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33.《長安晚秋》趙嘏
雲物淒清(1)拂曙(2)流,漢家宮闕(3)動高秋(4)。
殘星幾點雁橫塞(5),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6)半開籬菊(7)靜,紅衣(8)落盡渚蓮(9)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10)學楚囚(11)。
1 淒清: 蕭索清涼的氣息。
2 拂曙:拂曉。
3 漢家宮闕:這裏實際上是指唐朝的宮殿。
4 動高秋:觸及到秋日的高空。
5 雁橫塞:大雁橫飛過關塞。
6 紫豔:紫色豔麗的(花朵)。
7 籬菊:籬笆旁邊的菊花。
8 紅衣:紅色的花瓣。
9 渚蓮:離水中小島不遠的蓮花。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10 南冠:即楚國人的帽子,因為春秋時楚的楚國在南方。
11 楚囚:原指春秋時期被鄭國俘獲然後轉送給晉國的楚國鄖公鍾儀,後借指被囚犯,也比喻處境窘迫又無可奈何的人。
趙嘏(約806—約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人,中晚唐詩人。年輕時遊曆四方, 留寓長安多年, 幹謁豪門以求仕途。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後回江東。唐武宗會昌四年(855年)進士及第,一年後東歸,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卒於任上,享年約47歲。
趙嘏的詩具有晚唐詩琢句細致、對仗工巧、辭藻華麗的特點,但他的詩自然、清空、意境優美,且常帶有無奈和悲情色彩。趙嘏的詩在意向的選擇和景物的描寫上也頗具特色,且語言較為簡明、直白。這些特點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在當時及對後世均有影響。
《全唐詩》存趙嘏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收數首。趙嘏現存詩200多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
宋雨:趙嘏(gu3)是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出生於當地的一個望族家庭。趙嘏是中唐末至晚唐初年的詩人,現有200多首詩存世。他年輕時科舉考試不利,留寓長安多年,幹謁名流以求功名。這段時間裏他可能還遠去嶺表(今兩廣地區)當了幾年幕府。後回江東,安家於潤州(今鎮江)。他於會昌四年(844年)進士及第。 他於會昌末或大中初年(846、847年)入仕為渭南尉,任職大約六年後卒於任上。
唐風:今天有人把南方到北京打工和求發展的年輕人稱為“京飄”、“北漂”。與之類比,趙嘏也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北漂”,希望通過科舉考試的成功或名人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這種“官癮”其實是很好理解的,“學而優則仕”在唐宋時代得到了相對好的體現。一個有才華的文人如果通過科舉進入官場,則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對國家和民眾有所貢獻。科考也幾乎是那個時代普通人家子弟乃至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
宋雨:科舉製建立之後,金榜題名的地點是在首都,所以有讀書人“進京趕考”的說法(這裏的“京”對唐朝來所是長安,對北宋來說是汴京(今開封)),而進京的這些京漂在考試前或落榜後(準備再考),往往要流連於京城多年。另外,唐代的科考還不完善,士子要榜上有名,除了才華外,經常還需要京城達官貴人的引薦。這種情況到宋代科舉製度完善以後才逐漸消失。
唐風:唐朝幾位最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都曾是“北漂”者。白居易、王維幾年後成功考取了進士,官運尚可,其中白居易作為左拾遺和蘇杭的地方官,為君王和民眾盡了義務。杜甫科舉不第,寓居長安多年,窮困潦倒,到四十多歲才得到卑微的官位。李白未參加科舉考試,兩次客居長安一無所獲。後來得到翰林供奉的職位卻持續不到兩年,最終悵然離開長安。
