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搭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終於到了離開的時候。
在香港轉機飛美東,原想用睡覺打發這段14個小時的航程,無奈周圍的小天使們不樂意。我選座位喜歡選靠前的位置,北京到香港這段選到了經濟艙第一排,國際段選到了第三排,一般長途航程第一排是留給孩子和老人的。這次不知道怎麽回事,國際段搭飛機的小寶寶們特別多,周圍前後左右大概快十個,而且年齡很小,估計是疫情後第一次帶回國看親人的。我想起自己孩子很小時帶著回國,一路上渴了餓了不舒服了一直要照顧著,家長與孩子都不容易。
這次飛機比較顛簸,小寶寶們的哭聲此起彼伏,其中第一排的兩個寶寶幾個小時就不帶停的,有時高聲幹嚎,又把其他哭累了睡著的寶寶們喚醒,整個機艙裏分貝很高。在吃完晚餐後我隻有戴上耳機看電影,在看完兩部電影後,終於把寶寶們都給熬睡著了,我也能睡一覺。這一覺睡得不錯,醒來後神清氣爽,估摸著也快到了,就等著吃完一餐後下飛機了。
把小電視打開看看飛行地圖,然後就盯著上麵顯示的剩餘時間8小時30分鍾看了半天,這次身體力行地知道了什麽叫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寶寶們大概也感受到我的心情,又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哭叫,我隻好戴上耳機聽音樂。在半夢半醒間輪回幾次,地圖上的顯示從8小時到6小時再到4小時,真地覺得時間怎麽這麽難熬。
回想回國的時候,差不多的行程,好像睡一覺就到了,機上肯定也有孩子哭鬧,但幾乎沒有什麽印象。我開始反思兩次行程的感受為什麽這麽不同,想了想,隻能說第一次行程時心裏大概裝不進什麽,隻想著馬上能見到美食朋友親人,可能隻餘有興奮了。而這第二次的行程是繁華之後的寂寥,覺得漫長也是正常的。
這次來回程選了國泰航空,所以又見香港。我人生第一次出境是去香港(寫過這段經曆:回憶97年第一次去香港的經曆 , 第一次去香港的驚險出境經曆),後來又去過香港不下十幾次,對這地方的感覺比較複雜,之前也有好些年沒有到訪了。
(在香港轉機,機場附近就是山)
我很少坐國泰,要不是注冊賬號時被告知有過賬號,都想不起來很多年前曾經坐過。其實往返北京在香港轉機是繞路了,但回國時票訂的晚才提前了一個多星期,又是暑期選擇不多,為了少轉一趟機,最後選了國泰。
回程在北京的國泰櫃台check-in時,托運完一件行李,櫃台又把隨身的小箱子稱重,然後告訴我超重了,因為國泰的標準是7公斤。我挺驚訝,告訴櫃台我國內外坐飛機這麽多次,還從來沒遇到過隨身行李也要稱重的,在國泰是第一次。而且7公斤很少,箱子加個電腦就差不多了。櫃台解釋說是國泰的飛機座位上方的行李倉有限。
上了飛機,我理解了櫃台的意思,他們的行李倉真的很小,而且竟然是固定位置不能下拉的,必須把行李舉得很高才能放進去,我的手臂都拉傷了。這是什麽老舊機型?飛支線可以,拿來飛北京?我坐國內航空的飛機都有些年沒見過這樣的。
服務我這一列座位的空姐直接是說英文的,好像是個混血,不會說中文,態度生硬。可你又不是歐美和中國之間的遠程航班上有很多是老外乘客,香港和國內之間的航班上大部分是國內一般老百姓去玩的,難道不應該都配會說中文的空姐?從香港到國外這段航班上的空姐倒都是會說中文的華裔,態度比較和藹。這種安排有點奇怪。估計以後不會再坐國泰了。
再見了國內的美食和親朋好友,期望再次相見的時候!
(注:這篇雖是回程篇,但並不是這個回國係列的最後一篇。回國內容多,再寫十幾篇文沒問題,就怕大家看煩了,準備寫到十篇就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