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派別匯總

來源: lwk1 2010-12-25 18:21: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068 bytes)

曾經有人來跟我講聖經,但朋友後來告訴我那個屬於耶和華見證人,是“邪教”。

我稀裏糊塗的,自然搞不清這麽多派別。

==============================================

耶和華見證人:守望台聖經書社正式網站

http://www.watchtower.org/chs/index.html

攻擊耶和華見證人的:

http://www.jonahome.net/Article/article/2006-3-16/77-1.htm

 ==============================================

 

基督教的派別匯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317090100mrec.html

基督教很多的派別令好多人很迷惑,有時連教徒也道不出自己所信哪宗哪派。以下分別概述基督教三個主要派別的根源和差別。其實除了天主教較統一外,其它兩派下麵又有很多宗,可以理解成另外在細分的派別。

     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於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獨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Jesus)。耶穌自稱是上帝耶和華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瑪利亞未被迎娶前,聖靈降臨在她身上,使她懷孕。約瑟一度想休了瑪利亞,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過來。耶穌三十歲時受了約翰的洗禮,又在曠野中經受了魔鬼撒旦的誘惑,這一切堅定了他對上帝的信念。此後,耶穌就率領彼得和約翰等門徒四處宣傳福音。耶穌的傳道引起了猶太貴族和祭司的恐慌,他們收買了耶穌的門徒猶大,把耶穌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後,耶穌複活,向門徒和群眾顯現神跡,要求他們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宣講福音。從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

     天主教亦稱公教。又因為它以羅馬為中心,也又稱羅馬公教。16世紀傳入中國後,因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因而在中國被稱為天主教。      

     基督教產生不久,就逐漸形成拉丁語係的西派和希臘語的東派。東派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派以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為中心,天主教就是從西派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在古代基督教中,西派不占優勢。5世紀時外族侵擾帝國西部,西羅馬當局已無力支撐局麵,羅馬主教利奧一世利用其影響,一度使羅馬免遭匈奴入侵,這使羅馬主教的威信大大提高,得以居於意大利、北非、西班牙、高盧一帶拉丁語係教會的首位。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5世紀末,法蘭克王國興起,國王克洛維於496年改宗羅馬公教,公教會也從新王朝獲得大量土地和特權。6世紀末,格列高利一世身兼羅馬主教和羅馬行政長官,為教皇製奠定了基礎。8世紀加洛林王朝期間,矮子丕平將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得的土地贈給教皇,即754年和756年的"丕平獻地"。800年時,教皇利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表示"君權神授",10世紀,教皇約翰十二世又為日耳曼皇帝奧托一世加冕。這樣,羅馬主教和羅馬教會確立了在整個西派教會中的實際領導地位。同時,羅馬主教和教會一直想在東西兩派各教會間取得至少是名義上的首席地位。早在445年,利奧一世就呈請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三世降旨,令各地教會和主教服從羅馬主教,但此旨對東派教會並無實效。451年,東派勢力占優勢的卡爾西頓公會議製定法規,規定君士坦丁堡的地位與羅馬相等,利奧一世對此提出抗議。圍繞這個問題,東西兩派矛盾日益尖銳,5世紀末,羅馬主教斐理克斯三世宣布革除君士坦丁堡主教阿卡西烏出教,863年和867年,更出現了羅馬主教尼古拉一世和君士坦丁堡主教佛提烏相互革除對方教籍的嚴重局麵。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天主教會及其教皇製,作為獨特的單一教會和體製至此正式確立。

     天主教稱其教義為"公教教義",是基督親授,經使徒和公教教會持守、傳授、教導,所有公教教徒都必須全部信奉接受的純正信仰內容。天主教會強調信仰是對"啟示真理"表示同意或"認信"。天主教又將啟示分為自然啟示和特殊啟示兩種。自然啟示是指通過人類自然理性即可認識的真理,如關於天主的存在、天主對宇宙的造化、靈魂不滅等,論證這些教義的理論稱為自然神學或哲理神學;特殊啟示指超乎人類自然理性、非經天主啟示不能獲得的真理,有關的教義稱為啟示教義,包括三位一體、救贖、教會、複活、永生等,並認為這些教義有超理性的奧秘性,故又稱超性教義,論證這些教義的理論或學說,稱為啟示神學或超性神學。天主教認為聖傳和聖經組成天主聖言,是啟示的寶庫,而解釋聖傳與聖經的權力在教會。凡由教會加以神聖委派,賦予"傳授和教誨教義之權"者(如教皇、公會議、主教等),他們的合法教誨皆"無謬誤",並對所有教徒具有製約性的權威。  

