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次出訪中東三大國的成功外交,令西方國家受到震動,媒體報道的同時,也對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綜合媒體1月24日報道,沙特、埃及和伊朗是中國進入中東的“支點”,發展和改善同這三個國家的關係,無疑將增加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沙特是中東最大的遜尼派伊斯蘭國家,也是該地區金融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埃及從地緣政治上講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國對阿拉伯世界也有重要影響。伊朗正從西方製裁中解脫出來,而且簽署了核協議。它還是什葉派穆斯林最多的中東國家,在解決地區問題上作用獨特。而且,該國擁有中東最全麵的工業基地,勞動力人口多,市場潛力巨大。
習近平的到訪令伊朗感受回到了國際社會
習近平本次出訪,正趕上沙特與伊朗關係緊張時期。英國《經濟學家》稱,好在伊朗的製裁被解除,中國領導人可以“在不引起西方不安的前提下”到訪這兩個國家,以示公平對待,“不過,長期來看,中國可能會發現很難不站隊。中國公民越來越多在該地區存在,或許會給中國的不幹涉政策出難題。”
伊朗本月釋放了闖入該國海域的10名美國水兵,這被認為是該國對國際社會解除其製裁的善意回應。伊朗外長紮裏夫21日在達沃斯年會上表示“有信心”與沙特共同麵對彼此之間的問題,甚至友好表示“畢竟我們兩國親如兄弟”。
“中國信心飽滿地走進伊朗和沙特爭鬥的沼澤”,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給出了如此的讚歎,認為北京正在小心翼翼地加強與中東地區的戰略合作,以一種冷靜、縝密的方式在那裏推銷“一帶一路”。
“習近平為新絲綢之路鋪路”,俄羅斯《獨立報》22日稱,此次訪問顯示中國打算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玩家,但尚未顯示這一做法,有著向美國發出挑戰的用意。美國CNBC網站則認為,中國意識到該地區複雜的安全和政治局勢,希望與中東保持距離。中國與中東的關係還是以商業為主,北京對從安全或軍事上介入該地區興趣有限。
美國“國際政策文摘”網則評論稱,習近平此次中東之行不僅僅是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探討反恐以及推進新絲路倡議,其意義還在於,中國認識到,要保護本國利益和成為國際認可的全球大國,必須參與中東事務。阿拉伯國家也希望中國扮演超級大國角色。“不過,中國領導人通過此訪也會發現,涉足中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土耳其周刊》稱,習近平此訪意味著中國已經開始大幅調整中東政策,顯示其對地區局勢的穩定作用。《日本經濟新聞》一語道破了中國獲得中東大國接受的根源,是習近平在中東的表態,一改之前與中東保持一定距離的立場,而且尤其與歐美不同的是,提出“不幹涉內政”政策的中國更容易被阿拉伯國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