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
春秋以車戰為主,通常出兵,隻說車多少乘,不說人數。一來,戰車的人員配置是固定的,二來,戰車的多少直接代表著實力。
按《司馬法》所說: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這樣的配置類似於後來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謂的甲士三人,就是戰車上左麵的“射”,用弓箭,作遠程攻擊;中間的“禦”,禦就是駕駛員;戰車是一車四馬,可以王裏解為四驅車。中間兩匹為服,左右兩邊的稱“驂”,或“騑”;右麵的“車右”,執戈盾,作近戰防禦。
甲士三人中,“射”“禦”都是經過貴族教育的,周朝時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都是貴族的課程;而“車右”更是選孔武有力、忠誠果敢的勇士擔任。“甲士三人”都是貴族米青英和無敵勇士,可見車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兩下的。簡單地說,車就像後來的高爾夫運動,那是貴族運動。而戰車後麵的徒兵,就是一般戰士了,也就是工農子弟甚至女又隸。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忄青況,那就是君主、主將坐在車上的時候。當此時,主將居中,禦者居左,車右位置不變。由於主將在該車上,所以車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類似警衛團團長;而禦者是偏在一側駕馬的,更得技術超君羊。
所以《左傳》中介紹戰爭時,基本都要說明主將的禦者和車右。
車戰開始時,戰車駛向對方,兩方開始交戰:先是遠程,射者對攻;戰車靠近後,車右用戈矛交戰;然後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再是弓箭對射。這個過程為“合”。戰車駛遠之後,各自必須再兜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是“回”。然後兩車再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戰爭就這樣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繼續下去。直到有一方貝攵北,在“合”之後,不再“回”,直接駕車而逃。
因為逃跑的一方是“合”完逃跑的,所以不用減速,直接衝出戰場,因而有一定的速度亻尤勢;而勝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後,必須要減速再來一個“回”,才能發現對方的逃跑,從而再加速追逐,這就存在一個距離劣勢和一個速度劣勢,一般很難追上。
因為這個原因,古代車戰很難活捉對方的主將,除非他特別倒黴,譬如車壞了或者掉坑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