與哲學頗有相通之處——都是為了消除迷惑,消除因為迷惑而產生的精神上的壓力與痛苦。這是一個個體麵對客觀世界,一個龐大繁雜的世界,一個不由自己意願而定的世界,必然會產生的心理反饋。

      三摩地首先是自我的認知,在此之上,是對他人的認知。

1 人生之環,步步生變——《一切是自我的幻像》

      從三摩地的視角來看,人生正如一根杠杆,凡人總是在上麵沿著一條直線走來走去,終一生而不能停息。有的人一直前行,就算發現杠杆在下墜,還是義無反顧地向前;有的人開始時向前,但是一經發現杠杆在向下傾斜,就轉頭向後而行,可是到達另外一側,會麵對同樣的問題,於是繼續轉頭,繼續行走,就如此這般延續下去,一直行走而不停息;也有的人發現,要讓杠杆永遠不傾倒,最好的辦法是站在支點之上,於是放棄行走,選擇永遠停留在一點之上。

      正如追日之誇父,麵對驕陽大步飛奔,走的越快,反而因為離得越近而越幹渴,直到他無法繼續行走,最終倒下。又譬如希臘神話中的巨人西西弗斯,一步一步奮力地將巨石推向山頂,然後所等待的是巨石滾下,一切歸零後,重新開始同樣的辛苦勞作。直線式的人生如此之困擾與痛苦,難道沒有解決的辦法嗎?

      在三摩地的認知裏,人要放棄心裏的杠杆,放棄行走直線的思路。在每一步行走時,都去思索考量,要順應地調整自己的方向,這樣一步一步走下去,經過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動態的調整,行走的軌跡就會形成一個圓,這樣就能夠做到永遠前行而不停息,也不必去擔心杠杆會失衡。相對於直線的杠杆,圓沒有終點,天生穩固。這在三摩地的奧義中,是關於個體認知人生的第一層境界。

      人生之圓形雖然穩定,但不完美。它的弱點在於:人總是在一個平麵之上重複自己,周而複始地重演曆史,過於乏味。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

      當然有。在三摩地的認知裏,人在行走的每一步都要調整,調整不要局限在一個平麵上,要在高度方向,第三維度上同時調整,一圈之後,行走的軌跡就不會落在起點,而是起點的上空,與起點有高度上的差別。這樣一來,人生就不是局限在平麵上的圓形,而是有了高度的三維螺旋結構。這種人生之軌跡,不是愚笨地在直線上來回行走,不是簡單地停止在支點之上,也不是乏味地重複自我。這種螺旋式的軌跡,在三摩地的認知裏,是個體認知人生的第二層境界。

      螺旋式的人生既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也不會因為實現了目標而停止個人的追求。它讓人生永遠保持新鮮感,會讓人有意願有動力永不停息地去追求。但是它非常重視行走之方法:在前行的同時一定要調整行走的方向,因為人生之路絕不是一條簡單的直線,不是一直向前就可以解決一切難題,實現一切訴求,達到身體與心靈的自由輕鬆與愉悅。

      簡單地說,先讓自己心開,然後開心。

2 彼此一體,共生共舞——《世界並不是你認為的那樣》

      如果把一個人視為本體,是我,那麽相對於自己之外的一切萬物就是客體,是你。你可以大至整個世界自然界,也可以小而具體到一個特定的人。本體在不斷的變化發展,對於共生共存的客體萬物,應該如何去看待呢?重視?漠視?如何去對待呢?屈服?還是征服?

      這是一個杠杆,一端是人,另一端是客體之萬物。人沿著杠杆行走的話,離萬物過於靠近,或者過於疏遠,都會破壞杠杆之平衡,生態關係之平衡。如果不能去改變兩者間的距離,那怎麽辦?

      可以改變行走的方向。試想一下,如果人沿著垂直於杠杆的方向行走,以支點為中心,萬物與人反向而行,旋轉開來,就會形成圓形軌跡。雖然表麵上看,兩者行走的方向相反,但是在行走半圈180度之後,就會發現其實行走的是同一個方向。圓形的軌跡讓人與萬物相輔相行,保證了兩者間的距離不會疏遠也不會親近,同時也保持了杠杆的平衡,讓人能夠一生穩定地行走。這種人與萬物位置相對旋轉而行的法則,是三摩地裏人與萬物關係的第一層奧義。

      當人生到達第二重境界,選擇那種螺旋式的軌跡行走,位置與之相對180度的萬物,也沿著一種螺旋的軌跡反向而行,同樣隨著高度盤旋而上。這就形成了特殊的雙螺旋的鏈狀結構,這種結構不正是人類基因DNA的構架嗎?冥冥之中,宏觀世界裏人與萬物的相處法則,與微觀世界裏人類基因的架構不謀契合。雙鏈螺旋式的運行,正是三摩地所提倡的,人與萬物相處法則的第二層奧義。

