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從曆史,文化和政治層麵上澄清“國”和“國家”的差別。古漢語中“國”即天子,世上的一切皆歸天子所有。天子的“國”之外沒有“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國”一詞始成為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滿族入關之前是明朝廷管轄下的外圍族群。由明廷派人管理。她甚至不具備朝鮮,越南等的“屬國”地位。而且那時的“屬國”中的國也不同於今天所講的“國家”中的“國”。無論如何,吳三桂的叛變確實可恥。當時,明朝內亂以至崩潰。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北京。李自成的農民軍和清軍都在爭取他。但李自成掠了他的張園園。吳三桂要引清軍入關保明並報他的奪“妻”之恨,與李自成大戰於一片石。他最終倒向了與他打過交道的清軍。作為大明的一個族群,滿清入關隻能說是一個占少數的族群占了統治地位。當然,這對中原的“漢”族來說是不可容忍的。它畢竟不是正統的“中華”。雖然不正統,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吳三桂的“賣”能得逞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也正是這個“不正統”才使的同盟會“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得以伸張,並最終推翻清朝。同盟會的主張如果沒有組織者的犧牲,是無法喚醒和激勵民眾與他們一道去奮鬥,去奪得最後勝利。現實生活中,一個主張,一個想法,即使對所有的人包括對手都有利,離開了犧牲也是難以說服他人。特別是在所謂的“聰明人”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