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好演員】— 梁朝偉、張曼玉
我本來對此沒有什麽思路和感覺。一來因為自己看的電影少,了解的演員少;二來感覺這個主題太主觀,比對歌唱家、詩人和演奏家的評論更主觀,因為評價一個演員的維度太多。
然而就在昨天,不知因為何故,一部香港2000年出品的老片子,即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和兩位主演梁朝偉、張曼玉卻忽然跳入我的腦海。那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片子。愛情故事發生於1960年代的香港。故事節奏緩慢的,情節簡單。這樣的主題若處理不好很容易流於沉悶和淺薄。然而《花樣年華》卻在海內外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影片雖然首先反映導演的電影美學思想,但其效果卻主要是通過兩位主角大量的對手戲來表現的。他們的動作、眼神、表情和聲音,把主人公的含蓄、克製與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兩位影星高超的演技,加上多種其他因素(包括美不勝收的一件件旗袍),造就了這部經典。我認為優秀的演員是不依賴本色的,他們讓自己變成所表演和詮釋的對象,拖著觀眾沉浸進去。我看過的兩位主演的電影不過三兩部,但我認為這無妨。
在這個“精神出軌”的故事裏,蘇麗珍和周慕雲幾乎沒有身體上的接觸,也沒有“我愛你”之類的表白。這種感情表達方式是東方的、舊式的。那一天,將要去新加坡的周慕雲給蘇麗珍打電話,他說:“是我,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
然而有些東西是他們衝不破的。於是便有了影片結尾的旁白 — “那些失去了的歲月,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到。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夠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這是一部懷舊的電影。2000年的電影反映1960年代的故事是一種懷舊;影片中周璿的老歌《花樣的年華》,也暗示懷舊,特別是片名《花樣年華》來源於此。今天驀然回首,又是二十多年、整整一代人過去了。我現在想到它,本身就是懷舊。
我對電影明星很少關注。前些日子,偶然間看到梁朝偉和張曼玉在兩個不同場合的照片, 驀然暗驚他們都不再是我記憶中的形象了。轉念再想,他們已經是花甲左右的人了,不再年輕不是很自然嗎?誰能不變老呢?
人生如四季,歲月匆匆。現實中,春花獲得了太多的關注,而秋葉有些冷清。在這初秋時分,謹填【如夢令】一闕,既為逝去的春花,也為不久將至的萬山紅遍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