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1)·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2)無力百花殘(3)。
春蠶到死絲(4)方盡,蠟炬(5)成灰淚(6)始幹。
曉鏡(7)但愁雲鬢(8)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9)此去無多路,青鳥(10)殷勤為探看。
1. 無題:當詩人不願以題目標出詩的主題,常以“無題”為標題。
2. 東風:春風。
3. 殘:凋零。
4. 絲:與“思”諧音,以“絲”喻“思”。
5. 蠟炬:蠟燭。
6. 淚:蠟燭燃燒時滴下的脂油,比喻人的眼淚。前麵“蠟炬成灰”比喻人死亡。
7. 鏡:作動詞,即照鏡子的意思。
8. 雲鬢(bin4):一般指女子濃黑而柔美的鬢發。
9. 蓬山:海上的蓬萊仙山。此指想念對象的住處。
10. 青鳥:神話傳說中傳遞消息的仙鳥,為西王母的使者。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
李商隱(約813 — 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滎陽)人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他和杜牧被合稱為“小李杜”,以與李白、杜甫合稱的“李杜”相區分。在李商隱十歲左右時,他做地方官的父親去世,寡母便與子女回家鄉過著清貧的生活。李商隱天賦很高,他“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並跟從一位飽讀詩書的堂叔學習多年。至16歲,他便以擅長古文而得名。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隱在洛陽結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文才,親自教授駢體文,後又聘其入幕為巡官,先後隨往鄆州、太原等地。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任弘農縣尉,秘書省為正字,梓州幕府參軍,鹽鐵推官等職位。李商隱入仕後,受“牛李黨爭”的影響,仕途不得誌,且長期病弱。大中末年,李商隱病逝於鄭州,年僅約45歲。
李商隱的詩歌在唐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詩。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裏程碑。李商隱追求詩的格律和遣詞造句的完美。他繼承了杜甫七律錘煉嚴謹的特色,又加入了絢麗、象征的藝術手法,形成了深情纏綿、精巧綺麗的獨特風格。從題材上講,除了最富盛名的、(一般認為)以愛情題材為主的“無題詩”之外,李商隱的詠史詩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李商隱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但作品大多佚失。
李商隱著有《李義山詩集》,現存詩約600首。李商隱的文學作品集另有《樊南甲集》20卷,《樊南乙集》20卷,《玉奚生詩》3卷,《賦》1卷,《文》1卷,部分作品已失傳。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7
唐風:李商隱一生作“無題”詩10多首,還有以首句前二字為題的“準無題”詩近30首,這40首左右的“無題”詩雖然隻占李商隱現存世詩歌總量的約十五分之一,但卻是李商隱詩歌創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最有名的部分。“無題”詩不是李商隱首創的,但他卻使之成為一個獨特的詩歌類別。他的“無題“詩作千百年來被人們欣賞、解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雨:在我看來“無題”有時就是最好的標題。當有些具體事物不便明說,而作者又有優雅而飄渺的文字表達能力時,“無題”詩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隨讀者去詮釋。這樣的詩距文遠,距藝術比如無標題音樂和抽象派繪畫反倒較近。然而詩歌史上“無題“詩成功者就李商隱一人。後世也有模仿的,然而無一有影響者。
唐風:李商隱這些“無題”詩被世人研究了一千多年,方方麵麵和所有的細節幾乎都被人全部剖析了,依然是莫衷一是。清代學者馮浩長期研究李商隱。他說李商隱的“無題“詩“有寄托者多,直作豔情者少”,這恐怕也是有道理的。我覺得情詩的可能性大,作者在寫的時候應該有特定對象所指,但他刻意通過無題這種方式來表達,虛玄飄渺,使讀者無法明確其所指對象。另外,無題詩中的描述也有較大的誇張與變型,所以不宜具體歸於某個人或事。劉學鍇先生說,“作為愛情詩,(‘無題詩’)已經舍棄生活本身的大量雜質,提純、升華為藝術的結晶。”這一點我讚同。
