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論壇還是朋友圈,我發帖子的風格沒有變,依然以個人日常為主,旅途小景和個人隨感多一些,很少涉獵社會曆史軍事經濟方方麵麵,但朋友之間的互動反饋卻與原帖內容愈行愈遠,慢慢飄向了另一個空間和層麵。
這種改變好像是突如其來的,更是循序漸進,勢不可擋的。“曆史規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讀寫雙方都是。
大家都一把年紀,或順利或坎坷,一步一步沿著不同的路徑走到今天,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生活烙印,也有各自需要坦然麵對的現時問題。原始帖子隻是默默關注或積極交流過程中一個小小的媒介和觸點。
這次印尼遊期間與微信朋友的互動,是這種變化的很好的佐證。
互動最多的是當年大學畢業初入社會時期的女友Rong。從期期艾艾自傷自苦自憐自怨,到封閉自己“不討厭不叨擾”家人朋友,再到上個星期終於打開自己,與女友們(我一個都不認識,看上去比Rong年輕至少一輪)一起踏上了特意為她“客製化”的短旅。看得出來Rong很珍惜很釋放很融入。Rong曾經覺得自己會一輩子獨自咀嚼中年喪夫的痛苦:孩子靠不住,有他們自己的家要顧;朋友同事不想多打擾,覺得自己突然沒了開心幸福的資格,不該,不配,不能……
剛來流壇的時候分享過我和Rong穿著長大衣在百花潭還是青羊宮懵懂青澀的散步合影。很高興看到遠方女友能夠走出來,雖然一路大都隻能看著,做不了什麽,也幫不上什麽。
歲月走到某一處,越來越多的朋友和Rong一樣,更願意縮進自己舒適的保護殼,自我屏蔽了麻煩別人的可能。去冬今春腳痛肩膀痛的幾個月裏我基本就在類似的狀態裏,和Rong不同的是,我和家人朋友,誌工團隊,尤其教會弟兄姐妹的互動還是在的,隻是我個人想動卻動不了,整個人和精神狀態都是癱著的......
這是和美國南方姐妹的互動,那時候剛剛從印尼返回家中:XQ的深情圖文令我憶起前年回國照顧病重媽媽的四個月時光。感同身受,深深的祝福。
不知不覺,長輩甚至同輩的養老送終慢慢成了話題的中心和關切糾結點。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麵對越來越多的生老病死,非常理解朋友姐妹們的感受。
我自己的婆婆也已經94歲高齡,其它方麵雖有退化但表現與年紀相稱甚至更佳,隻是聽力幾乎完全喪失。每次通話,婆婆聽不到我們,隻能一個人顧自述說。擔心台灣颶風,擔心打仗,擔心遠方的孫子,覺得自己無用幫不上忙,無限的哀傷無助,“就隻能這樣囉,就隻能這樣囉”。
最近幾次通話婆婆每次都會哽咽啜泣,又聽不見我們這邊的勸慰。很令人心疼,很折磨人。
那樣的情形下,XQ一句簡單“出格”難得扣題的留言令我瞬間莞爾:對比圖7和8,紗巾的魅力盡顯。:)
這是給二十年未曾蒙麵十年裏隻是默默關注的同學美梔的反饋:一路高高低低坎坎坷坷,非常感恩一路有親人朋友老師同學的親愛相伴。感謝主醫治童年淒風苦雨造成的痛苦和傷害,破碎重建恢複我和媽媽之間血濃於水的母女關係,一路管教嗬護帶領。親愛朋友,祝福妳!
忙閑不是問題,還有精力吃喝,仍有心情打扮,就很感恩。積極主動有序忙碌與休閑自在相聚獨處都不矛盾。重要一點是,有”如鷹展翅,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的英姿,更有安靜等候重新得力的真正安息。無論怎樣,我們不能讓自己在有毒的情緒和狀態裏耽擱太久,鈍刀子割肉,自己kill自己。這是疫情當中我一再的親身經驗。特別喜歡複活節上詩班獻唱的詩歌:一粒麥子。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