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樂壇才子與兩位窈窕才女的往事(上)
我知道這標題似乎有點惡俗。本來原題是“小澤征爾與 Martha Argerich 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後來越寫越長,這個標題不足以涵蓋整個內容,又想不出更好的標題,就且用它吧。希望看完以後看官覺得基本切題。如果不是,請挑小一點兒的磚頭砸我。
本月6日,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英語Seiji Ozawa)去世。小澤是世界頂尖指揮家中極少數的亞洲人。可以與他比肩的可能隻有印度裔指揮家祖賓?梅塔(Zubin Mehta)。小澤對中國有特殊感情,多次訪問中國,所以中國的音樂人和普通老百姓都比較熟悉和尊重他。盡管他不是官方命名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但他的確是。
小澤征爾1935年生於偽滿洲國奉天(今中國遼寧省沈陽市)。其父是滿洲的一名牙醫,他們家還曾居於北京新開胡同69號。1950年代,小澤在日本的大學學指揮,畢業後去歐美深造。1959年,他獲法國貝桑鬆國際指揮比賽冠軍。1960年,在卡拉揚主持的國際比賽中獲第一名。根據賽規他留在西德,師從卡拉揚。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是小澤征爾事業起飛的時期,他先後在日本NHK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任首席指揮。之後,他於1973年至2002年,在美國四大交響樂團之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團,任常任指揮兼音樂總監29年。其任期之長、對該樂隊影響之大都是空前的。
早在1976年12月,小澤就對中國北京、上海進行過為期一周的訪問 。1978年,中國的國門剛剛打開,小澤便帶著他的母親再次訪問中國。從這次,他開始進行音樂交流。他在北京首次與中國中央樂團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引起巨大反響。當時,這種民間交流與官方希望提升中美關係的願望是一致的。因此小澤在北京受到高規格的禮遇和接待,比如演出後受到鄧小平和宋慶齡的接見。
小澤對於那個時期中國的物質條件匱乏並不在乎,但對中國音樂特別是民樂則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和感動。在中央音樂學院交流時,當時17歲的薑建華為他演奏《二泉映月》,他被這段二胡音樂感動得淚流滿麵。兩年後,他專門把薑建華和幾位民樂演奏家請到美國,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在大多數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經常兼任音樂總監(music director)。音樂總監有點像公司的CEO,對於樂隊的曲目選擇、日程安排、人員任免等權力極大。1979年1月,中美建交,兩國交往的大門打開。那年小澤征爾和他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包了一架波音747,悉數飛到中國去演出。他們在北京的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我們從下麵的照片中還能看到時代的印記,比如華國鋒依然是名義上的老大,雖然已經被逐步邊緣化。
由於當時中國的落後和未與國際接軌,出現不少有趣的花絮。比如機場聽說要來的是波音747,就慌了神了。因為北京國際機場當時還沒有降過747。這飛機太大、太高,機場沒有與之配套的舷梯。隻好緊急去香港國際機場去借一個,否則那幫人下不了飛機。
在隨後的十幾年裏,小澤征爾又多次去中國。他說自己“半個中國人”(他有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是真心對中國有感情、對中國人民友好的。而中國音樂界也給了他至高無上的榮譽。例如,2007年秋天中國國家大劇院竣工,小澤隨即被邀請指揮在那裏舉辦的第一個新年音樂會。(順便說一句,他也指揮了2002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下麵簡單說說另一個人,Martha Argerich(中文譯作瑪莎-阿格裏奇)。她在古典音樂界的地位,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像梅西在體育界的名聲(恰好她也是阿根廷人)。我想她的實際影響恐怕更為深遠。她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她今年83歲了,依然登台演奏。
Argerich 1941年出生,很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8歲時就首次在音樂會上演奏莫紮特第20鋼琴協奏曲。她14歲時隨家人搬至歐洲,繼續求教於名師,並且兩次贏得鋼琴比賽的冠軍。1965年,24歲的Argerich在華沙舉行的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奪冠,從此被樂界所認識。她同年到美國首演,參加了林肯中心舉辦的“偉大演奏家”係列音樂會。
我今天在穀歌上敲入上麵這個問題,並得到了答案。考慮到“文無第一”,我將同樣的問題又去問ChatGPT。它回答“第一”是主觀的,列出10個人來供我參考。我讓它重複了14遍,結果每次都不同。但有兩點一致:1. Martha Argerich 每次都列第一位;2.雖然排序先後有異,但朗朗和王羽佳皆在前十名中有位置。
穀歌那個答案中還暗示了另外的信息。比如“photographic memory”,那當然,不用解釋了。又如她不喜歡接受采訪,各方麵保持低調,這也是一貫的。至於音樂會“放鴿子”,原因比較複雜,有個性的原因,也有時確實是身體不佳。比如去年她因健康原因取消了多場音樂會。17年前,她取消了在波士頓的4場音樂會,為她救場的是20歲的王羽佳。後者精湛的技藝讓聽眾十分驚喜,媒體的讚譽為她成為國際級鋼琴大師助了一臂之力。