宋雨:我本人不確定這首“相見時難別亦難”是愛情詩。但我們現在以對話的方式來賞析,總得姑且將其賦予某一個主題。這樣吧,我們先把這首“無題詩”當作愛情詩來解讀。解析完以後,我們再說一說幾種常見的其他解讀,供大家參考。
唐風:首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以沉重而纏綿的筆調感歎此番愛情的處境,以兩個“難”字加以強調,即相聚不易,分別時難以割舍。有人強調說兩個“難”字有不同意思。其實“難”本身就是一個虛玄的字,不必解析太過。詩人在這裏已經把意思表達得足夠清楚。
宋雨:一般的詩詞,大多先寫景,用以襯托和起興。而在這首詩的首聯,李商隱是先寫情,後寫景,也是別有意境。由於人的煎熬和痛苦,春風仿佛失去了生機,花朵也凋謝了。反過來看,花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唐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個對偶句非常有名,巧妙使用了諧音和象征的手法。我小時候讀書的時候,多次聽到用這句用來謳歌讚美老師的奉獻精神。現在看來不僅意思不貼切,簡直是道德綁架,要要把人逼死的節奏。我想明智的老師也不喜歡這樣。
宋雨:是啊,本意是以蠶吐絲和融化的蠟燭下滴來象征死而無悔。“絲”與“思”諧音,而蠟燭流下好似眼淚。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中有“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初唐宰相陳叔達《自君之出矣》中有“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之句。
唐風:顯然李商隱是化用了前人的詩句。另外他也有可能讀過杜牧的《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李商隱比杜牧小10歲,對他很欽佩。但比較一下就得知李商隱的象征明顯地更為深刻,這已經是他的再創作了。
宋雨:作者對象征意義的深化,也暗示著再次相會遙遙無期,前途渺茫。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又不能或不願意割舍。因此,眷戀和痛苦也將伴隨終生。所以在這一聯裏,我們既看到堅貞不渝的執著,也能感受到極度的無奈與悲傷。
唐風:頸聯“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站到了被思念者的角度,來推測對方的寂寞與相思之苦。說對方因被長期的思念所折磨,容顏憔悴,早上在鏡前看到鬢發都稀疏了。下句的“吟”字我認為理解為歎息較為合適,不宜理解為吟詠或吟唱。整句的意思是說在夜間的悲歎之中,你恐怕會覺得月光都是寒冷的吧。“應覺”二字表明自己並不確切知曉,而是帶著愛和關心的猜想和揣摩。但這一聯也暗示思念之情是相互的。
宋雨:這樣的寫法,與杜甫在《月夜》一詩中描繪自己的妻子“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相類似。然而,有沒有可能,作者在整首詩都是站在一個女性的角度,即用代言體來寫呢?
唐風:這當然不是不可能。但從李商隱的一係列“無題詩”來看,他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突然出現一個代言體,放在整個李商隱的“無題詩”作品中似乎有些不合。而且,他的“無題”詩之所以無題,目的是要模糊自己的故事。若是代言體,就沒有必要那樣隱晦了。
宋雨:前麵六句語氣是相當憂傷、沉鬱的。然而在本詩的尾聯,我們卻看到了類似杜甫詩的那種“頓挫”—“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直接地想見無望,總不能無限痛苦下去。作者換了一個角度,讓鳥兒為使者替自己去探望。“蓬山”即蓬萊山,是海中的仙山,此處指難以到達的愛人的住處。而青鳥是神話傳說中為西王母取食傳信的神鳥,象征著幸福。
唐風:盡管前途依舊渺茫,作者卻寄希望於使者,表明堅貞不渝的追尋將繼續下去。本詩以這種些許浪漫的方式結尾,暗示對夢想仍報以希望,或表明自己將一往情深。
宋雨:這是一首纏綿悱惻、感情執著的詩篇,具體寫作年代不詳。自古以來,大都數人認為它是愛情主題,然而所指的對象是誰呢?傳言最多的是一位女道士。李商隱早年有到道教聖地玉陽山學道的經曆,而且留下了多首與女道士有關的詩篇,比如七絕《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偷桃竊藥事難兼,十二城中鎖彩蟾。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精簾。” 而在他的《碧城三首》中,更有很狂放但晦澀的詩句,似乎暗示熱烈的愛情。
