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牡丹的傳說
荷包牡丹(學名:Lamprocapnos spectabilis),又名兔兒牡丹、魚兒牡丹、鈴兒草、鈴心草、瓔珞牡丹、荷包花、蒲包花、土當歸、活血草、華鬘草(日本),是罌粟科荷包牡丹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北部,花多為桃紅色與白色的複色花。
瓔珞牡丹是取其瓔珞般的外形。魚兒牡丹是古人所賦,出自宋朝詩人周必大的《詠魚兒牡丹並序》:“魚兒牡丹,得之湘中,花紅而蕊白,狀似雙魚,累累相比,枝不勝壓,而下垂若俯首然,鼻目可辨,葉與牡丹無異,亦多二月開,因是得名。”“花嬪”出自周必大《詠魚兒牡丹》:“天教姚黃主芳菲,合有宮嬪次列妃。玉頸圓瑳宜粉麵,霞裙深染學翬衣。枝頭窈窕魚雙貫,風裏翩躚鳳對飛。莫把根苗方芍藥,留春不似送將歸。”鈴兒草則是源自明成祖朱棣與馬鐸的對聯“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
中文名“荷包牡丹”就源於其花如荷包,葉似牡丹葉,而英文俗名之一“滴血的心”(bleeding heart)也是因其形似心髒。
荷包牡丹的花語是答應追求、答應求婚,這源於民間的流傳有關荷包牡丹得名的美麗傳說“玉女思君”。
古時,在洛陽城東南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裏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齡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繡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麵,可見功夫之深。這麽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裏也默認了。可惜,小夥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繡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荷包牡丹全草入藥,有鎮痛、解痙、利尿、調經、散血、和血、除風、消瘡毒等功效。庭園栽培供觀賞。
【攝於安大略省於人村居民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