宋雨:在後世看來,趙嘏算不上唐朝的大詩人,但在當時他卻頗有詩名。他北漂的時候就有許多王公大臣時常邀請他到府裏作客,對他十分推崇。他入仕以後雖然官職很低,但詩名愈發響亮,就連詩文造詣頗深的唐宣宗也知道他。一次他讓手下把趙嘏的的詩作拿來看。當宣宗讀到《殘句》的兩句“徒知六國隨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似有批評秦始皇隻信奉武力,不用儒生的意思),宣宗就不太高興了,感覺他有借古諷今之嫌。趙嘏為官六、七年始終得不到升遷,或與這次不經意的得罪有關。
唐風:關於趙嘏還有一個悲慘的故事:一年中元節(七月十五),善男信女都去廟裏進香。趙嘏家裏的容貌嬌美的愛妾也去參加這場法會。結果被一位騎著高頭大馬的武官看上並霸占。直到第二年趙嘏才在京城獲悉此消息。但懾於武官的權勢,他隻能在痛苦中作了一首《座上獻元相公》:“寂寞堂前日又曛,陽台去作不歸雲。當時聞說沙吒利,今日青蛾屬使君。”此詩是寫給當時的浙東觀察使、名詩人元稹的,趙嘏在他那裏做過幕僚。詩中“沙吒利”是過去一位霸占他人妻子的唐朝藩將。這首詩傳到了武官的耳朵裏,他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於是派人把她送還給寓居長安的趙嘏,並附信表達歉意。夫妻兩人見麵後抱頭痛哭。然而未曾料到,整整哭了一夜的女子,第二天再也沒能醒過來……
宋雨:唉,故事淒慘!唐朝看來還是有點無法無天。《長安晚秋》是趙嘏客居長安時期所作。趙嘏曾於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舉進士不第,寓居長安,後多次應試,直到12年後他38歲時才成功。這首詩是寫於某一年的秋天,北漂的詩人獨在異鄉。深秋景象觸發了遊子的懷鄉思歸之情,於是他提筆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
唐風:從首聯“雲物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可知,詩人在深秋一個天光未亮的拂曉舉目眺望。天上雲霧飄遊,給人以淒清之感。“淒清”雖然可能來自秋天的清涼氣候,但更是主觀上的感受。“漢家宮闕”指當時長安的宮闕,兩朝均定都長安。在淩晨的迷蒙之中,宮闕的剪影依然雄偉壯闊。這都城就在腳下,這宮闕近在眼前,然而對一個宦遊的學子來說,它們似乎又是那樣的飄渺和難以觸及。
宋雨:這兩句與柳永《八聲甘州》中被東坡讚為“不減唐人高處”的佳句“漸風霜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是描述身處異鄉的詩人,清晨仰望飄渺浮雲和雄偉的宮殿。而柳詞則定格在下午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刻,城中的樓閣與遠處的關河皆盡收眼底,基調似乎更為曠達樂觀。
唐風:頷聯“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描寫的是天漸漸亮起來,天空中比較暗的星星已經看不見了,隻有最亮的幾顆還曆曆在目。一行大雁橫越關塞南飛。這時一聲悠揚的笛聲飄來,思鄉的遊子靠在欄杆上喟然歎息。通常寫思鄉之情,大多是寫黃昏或夜晚時分的心情和環境,而趙嘏的這首詩,寫的卻是拂曉時分,他大概通宵未眠,或是通宵苦讀。
宋雨:我對本詩描寫的時刻有一點不同的看法,總感覺拂曉不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這首詩如果寫黃昏時分。比如殘星改成新月,也許更能烘托氣氛,也更合邏輯。又比如清晨人們一般是聽鍾聲的,大清早吹笛子有點兒不可思議,善吹笛子的歌姬舞女們也不會起那麽早啊。
唐風:“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範仲淹)”不就是夜裏吹笛子抒發思鄉之情嗎?況且,吹笛子者也不見得是秦樓楚館中的女子。笛聲出自一位夜不能寐的北漂兄弟也未可知。中國古代男子吹笛者很多,就拿唐朝來講,李謨是唐朝開元年間天下第一的笛子手。劉係發明了笛膜,使得中國笛子與外國所有的笛子區分開來。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常攜玉笛在後宮當“八音領袖”。
宋雨:人們談到這首詩時,幾乎總要提到詩人杜牧對其頷聯讚歎不已,稱趙嘏為“趙倚樓”。我曾經認為杜牧可能帶著玩笑甚至不屑,因為“人倚樓”經常是閨怨詩中的 “美人靠”姿勢,就好比北宋時有人嘲笑寫小詞的文人是“豔科”出身。不過當了解到兩人都是那個時代的知名詩人,且有多次交往和唱和之後,我相信杜牧的確是真心讚美。
唐風:兩人的確有不少交集。比如在“十年一覺揚州夢”(其實是兩、三年)之後,杜牧被召回長安做監察禦史,次年(837年)春夏,他辭官再赴揚州探視生病的弟弟,他在揚州、宣州生活了一年多時間。這期間杜牧與趙嘏交往不少,多次唱和,在兩人的作品中不僅有同題詩,而且對方的名字都出現在標題中,比如杜牧有《題揚州禪智寺》,趙嘏有《和杜侍禦題禪智寺南樓》,等等。