     天主教會在組織體製上十分重視教階製。天主教的教階製分為神職教階和治權教階兩類。神職教階屬"神所立的品級",由主教、司鐸、助祭構成。職權教階是根據教會的治理和統轄權,以及某些特定分工而形成的極次,位居最高者為教皇,下有宗主教、牧首主教、省區大主教、都主教、大主教、教區主教,以及由教皇特委的教廷重要成員樞機主教。      

     目前,天主教是基督教的第一大派別,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8.8億,約占世界人口的18.5%,在各大洲的分布大致為:拉丁美洲約有3.7億,歐洲約有2.5億,北美洲和非洲各有約8000餘萬,亞洲和大洋州各有約7000餘萬.。   

     東正教亦稱正教。又因為它由流行於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的教會發展而來,故亦稱希臘正教。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後,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係國家相繼脫離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直接管轄,建立自主教會,逐漸形成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希臘正教目前則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禮儀的東正教會。      

     325年尼西亞公會議後,東西派教會間的矛盾日益尖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兩派在誰居教會首席問題上爭鬥愈烈。到1054年,終於釀成東西教會大分裂。自9世紀起,東派教會已逐漸向保加利亞、基輔羅斯等國發展。1054年後,東羅馬帝國日益衰落。1096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組織十字軍東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普世牧首區被迫遷往尼西亞。15世紀30年代,奧斯曼土爾其帝國進攻東羅馬,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羅馬教皇尤金四世乘機於1438年召開佛羅倫薩公會議,旨在使東派教會屈服,要求東西教派合一,從而確立教皇的首腦位置。由於東正教會的讓步,次年7月會議簽署通過東西教會合一決議,確認教皇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權地位,史稱佛羅倫薩合一。但由於東派教會內反對派的抵製,合一未果。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蘇丹出於政治考慮,對東正教會采取寬容政策。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國教是伊斯蘭教,所以君士坦丁堡牧首實際上處於被征服地位。16世紀之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正教會相繼成立自主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實際權威性已喪失殆盡。自主教會是指在法規和行政方麵享有全部獨立權,並可自選大主教和主教的教會;有時也指不依附於教郡都主教管轄的個別地區。1589年,俄羅斯正教會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區。以後,使用俄羅斯正教禮儀的教會,常通稱為俄羅斯正教。      

     在教義方麵,東正教與天主教有一些區別。第一,東正教信守前七次公會議信條,不承認以後天主教所舉行的曆次公會議。在"和子句"問題上,東正教繼承東派教會的觀點,認為此乃對《尼西亞信經》的篡改。第二,東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認為人之得救,在於把必死之人通過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聯合而變成屬於神的,不死的生命。東正教神學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敗壞的內容,因此不十分強調贖罪論。關於恩典和原罪論,東正教的觀點和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東正教認為每一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凡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天主才能幫助他們。善功隻是條件,並不具有得救的效用,隻有依靠天主的恩典才能獲得重生和得救。聖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贖作用,是給予一切人的,凡願意接受信仰和洗禮的,都可以得救;凡是願意敬奉天主的,都可以得到報償。第三,東正教特別重視對聖母的崇拜。三一論確立後,對聖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個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貞女瑪利亞就成了最理想的對象。      

     在教會組織方麵,東正教否認天主教"隻有'使徒教區',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區有權成為牧首區"的觀點,認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如根據國家或城市在經濟、政治方麵的重要性設立牧首區。牧首區(大主教區)下轄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的首腦是主教,其人選必須是高級修士或領聖職後保證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結婚,但不能作為主教入選。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修士司祭和修士輔祭。

     東正教的信徒主要分布東南歐、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美國等地區,在中國人數不多,1984年,中國有東正教徒8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東正教主要的自主教會有君士坦丁堡牧首區、耶路撒冷牧首區、俄羅斯正教會、格魯吉亞正教會、塞浦路斯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保加利亞正教會、羅馬尼亞正教會、波蘭正教會、希臘正教會、美國正教會、日本正教會、芬蘭正教會等.

