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2011年5月國會議員選舉到剛結束的總統大選,坡人顯然已經分化了。PAP的精英人才統治政策,某少數人(例如老李,老吳,包括現在積極輔助小李建立絕對聲望的意圖)的權威影響力,在務實的選民的麵前,似乎形成不了多大的作用了,PAP不管在幕前還是幕後(比如在總統選舉中的位置)都麵臨著策略的調整。
2. 唯一有洋名的Tony以35.19%(領先微弱的0.34%)險勝,應該說是中上階層把他送進了總統府,這主要出於新加坡國家利益和PAP的支持(但多個工會和宗親和社會福利團體的支持,並沒有達到催票的作用)。從選戰的角度而言,他隻是在謹慎地背書,在展現自己獨特魅力方麵還有發揮的空間。
3. 陳清木是唯一一位在2次總統選舉演說不裝腔作勢強迫自己操華語演說的人,比起陳慶炎蹩腳的華語,莫名其妙的斷句,我更欽佩陳清木這種不嘩眾取寵的人。對於向選民傳達自己的理念,當然要以自己最拿手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傳達,麵對一位有強硬後盾的對手,也沒有獲得多少重量級的個人或機構的公開支持,他勇敢地把焦點放在了獲得廣大新加坡人支持的基礎上,34.85%的票選率,陳醫生沒輸。如果隻是2個候選對決的話,獲選的可能不是Tony而是陳清木,因為在反對黨色彩濃厚的陳如斯和陳欽亮的選民,不投給陳慶炎的可能性會很大。
4. 陳如斯競選定位鮮明,25.04%的票選率說明他牢牢的守住了基本反對黨的票倉,高出80:20理論範圍5%,沒輸。
5. 陳欽亮輸在競選定位模糊和態度上,在回應某網上民意調查和選後記者采訪時,一而再而三地把矛頭指向各方,票選率4.91%,跟之前某民調的5%相差不遠。
我預測中選的得票率不會高得離譜,但35%這樣的結果還是出乎意料的。我的預測著重於在目前嚴峻的經濟環境,脆弱的新加坡如何在區域吸引到人才和外資這樣的國際觀,我沒有想到草根階層對國內民生議題的關注程度足以形成他們希望總統能少些PAP色彩,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立,團結國人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