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對詩詞是一概不通。經常看到星壇的才子才女們做詩吟賦,心中是又羨又慕,隻恨自己以前語文沒學好,就隻能坐在小板凳上鼓掌。
前兩周唐宋韻給大家介紹了周邦彥的一首《玉樓春》,本來也是鼓掌的份,但看到周邦彥,還是有幾句話可講。有人會問你怎麽今天飄了,也想摻合一把詩詞?非也,非也!我隻是想講點趣聞逸事給大家一樂而已。
小時候家裏沒什麽文學方麵書籍,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周邦彥的詞《蘭陵王·柳》,非常驚豔,當時就把報紙剪下來保持,後來反複記誦,這也是我僅有的幾首在課本之外會背的宋詞。這首詞後麵還有故事,涉及周邦彥、宋徽宗以及當時的名妓李師師。
周邦彥現在的名氣並不大,大概因為他沒有一首作品入選中小學教材。但周邦彥在詞上的成就卻是巨大的,王國維曾稱他是“詞中老杜”,即評價他在詞壇的地位就好比杜甫之於唐詩。
那天看到唐宋韻的文後我在下麵留言,希望他能講講這首詞和逸事,唐宋韻回答要排到2029年。我是個急性子,等不及了,我雖不會詩詞,講點趣事八卦還是沒問題的。
據傳,宋徽宗經常去名妓李師師處幽會,為此專門從皇宮底下挖了秘道。李師師是個色藝雙絕的佳人,自然也喜歡大才子,和當時名滿天下的文學及音樂大師周邦彥也時常見麵。突然有那麽一天,三人撞上了,宋徽宗來時,周邦彥還在。
大才子對上皇權,沒說的,皇權必勝。周邦彥躲避不及,匆忙之下藏入了床底。宋徽宗和李師師在外麵調情,吃著新橙,周邦彥灰溜溜地躲在床下不得不聽。天晚了,皇帝在猶豫走不走時,李師師還記得床下有一人,便勸皇帝:馬滑霜濃,不如歸去。
好不容易等皇帝離開,周大才子從床底爬出來,手也癢了,一定要寫點什麽,於是他把剛聽到的內容填了一闋詞《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 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北宋那時的名妓和才子互相唱和是雅事和韻事,李師師就把這首《少年遊》唱了出來。可巧的是,一次宋徽宗來看李師師時聽到了這首詞,一聽就覺得不對,隻能說此詞的場景還原度過高,於是宋徽宗問李師師是誰作的詞。
知道詞作者是周邦彥後,宋徽宗肯定是不高興了--這明顯就是當時有第三人在場的證明嘛,你周邦彥偷聽就算了,還把當時情景填成詞讓它傳唱開來。皇帝覺得頭頂上發綠,臉麵上很是下不來。皇帝想懲罰一個人可太容易了,於是找了個借口就把周邦彥逐出京城。
周邦彥離開京城時,李師師去送行,一程又一程,兩人依依不舍。周邦彥寫下他最有名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淒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
宋徽宗再去李師師處,李師師淒然演唱這首《蘭陵王·柳》。宋徽宗雖是個亡國的皇帝,卻也是個很有藝術造詣的人物,聽完後擊節叫好,起了愛才之心,於是重新召回周邦彥,後又任命他為提舉大晟府。
這段流傳近千年的逸事中,有風流多情的皇帝、有名滿天下的才子、還有風姿卓越的名妓,即使近代有專家研究出來此事件為偽,但也按耐不住這段三角關係野史對大眾的吸引力。
至於美男是誰,就在詞牌名裏--蘭陵王,高長恭,北齊王室及名將,因為太過俊美恐不能威懾敵人,而需要在戰場上戴麵具。古代樂舞《蘭陵王入陣曲》即為紀念他所做。(北齊王室是中國曆史上非常奇葩的存在,以後有機會寫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