     新教是與東正教、天主教並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別之一,為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各個新宗教,以及從這些宗派中不斷分化出來的各個新宗派的統稱,亦譯為抗羅宗或更正宗。中國的新教各教會則自稱基督教或耶穌教,而不稱新教。      

     15世紀後期,西歐封建製度開始解體,許多新興民族國家確立了中央集權的王侯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經院主義神學日漸衰落,文藝複興喚起的理性主義和批評精神在知識分子中迅速傳播,產生巨大影響,這一切都為宗教改革創造了條件。新教就是隨著一係列宗教改革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新教所代表的抗議原則和精神可追溯到14世紀後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如英國威克裏夫派和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胡斯運動和意大利薩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全德;在瑞士,加爾文和茨溫利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出於政治原因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在克蘭麥的協助下,組成具有獨特形式的新教教會,以擺脫教皇的管轄。到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個主要教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作為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新教的三個主要宗派在教會組織和崇拜儀式上已基本定型;對教義的表述和闡述,經過長期的爭論,也逐漸形成體係。在此之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教內部又出現了許多派別,教義也有了各種發展和變化。17世紀,英格蘭的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保守的安立甘國教會,結果產生了一些脫離國教的新宗派,如長老會、公理會等。清教徒運動後來由移民傳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發展成為影響最廣的教派。同一時期,在德國也出現了以斯彭內爾為代表的虔敬運動,與英國清教徒運動相呼應。         

     新教雖然有很多派別,但在教義方麵有三個共同原則,即因信稱義、信徒人人都可成為祭司和《聖經》具有最高權威,這三大原則和天主教是針鋒相對的。首先,新教救法論的核心,主張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基督教認為人都是有罪的,不能自救,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將救恩賜給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來自上帝的恩典,這是基督教各教派都承認的。至於如何得到這種恩典,天主教主張除了信仰外,還要憑借聖事,通過教階製的神職人員才能將救恩頒賜給信徒。在新教看來,這是把聖事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一種"交易",不僅違背《聖經》的教訓,而且帶來許多弊端。新教認為得救的真諦在於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主,憑借信心,通過聖靈的工作,使信徒和耶穌成為一體。由於這種神秘的結合,基督的救贖就在信徒身上實現。新教認為行善是應該的,但這是重生得救得表現,而不是一種功德,本身沒有使人得救的效能。其次,新教衝淡了神職人員和一般信徒之間的差別,認為既然隻憑信心即可得救,那麽信徒人人均可成為祭司無須神職人員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介。此外,信徒還可以互相代禱,每個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顧相助的權力和義務,都有傳播福音的天職。第三,天主教雖然不否認《聖經》的權威性,但把《聖經》的解釋權歸於教會,實際上把有關宗教信仰的一切問題的最高權威集中在天主教會和教皇身上。新教則主張惟有《聖經》才是最高權威,每個信徒都可以借聖靈的引導直接從《聖經》領悟上帝的啟示和真理。新教一般雖接受最初幾次公會議關於三一論和基督論等的教義和有關的信經,也認為教父遺訓有指導作用,值得尊重,但認為不能把它們和《聖經》同等看待。當然新教更不受後來天主教曆次公會議的決議和教會法規的約束。宗教改革後,新教將《聖經》譯為各民族語言,並致力於《聖經》的傳播和注釋工作。但新教各派對《聖經》的解釋卻不盡相同。在新教內部,對《聖經》作為最高權威的理解,也長期存在著爭論。