Argerich拿各種獎拿到手軟。光格萊美獎就拿過三次,提名不下十次。她是一位在速度、節奏、力度、表現力等諸方麵都非常的傑出的鋼琴家,沒有任何短板,對不同作曲家的各類作品,她的演奏都能給予完美的詮釋。在她獲得的各個獎項中,包括了2017年的“肯尼迪中心榮譽獎”(Kennedy Center Honors),這是麵向全世界的終身藝術成就獎。(小澤征爾2015年獲此獎)。這回Argerich可沒有放奧巴馬的鴿子。她獲獎後說“I am deeply humbled and amazed to be one of the Kennedy Center Honorees. When I was 11-years-old in Argentina, my mother Juanita dreamed for me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My late mother would be very proud today。”
Argerich和小澤征爾的事業都是在1960年代起飛的,於是就開始有了合作。特別是小澤任波士頓交響樂團指揮和音樂總監之後,他們的合作就更多了。除了一起錄製唱片,在樂隊演出時、特別是到歐洲的巡回演出中,經常可以看到Argerich的身影。
職業鋼琴家的演出,大致分兩大類,一類是獨奏,即一個人在台上演奏夜曲(nocturne)、奏鳴曲(sonata)等。Argerich不喜歡這種表演方式,她說一個人在台上感覺“lonely”。她更喜歡第二種,即與樂隊共同表演的協奏曲(concerto)。就觀眾欣賞來說,協奏曲既有交響曲的恢宏,又有某種具體樂器的音色和演奏技巧的表現,是非常享受的。協奏曲的演奏,樂隊是以配合為主,但為了讓整體效果更好,在排練的時候,樂隊指揮需要跟主演奏家切磋,在某些細節的處理上進行細微協調。下麵就是兩人切磋的片段:
可以看出他倆合作非常輕鬆愉快。正式演出結束後,Argerich抱怨鞋子不合腳,小澤則推著她趕快出去謝幕。她回來以後接著抱怨“my shoes”,哈哈。 Argerich年輕的時候很漂亮,用pretty形容當然合適。而她的adorable的一麵,則不隨年齡而改變。而今國內有的音樂愛好者稱她為“女祭師”、“老巫婆”,這可都是昵稱哦。
年過七旬以後,小澤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2006年初,他當時任音樂總監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宣布,小澤征爾因為患肺炎和帶狀皰疹,取消2006年的所有演出。整整一年以後他才恢複。2010年,小澤征爾患食道癌做手術。雖然他8個月後重返樂壇。但身體大不如前,活動基本上隻限於日本國內了。
2015年9月1日是小澤的80大壽,Argerich專程趕去為他祝壽並演出一場。結束以後她引領樂隊奏《祝你生日快樂》,小澤征爾感動得老淚縱橫。他六十幾歲時有一次接受楊瀾的采訪,他說不敢想象活到80歲。此外,他那天穿的紅色運動服印有波士頓職業棒球隊Red Sox的標記。他在波士頓呆了近三十年,是紅襪隊的忠實球迷。
日本每年春夏有一個有名的“鬆本音樂節”。後來在小澤的晚年又改成“小澤征爾鬆本音樂節” 【The Seiji Ozawa Matsumoto Festival (OMF)】,小澤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隻要有可能,每年的音樂節上Argerich都趕去為老朋友助興,合作錄製唱片,共同登台演出。2018年,她又來到了日本,兩人共同登台。這時候小澤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堅持不了整場站立,就坐下來指揮。
2021年,Argerich又來到“小澤征爾鬆本音樂節”,小澤還要去指揮。他被攙扶著上台。坐在那裏,他胳膊抬不起來就跺跺腳,晃晃腦袋。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指揮了,是顯示一種精神。一場下來,小澤再也支撐不了,後麵的演出隻能取消。這是兩位大師的最後一次合作。
順便說一下,兩位大師在過去二十多年裏,對中國年輕一代音樂家,特別是幾位鋼琴家鼓勵、提攜有加。王羽佳過於年輕,跟二位交集較少,但現在已經是世界頂尖。朗朗是二位的老熟人。2008年在國家大劇院的新年音樂會上,小澤親自為朗朗打開琴蓋。朗朗與Argerich合作多次,而且有一次肩並肩彈奏“四手”鋼琴曲。李雲迪前些年演奏鋼琴協奏曲時,曾經與小澤指揮的樂隊合作。他與Argerich更是非常熟。他倆都得過肖邦鋼琴比賽的冠軍(相隔35年,且他奪冠那年Argerich是評委之一)。後來兩人同時做肖邦鋼琴比賽的評委。李雲迪在2016年還到歐洲去祝賀Argerich 75歲生日。
然而很可惜李雲迪“隕落”了。不是什麽“嫖娼”的問題,是他自己不求上進。肖邦鋼琴比賽的冠軍就好比體育中的“大學生運動會”冠軍,隻是讓同行知道你是個有潛力的年輕人,距離真正的“奧運一流”還有很大的距離,需要繼續付出多年艱苦的努力。不幸的是,李雲迪熱衷於那種掙快錢的綜藝之類的玩意兒,技藝不求上進,水平不升反降,演出中連連翻車,甚至出現在韓國演奏會上忘譜的惡性事故。客觀上講,他被國內那種浮躁的風氣毒化了;主觀來講,他的素質和自我把握能力有問題。
說得夠多了,看官如有空,來欣賞一下他們的表演吧。下麵這首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兩人於1983年在德國慕尼黑的合作。小澤的指揮豪放與細膩相結合;Argerich的演奏其節奏和表現力都很精彩 —
下麵這首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是小澤指揮日本“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aito Kinen Orchestra)演奏的。小澤的指揮跌宕起伏,樂團演奏精準到位。整個效果不亞於卡拉揚版。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也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首交響曲。
最後這一首是Argerich 1977年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彈奏普羅科菲耶夫(Prokofiev)第三鋼琴協奏曲。這是一首不同於古典風格的作品,它以不和諧音表現激蕩的情緒。該曲以高難度著稱,對速度、力度和準確性要求極高。如果看官光想體會一下Argerich的技巧和風采,可以僅看最後一分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