唐風:然而除了詩本身為真之外,愛情故事則多出於野史。1927年,民國作家蘇雪林發表了《李義山戀愛事跡考》,一時很轟動。她說李商隱在學道期間與一位名為宋華陽的女道士相愛。文章說 “(李商隱的)‘無題”詩都是戀愛的本事詩,真真實實的記錄。” 這是當代對李商隱“無題”詩研究得出的一個非常大膽的結論。
宋雨:說起這位蘇雪林,她也算是民國的一位奇女子。她早年說服父母允許她接受新式教育,後到歐洲留學。回國後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等任教。後到台灣師範大學和成功大學等任教。 她是的著作豐厚的知名作家,頗受尊重。1999年她去世時高壽102歲,骨灰回歸故土,葬於安徽黃山母親墳旁。然而,她對李商隱“無題”詩的解讀過於憑空想象,雖成為故事的題材,但不為學界所普遍接受。
唐風:現在一般認為,李商隱確有學道一事,期間與某位女道士產生情絮也是可能的,但細節不可考。就連學道在何時發生都不清楚。有學者認為是公元834年左右,即李商隱21歲左右的時候。還有人認為學道是發生於828年左右。我認為828年還是在李商隱認識令狐楚之前,李商隱家中十分貧窮。而且那時他年僅15歲,此時遊曆學道似乎不太可能。
宋雨:的確,844年左右是更為可能的。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隱第三次進京參加科考不中。此時經人推薦,李商隱結識了華州(今陝西渭南)刺史崔戎。崔戎欣賞李商隱的才華,將其收為幕僚。第二年(834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全家包括李商隱一同東遷至今山東瑕丘(今濟寧),沒想剛到任不久崔戎即病故。李商隱協助辦完後事以後,可能在鬱鬱寡歡之中去道教名山,希望得到一點精神上的慰藉。
唐風:本詩若為愛情詩,第二個可能的對象是妻子王晏媄。根據現有資料,他們夫妻感情很好。但為了生計和仕途,兩人離多聚少。李商隱在長期做幕僚期間思念遠方的妻子,以“無題”詩來表達不是不可能的。然而第二聯的用詞似乎過重,兩人沒有生離死別,他畢竟還是要回家的嘛。就在日前,我突然想到,這會不會是李商隱寫於巴山夜雨時刻的一首悼亡詩,去吊念他死去的妻子呢?然而,跟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比較一下,本詩並未提到夢境,這就使得頸聯(若作為悼亡詩)有些不合情理。
宋雨:我倒認為這首“無題”詩也可能是友情詩,具體來說可能是贈給鄭亞的。鄭亞是朝中大臣,與李德裕交好,官至諫議大夫、給事中。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黨失勢,鄭亞與李德裕皆被貶出京。鄭亞被貶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刺史。鄭亞欣賞李商隱的才華,請他去做幕僚,李商隱便辭去秘書省正字的京職,跟隨鄭亞去了桂州,那時他的妻子剛生了第二個孩子。然而一年以後,鄭亞再被貶為循州(惠州)刺史。這次李商隱沒有繼續隨他南下。有人認為李商隱這首“無題”詩是寫給鄭亞的贈別詩。惠州臨海,所以詩中以蓬萊替指。
唐風:我對這種說法持保留意見。鄭亞是李商隱的同鄉,兩人關係非常好是肯定的,否則李商隱不會辭去京官(盡管小),毅然隨他去南方的荒蠻之地。我也明白那時同性之間寫詩唱和,也可以聽起來“情意綿綿”,比如王維的《紅豆》就是寫給朋友李龜年的。盡管如此,我認為李商隱不至於以這樣的筆觸去為自己的上司寫送別詩,第三聯尤其不合適。我看過李商隱的幾首送別詩,其表達方式與這首“無題”詩很不一樣。
宋雨:最後再談一個可能性,即本詩是不是寫給他恩公的兒子、當朝大臣令狐綯的幹謁詩。我認為也不太可能。他人的賞析文章中也否定這種可能性,大多是認為那時令狐綯已經與李商隱疏遠。李商隱不會自討沒趣。李商隱成年後與令狐綯的交流是很注意分寸和方式的,不太可能以此詩這樣的口吻去給他贈詩。
唐風:與令狐家族的關係是李商隱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理解好這種關係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很有意義。與此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是繞不開的,比如李商隱進士及第後對令狐家族是否有背叛行為,他是否真的卷入了牛李黨爭,他在世時是不是已經名聲不好,他在仕途上是不是被令狐綯打壓,他的一般人品是怎樣的,他一生仕途不得誌的主要原因是什麽,等等。這每一個問題都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留待我們今後賞析他的其他作品時再慢慢分析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