    新教的新興宗派、小宗派十分繁複,加上教理差異,一些宗派曾被其他宗派視為異端。以下僅列出一些要的宗派:福音派(包括路德派-信義宗、信義會和福音會)、加爾文派-歸正宗 (包括長老會、歸正會和清教會)、衛斯理宗(包括衛理公會和循道公會)、基督複臨安息日會、浸信會(又稱浸禮會)、靈恩派(包括五旬節會和神召會)、基要派(包括喜樂福音堂和平安福音堂)以及其他派別(比如再洗禮派、門諾會和貴格會)

    除以上三大教派外,遠早於東西教派分裂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兩個獨立的基督教會。

    東方正統教會指僅承認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及以弗所公會議)的東方基督教會,他們拒絕承認迦克墩公會議的教義,因此也被稱為“舊東部派”,以和東正教區別。東方正統教派是一組東方正統教內的教會,它們均互相完全共融。該教派包括:全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宗徒教會、西利西亞亞美尼亞宗徒教會、君士坦丁堡亞美尼亞宗徒教會、耶路撒冷亞美尼亞宗徒教會、亞曆山大科普特正教會、不列顛正教會:在聯合王國、法國科普特正教會:在法國、埃塞俄比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厄立特裏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安提阿敘利亞正教會、瑪蘭卡雅格敘利亞正教會、印度(瑪蘭卡)正統敘利亞教會。

    神聖使徒大公敘利亞東方教會(東方亞述教會)根據牧首瑪·丁克哈四世的說法,這個基督教教會可以追溯到塞琉西亞─泰西封座堂,據說是由聖多馬和聖馬理以及亞戴所建立起來的,明示在亞戴的教訓(Doctrine of Addai)之中。這派教會有時被稱為“聶斯脫裏派教會”或是“波斯教會”。它有時候稱自己為亞述正統教會,並且有時也錯誤地被認為是東方正統派的團體。在西方常被人認為是聶斯脫裏派教會,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稱讚它作為“受難者的教會”。

    亞述教會是原始的基督教會,曾經廣布在巴底亞、伊拉克東部以及伊朗。它在中世紀時地理性的延伸到印度和中國:在西安發現了紀念碑,中國唐代首都長安,在中文和敘利亞文中描述了在7世紀及8世紀教會的活動,牧首提摩太一世(727年–823年)寫到了在西藏有規模的基督教會。

    東方亞述教會是從天主教與東正教分立出來的,源自431年的聶斯脫裏派的分裂(東方與西方教會直到1054年的“教會大分裂”之前是未分離的),然而亞述教會的神學體係並不能清楚的當作聶思脫裏的教義。(聶斯脫裏:一位君士坦丁堡牧首,他因為拒絕稱呼童貞女瑪利亞是“生神之母”,僅稱呼她為“基督之母”而遭到責難。)聶斯脫裏的反對者亞曆山大的奚利爾控告他的區分使基督成為兩個位格。奚利爾傾盡全力的除去聶斯脫裏和他的支持者與追隨者垮台。然而在說敘利亞語的世界,摩普綏的狄奧多是十分受到景仰的,並且譴責他的學生聶斯脫裏是不認可的。他的追隨者被給予庇護,數任的波斯帝國君主支持聶斯脫裏派分裂:

    教會領袖稱呼做牧首,之下有三個大主教轄區:一部份在黎巴嫩和敘利亞,一部分在歐洲,其它則在印度,並且後來到達伊朗和俄羅斯。單獨的主教轄區存在於美國東部(包括芝加哥),美國西部,加州,加拿大,敘利亞,伊朗,歐洲,以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數個聖會存在於格魯吉亞、印度、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和敘利亞。個別的教區存在於中國。現在的牧首瑪·丁克哈四世,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領有他的總堂。

    以下是基督教的五個派別分裂時間:431年以弗所公會議,神聖使徒大公敘利亞東方教會從基督教會中分裂。451年迦克敦公會議,東方正統教會自基督教會分裂。1054年,基督教會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最後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得一係列新教教派自天主教之中自立。

    眾多教會普遍接納三位一體為神學思想,認為聖父、聖子和聖靈即是三個完全獨立的位格又同時為合一的本體,“三一神”的觀念能適當的闡述《聖經》的教導。支持的宗派包括亞述教會、東方正統教、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各大教會。

