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裏說“感恩”
文/幸福生
“感”,上“鹹”下“心”,有人認為“鹹”就是鹽,在心口上撒鹽,激起內心而感動,進而是感受,情感,甚至感染。
其實。“鹹”與其繁體字“鹹”在漫長的曆史上並無交集,或者說在漢字簡化之前,“鹹”從來沒有鹽的味道。
“鹹”字由“戌”和“口”構成。“戌”是斧鉞一類武器,而“口”的意義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口”表示眾口齊呼,喊殺連天;有人認為“口”指被殺伐的人頭;也有人認為這個“口”其實是“囗(wéi)”字,表示征伐的土地;還有人認為“戌”並非用來殺戮,而是用於儀仗。儀仗隊步伐整齊,“口”號響亮。
雖然說法不同,但“鹹”在古文中都為皆,整個,全體一致。“感”就是全心的觸及與感動,情至深處的真真切切。
“恩”,會意兼形聲字。上“因”下“心”。我們說過“因”源於一個躺平的人,能躺平就是有依靠。對心中寄托和依賴的情感就是“恩”。心上的因,因下的心,小到善意,大到厚待,都是情義,都是恩情。
“感恩”,恩情觸及內心的感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情感。然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知恩圖報,而常常是無以相報,存一顆感恩之心,善莫大焉。
今天是美國的感恩節,不得不說說感恩節的由來。當年乘坐五月花號而來的清教徒,在原住民的幫助下,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並且掌握了狩獵和種植。在歡慶豐收的日子,邀請原住民一同感謝神的賜予,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
1879年,加拿大率先製定感恩節,定於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同日。
1941年,在美國把感恩節定於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這一天也是聖誕采購季的開始,後來商家把接下來的星期五,搞成了購物節,黑色星期五。節日購物應該也是一種感恩的形式吧。
然而,感恩節並沒有給原住民帶來恩報,卻是民族的滅絕。感恩節被原住民稱為“國家民族清洗日”,並以默哀的形式度過感恩節。
加國原住民(分別是第一民族、因紐特人和梅蒂人),雖然躲過了種族滅絕的殺戮,也遭受了文化滅絕的統治,長達一百多年公立強製寄宿學校的歐式教育,不隻在滅絕文化,也造成了數千兒童的非正常死亡。
近年加拿大又有了一個全新的全國性節日,Day of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算是給災難深重的原住民一個說法,給失信的感恩節一個補救。這個節日定在每年原住民兒童,離家去寄宿學校的時間,也是加國感恩節和美國感恩節之間。
另外,加國總理代表政府,為這段不堪的曆史向原住民正式道歉,知恥而後勇,悔過才能感恩。
在國家和民族的層麵上,友誼很不可靠,仇恨和戰爭不可避免,感恩似乎高不可攀。
不好意思說感恩節,也說感傷了。普通人的感恩很簡單,也很實在,那就是對父母,對親人、對朋友的真情實感,和對生活的熱情與熱愛。
節日大多牽涉戰爭和殺戮,老百姓就不要想那麽多了。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不管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所有的節日都是我們的“感恩節”。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這句話公認是東漢王符說的,但是查不到出處。無論出自何方,這句話我非常喜歡,覺得大家也一定會喜歡。
感恩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感恩的心使我們陽光燦爛,感恩的心讓世界五彩紛呈。
感恩是幸福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