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在疏鬆的空間擠壓中跌跌撞撞〉

本帖於 2011-07-21 01:44:02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清吉 編輯

凡高說過:有件事我們必須明白,從現在到40歲,我們必須為生活而進行各種嚐試,防止墮落。置身於生活之中,我們必須打一場漂亮的戰爭!

“意識到與否,無論向著好壞,我們其實都在改變。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核心,我們的靈魂,我們的夢想,我們的自我,隨便你稱作什麽,我相信:有些人找到了並珍重著;有些人從沒有找到過;有些人找到了,然後遺忘或者丟失了。”

是那種無助、堅強又是那麽不可抗拒的宿命感使我非常欣賞《冬天的骨頭》這部雖然獲得了美國獨立電影獎和聖丹斯電影節的承認,但仍然無法改變小眾非主流的境遇的電影,與主流好萊塢大卡士不同的是,它的體裁反映了密蘇裏歐紮克山脈的樹林裏生活,在這個貧窮的美國南部山村,製毒販毒成了族人間默認的生存渠道,絕望中的悲情都由瑞這個年僅17歲的女孩子承擔,沒有勇敢的警長,沒有正義的律師,身為毒販的父親失蹤已久(雖然自始至終沒有出現,在不斷的尋找證人過程中,父親的形象變得清晰,一個會在照片後留下情書的男人,因此解釋了母親的精神失常),生死未卜,精神失常的母親,年幼的弟妹,隻能靠射殺小鬆鼠來充饑。法院帶來更壞的消息,因為失蹤的父親,作為抵押保釋金的舊屋,即將麵臨著抵押充公的威脅,瑞必需在一個星期以內要麽找回父親,要麽找回父親的屍體。

黑夜裏的手電光、車燈、工棚裏冰冷的搖晃的燈影,灰暗寒冷的冬季天空,空曠深遠的奧薩克山區,悠長寂寥的民歌,尋常房屋裏簡陋的布置,母親空茫的眼睛,瑞的臉上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愁苦和男生的中性打扮,頹廢的叔叔,潑辣的族婦,周圍那些麵部僵硬的人們受命於販毒頭子不給瑞幫助,在遭受毒打確信瑞不是警方的告密者之後,那個打掉瑞牙齒的惡婆娘,在最後一刻帶領她去尋找父親的屍體,扣動了電鋸的開關,電鋸吱吱嘎嘎的把父親的胳膊鋸下來用塑料袋包裹著父親的兩隻手臂,一早坐在警局門口等待,然後她謊稱這是在家門口撿到,用這種冷酷而又堅強的方式贏回了老屋這一支撐全家的底線。

老屋保住了,母親的眼神變得靈動起來,臉上似乎浮現出笑容;年幼的弟妹在昏黃燈光的家中,等著瑞準備的土豆晚餐;一把五弦琴,瑞給弟妹唱起了悠長寂寥的民歌。。。

在性愛至上的時代,這是一部難得幹淨的,令人深思的美國憶苦思甜的壓抑電影。

同我的同事談起這部電影,大多數人一聽到電影名字就沒有興趣,在他們而言,骨頭怎麽能入戲呢?再看看電影海報,壓抑的青藍,黑密的森林,這一切不是在炎炎夏天能消暑的。看了這部片子的也不喜歡,故事圍繞著絕望,怎麽跟二三流世界新加坡5C的生活相吻合,花錢買票既不討喜又不消遣,看了一半就出電影院的大有人在,要麽就是閉目養神,拒絕跟著女導演的鏡頭走了。

其實在剝離了種種複雜,回歸最基本的生存狀態時,它詮釋的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和動機,這部電影是最好的教材。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發表了一本書:《人類動機的理論》。在這本書中,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他看來,人的需求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層次。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指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

人類不會安於底層的需求,較低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後,就會往高處發展。滿足生理需求之後就追求心理滿足和社會認同,之後就想被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這是人類共同的特質。而往往的,較低層的需求是與較高層的需求相互滲透,同時存在,沒有先後輕重之別的,這也許能粗略地解釋有些人矛盾的行為特質。

與人相處的界限,是不是可以按照對馬斯洛理論的現實操作性來界定或劃分呢?我體會,人與他人的相處的行為規範也可以按照這個理論來實行,理解他人最在乎的需求,意識到宇宙引導的配合之道,在明確了自己當下的需求之後,在沒有原則性衝突、在不害人害己的前提下,是有可能達到相對多贏的局麵的。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我們即是在這個舞台上表演個別章節的明星,也是一大台戲的參與者:有協調指揮的導演,有獨挑大梁的明星演員,也有台詞不多,偶爾客串演出的龍套。無形中形成的角色分工,何時登場,講什麽台詞,演技的磨練,對遊戲規則的了解,在千錘百煉中朝著趨同、奉新的方向曆練成精。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