    但是,也存在反對三位一體論的非主流或小型基督宗教宗派,認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主張並沒有《聖經》根據,完全是受到其它宗教錯誤思想影響而產生的錯誤教義。例如耶和華見證人、後期聖徒運動、一位論派及基督弟兄會等。

    耶和華見證人(英語:Jehovah's Witnesses)是於1870年代末,由查爾斯·泰茲·羅素在美國發起的基督教非傳統教派,在基督論方麵的教義與正統基督教迥異。現時全球信徒人數超過七百萬人。早期使用聖經研究者為名稱。直至1931年,耶和華見證人根據《聖經·以賽亞書》“你們是我的見證人,是我所揀選的仆人。”為自己的團體取名為耶和華見證人。耶和華見證人使用守望台聖經書社為出版社,最高機構為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總部的中央長老團[3]。他們相信自己的信仰完全依據《聖經》,強調末世的預言,認為隻有耶和華見證人的信徒可從末日的哈米吉多頓之戰得救存活,並曾自19世紀末期以來,多次預言世界末日將至,最有名的預言是末日將於1914年來到。

    由於耶和華見證人基於個人信仰的理由,堅決采取不輸血的立場;間接促使無血手術的醫療技術得到很大的進步,全世界會使用無血手術之技術的醫生比例日益增加。

    後期聖徒運動(英語:Latter Day Saint movement)是從19世紀早期由美國東北部開始的宗教運動,普遍認為是在該運動中被認為是先知的小約瑟·斯密開始的。這個運動是複原主義中的數個運動之一,複原主義中包括複原運動和米勒派運動。這些複原主義者嚐試超越基督新教的宗派主義。並且將基督教精神恢複更趨近他們認為真正的《聖經·新約》。後期聖徒運動是其中突出的一支宗派。

    小約瑟·斯密死後,教會內的繼承危機造成了分裂,產生了數個後期聖徒的宗派,並瓜分了原來教會的教友。其中最大的一群接受了楊百翰作為新的總會會長暨先知,並帶領了信眾西移到現今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但是當時也有相當數量的信眾不願接受楊百翰的領導,仍然留在美國中西部。

   “摩門教”一詞通常狹義的指在美國猶他州一帶的後期聖徒運動宗派,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後期聖徒運動宗派和信徒都在這個地區。

    一位論派是否認三位一體和基督的神聖的基督教派別。此派別強調上帝隻有一位,並不如傳統基督教相信上帝由三個位格(即聖父、聖子和聖靈)組成。

    由於“三位一體”這詞並沒有在《聖經》上出現,三位一體論隻是通過根據經文的上下文及前後聯係推理,到公元四世紀後的大公會議才確立,是故受到一位論派所質疑。

    早在尼西亞會議中,主張上帝隻是一位和耶穌不具有完全的神性的論調(由阿裏烏派提出)就曾被教會定為異端。直到宗教改革時期,有改革家強調《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根據,再次提倡“一位論”。但天主教、新教主要改革家馬丁·路德、加爾文和慈運理等都加以反對。當時,任何人如果支持“一位論”都會被迫害,有支持者曾因此而被捕、遭囚禁和處死。16-17世紀,有組織的一神論派運動出現於匈牙利和波蘭,之後傳到英國、美國和其他地方。其中支持“一位論”的著名神學家有西班牙的塞爾維特、波蘭的索西尼、英國的比德勒和林西、法國的普利斯特裏等人。在波蘭,意大利籍神學家索西尼編訂了《拉可溫教理問答》,成為索西尼派的信仰總綱。而林西與蒲力斯特裏則分別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的賓夕法尼亞設立一位論派的教會。在1813年,一神論派得到英國國會的承認。在1825年,英國與美國的一神論派成立了傳教和出版機構“一位論者協會”。1961年,一神論派與普救派合並,成立了“美國一位論-普救派協會”。

 

 

所有跟帖: 

“摩門教”新加坡也有 -三笑- 給 三笑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25/2010 postreply 20:49:4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