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很懷疑, 莫言寫的東西, 是給誰看的. 比如說, 他在山東高密老家的農民, 看不看他寫的東西, 看了以後有什麽感覺.覺不覺得爽.
當然, 如果答案是否, 也不是在貶低墨言. 人寫東西, 往往是以一個群體為素材,介紹給另一個群體,其目的往往是賣個價錢,比如說把鄉下的菠菜運到城裏. 當然等到錢賺夠了, 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比如說把一個群體的文化,精神特征,留給後代讀者,讓這些東西和自己的名字一樣不朽.
那些被代表被表現的農民, 往往未必知道這些東西. 但是, 從那個土壤出來的人, 文學青年, 知識分子, 願意思考的, 總有一些吧,他們是不是認同作者對一個文化的概括, 表現和代言? 極端的情況, 是某人把老鄉騙出來放到籠子裏,拉到市場上說, 當當當, 一陣鑼鼓, 各位看官, 別人都吃飯拉屎, 我家那個地方人吃屎拉飯, 現在表演開始啦.
可以用這個辦法去衡量其他的一些文學家. 浙江人對魯迅,湘西對嬸寵文. 四川地主對巴金, 上海金融界對矛盾, 東北人對蕭紅蕭軍, 等等.當然, 這個方法有個問題, 就是那些暴露派的, 本地的人可能不認. 我覺得這也算公平,因為暴露派的人, 往往把一個沒落崩潰係統中的東西, 拿到另一個新生係統去衡量. 而不是全麵的體現那個係統的成因,運轉機製(包括經濟的, 道德文化的)和個體的適應. 反過來,歌頌派的人也會被革命派的同鄉罵. 因為曆史總是在革命的, 舊體係的崩潰, 其中個體的滅亡,也是對曆史和人性的反映,也是文學的永恒主題. 但是這樣的作品,往往不能全麵的反映一個曆史上存在過的體係的存在原因. 任何時期的社會存在都是複雜多樣的, 過去存在的事物往往以某種形式存在於當下. 種種存在都是以人為載體的. 所以深刻的全麵的體現這種存在和矛盾的作品往往有長久的生命力.
好了, 回到家鄉評判, 我隨便想起一個住過的地方的作家, 就是NEBRASKA的 Willa Cather.她的作品永遠是鄉土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