宋雨:頸聯“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是說天光大亮後作者踱步外出所見:紫色的豔麗的菊花半開,在房前籬笆邊靜靜地吐豔;與之相對比,湖中小島旁的荷花花瓣已經落盡,一片衰敗景象。有人從“紫豔半開籬菊靜”聯想到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想到了看淡功名、榮辱不驚的君子之風等等,我認為是過度解讀了。
唐風:蓮花(荷花)是原產於印度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很早就被引入中國,在南方,蓮藕是作為農作物而種植。隋朝以後,一些耐寒的荷花品種被引入北方,但一般是作為園林觀賞植物。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唐朝時的長安已經種植蓮花了,估計是皇家園林或富貴人家裏的景觀。北京的北海、頤和園、北大未名湖等都是今日首都觀賞荷花的好地方。
宋雨:尾聯“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用到了兩個典故。“鱸魚正美”是指是西晉文人張翰遠離家鄉在洛陽做官,一日秋風乍起,令他無比思念故鄉蘇州的秋景和肥美的鱸魚,於是他辭官回歸故裏。而“南冠”的典故是說春秋時期楚國的鄖公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他在晉國時依然戴著有楚國特點的帽子。由於楚國在南方,所以“楚冠”又稱“南冠”,而“楚囚”便成了囚犯的代稱。
唐風:因為“鱸魚”的典故,有學者認為用作者是取其不慕虛榮棄官歸鄉之意。進而認定趙嘏這麽寫的時候應該已有官職,即在其任渭南縣尉的時候,而且估計他因為官職卑微真的萌發了去意。我認為這樣的判斷是武斷的。用“鱸魚”一詞,隻是顯示詩人的思鄉之情,完全不必非要有棄官歸隱的意思。結合最後一句,作者也是在暗示自己沒有古人那樣的豁達,不能舍棄功名的誘惑,隻能像囚徒一樣寓居京城繼續追求功名。字裏行間有一種對自己的無奈。
宋雨:認定作者因為官職不高就萌生去意的確是不符合邏輯的,而且在當時的官場極少發生。人們說李白、杜甫保不住官職是看透了官場黑暗,毅然離去,那其實是為尊者諱。實際情況是兩人為官懈怠,於是被免職辭退。趙嘏苦讀了十幾年,後來中進士,近40歲才開始當縣尉這樣的小官,縱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值,但剛邁進官場的門檻,總要從低層幹起,豈有隨便辭官之理。何況在唐朝40歲左右考取進士、開始當官者很常見,而且做好了是可以得到升遷的。高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唐風:說句題外話,“楚囚”泛指囚犯,這在過去的讀書人中是經常使用的,比如當年汪精衛的“絕命詩”中,就有“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之句。背景是1910年春,汪精衛和同盟會同誌謀圖刺殺攝政王載灃暴露被捕,清法庭判汪精衛死刑(後未執行)。時人驚歎這位革命青年有如此的豪言壯語!。然而28年之後,作為中華民國政府第二號人物的汪精衛,居然成了頭號漢奸,不禁令人唏噓。
宋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上是頗盡工巧,在遠與近、動與靜、仰視與平視等方麵都很有層次感 — 首聯遠望,頷聯由遠及近,頸聯近觀;一、二、三句是仰視,四、五、六句是平視。在被人稱道的頷聯,“殘星幾點”是視覺效果,“長笛一聲”是聽覺效果;“雁橫塞”是動態,“人倚樓”是靜態。本詩首聯中“淒清”二字主、客觀相結合,為全詩定下了基調。“漢家宮闕動高秋”,給人一種“高高不可攀”的暗示,它與尾聯顯示出的矛盾與無奈有潛在的呼應。
唐風:雖然晚唐詩在格局上已經失去了盛唐詩的磅礴氣勢,但晚唐詩人的創作依然十分活躍,事實上中晚唐的詩歌總數占整個《全唐詩》近五萬首的三分之二以上。晚唐詩詞的總體特征是格律技法愈加成熟,感傷氣息濃重,華麗雕琢明顯,但也出現了李商隱和杜牧等傑出的詩人。而趙嘏也是那個時代湧現出來的優秀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技法純熟,空靈清麗,用詞考究,佳句迭出,這些特點在《長安晚秋》中體現得非常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