      秉承上述兩層奧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生的難題,可是它們遠非完美無缺,原因在於本體的我,在潛意識之中就把自己與萬物對等,對立,放置在杠杆的兩端而去追求平衡。在三摩地第三層奧義裏,相比萬物之龐大繁複,我應該正視自己的渺小,要主動把自己放在支點的位置,並拋棄那根杠杆,讓萬物環繞自己包容自己。本體的姿態越低,自我的意識越淡漠越虛無,就越加能夠吸取環繞自己的萬物之能量。那種極致的情況就是讓自我的意識成為一個黑洞,完全吸納接受客體萬物,不要去排斥和抗拒。形象一點比喻的話,萬物就像一個環形的瀑布,奔流萬丈傾瀉而下,位於瀑布之下的那口深潭,就是本體的我。從而形成一體,我為萬物,萬物即為我,密不可分。而那根杠杆,用來區分彼此造成兩者對立的界線,就會消失不見。

      而這種法則,具體細化到一個家庭,到一個人的話,就表現為我與父母,我與妻子,我與子女的關係。要保持兩者之間的和睦和諧,需要摒棄自我,放棄你我之間的對立對等,不再糾結孰輕孰重,權衡是你的是我的,才能相互共生而共舞。

      簡單來講,人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如是看來,人生要保持低的姿態以及空的心態,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我,一旦進入精神上的靈境,擦掉心中區分你我的界線,就能夠擁抱萬物,連接一體,和諧共存。從而生命循環,生生不息。

 

 

所有跟帖: 

世界並不是我認為的那樣,簡單地說,不要太把我自己當回事。我理解的怎麽樣,靈兄? -梧桐之丘- 給 梧桐之丘 發送悄悄話 梧桐之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7:44:12

桐兄不要太幽默了。:)佛學講究放下,但是說教味濃。紀錄片三摩地敘述得很生活化,易接受。啟發了小弟:)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7:47:56

通篇認真讀了,有說服力,好文! -梧桐之丘- 給 梧桐之丘 發送悄悄話 梧桐之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7:57:25

今天過節不學習。哈哈 -LittleEasy- 給 LittleEas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03:08

放鬆,自在,吃好吃的,多健身。:)這就是三摩地,感受到了就好。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05:52

Samadhi vs. vipassana -changjia- 給 changjia 發送悄悄話 changjia 的博客首頁 (37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08:28

這個觀,要眼,鼻,口,才能到心。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29:16

養心,養身,養格。 -lovecat08- 給 lovecat08 發送悄悄話 lovecat0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09:20

俺是佛教徒,但不喜聽說教。 -lovecat08- 給 lovecat08 發送悄悄話 lovecat0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10:18

臨時抱佛腳也歡迎,佛慈悲為懷。 -梧桐之丘- 給 梧桐之丘 發送悄悄話 梧桐之丘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18:03

說教會讓人逆反心理,需要自行生活感受。:)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25:24

先讚後看。我怎麽覺得佛教沒有說教,隻是解釋佛理,佛教講機緣,悟性,不強灌,也不強拉人入教 -把酒話桑麻21- 給 把酒話桑麻21 發送悄悄話 把酒話桑麻21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34:30

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師傅,手段有高下之分。剛看到了一些釋迦摩尼的評語,提到佛祖反對信眾崇拜,一切均應該以自己的心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16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51:06

靈修更廣義,佛,道,基督,本源都屬於靈修。比如喬布斯,也親自去印度去靈修。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8:44:16

我的媽呀,仰慕地讀完了。我感覺我踩著一根杠杆,從鬼節的魔地裏走出來,非常開森,心洞也大開 -kirn- 給 kirn 發送悄悄話 kir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9:23:59

哈哈櫻桃小肯子,莫要逃,讓我們手拉手,來跳書香這一曲歡快之舞吧。:)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19:46:11

完全講錯。三摩地的翻譯是止,也就是製心一處。各種想或者非想叫毘缽舍那,翻譯是觀。 -成功的熊- 給 成功的熊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20:19:55

多謝指正。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20:33:37

電影看重的是冥思。止,觀,之後呢?如果看重教義或者方法本身,隻是follow的話意義不大,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411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20:39:18

感覺全是著相,真正覺悟是“離一切諸相”。證悟的途徑是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的要點是空性正見。 -成功的熊- 給 成功的熊 發送悄悄話 (75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20:57:15

讚同。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2 postreply 21:04:53

深奧,最後是要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嗎?不知道會是什麽樣的感受,或許說就沒有感受了 -浮雲馳- 給 浮雲馳 發送悄悄話 浮雲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22 postreply 05:44:42

不是無知無覺,而是像鏡子一樣反映世界了了分明 -changjia- 給 changjia 發送悄悄話 changjia 的博客首頁 (370 bytes) () 11/01/2022 postreply 11:42:31

沒有主觀情緒這個狀態作為凡人很難想象 -浮雲馳- 給 浮雲馳 發送悄悄話 浮雲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22 postreply 11:51:20

我的體會是追求自然,人與人,人心與天合一。有情緒要學會釋放,不要暴起,也不要冷如冰。:)這方麵,泰戈爾吃得透。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22 postreply 17:16:51

普通人最大的問題是心裏有情緒,就會反饋給他人,把心裏的不快用手反應出來,會動手打人,害人的。:)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22 postreply 17:20:48

很有道理。不過,從另一麵看,消滅了個體意識和區別,這個世界也就不成其為世界了。。 -東風再起- 給 東風再起 發送悄悄話 東風再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22 postreply 17:51:42

佛學作為學問,是指點迷津的。它應該不是讓每個人都一樣,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心,解決自己特有的迷津。畢竟佛門下眾多羅漢,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63 bytes) () 11/01/2022 postreply 19:48: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