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1)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2),何人不起故園(3)情。
1. 洛城:洛陽城。當時為唐朝的東都。
2. 折柳: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一曲。
3. 故園:故鄉,家園。
李白(701 — 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 ,李白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尊為“詩仙”。關於李白的出生地,有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鎮)和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兩種說法。李白5歲讀書,14歲時便有詩賦多首,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自開元十二年(724年)後的十幾年時間裏,李白多次辭親遠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都城長安。他廣交朋友並幹謁達官顯貴,尋求入仕之途,但一直未果。天寶元年(742年),經玉真公主和大臣賀知章舉薦,玄宗召李白進宮任供奉翰林。一年後李白對禦用文人生活厭倦,行為懈怠,玄宗賜金放還。安史之亂第二年(756年),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在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爭鬥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李白於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去世,享年61歲。
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想象豐富,意境神妙,語言飄逸,從立意到表現方式均具有典型的浪漫藝術特征,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李白的詩歌中,以樂府歌行體和絕句成就最高,五言律詩也多有佳作。杜甫稱讚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黃庭堅說“李白詩如黃帝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李白僅有的的幾首詞雖有真偽之爭,但詞學家普遍認為李白具有詞壇“開山鼻祖”的地位。
李白臨終前把畢生作品托付給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李陽冰不負重托,將書稿重新抄錄編成《草堂集》20卷。李白現存詩約1000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9
唐風:這是李白在宦遊之中寫的一首思鄉的小詩。李白很早就有人生理想,期望入仕做官。他的這種動機與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經濟地位無關,李白家境殷實。他是希望以入仕、獲得權力為途經,達到兼善天下的目的。然而,李白的仕途比起其他很多人卻更加艱難曲折。
宋雨:李白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他是商人之子,且祖上因罪被流遣至西域,所以在當時他沒有資格參加科考。於是李白便不得不尋找自己的晉升之策,比如謁見高官、娶侯門女為妻等。
唐風:談到娶侯門女,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6歲李白在安陸(今天屬湖北孝感市)與以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妻子在十幾年後病故。李白50歲左右的時候還有一段婚姻,他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娶了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孫女。
宋雨:這些家族雖然依舊是大戶人家,夫人也知書達理,但他們畢竟已經遠離權力中心。即便是李白入贅,婚姻依然不能給他的仕途提供實質性幫助,所以李白不得不宦遊四方,謁見達官顯貴。
唐風:自薦這條路也極不平坦。比如李白20左右遊曆來到渝州(今重慶),謁見刺史李邕。他口無遮攔、高談闊論,令較保守的李邕不悅,當然也就無法得到舉薦。憤然之下李白寫了《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恒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26歲結婚之後,還在安陸多次謁見本州新上任的裴長史,終因遭人讒謗所拒。但據說李白在當地的名聲也不太好,主要是狂妄和酒後失態。
宋雨:公元730年初夏,29歲的李白前往長安,他謁見了宰相張說,並結識其子張相。李白曾寓居位於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禦妹)的別館,可能跟她也有交往。
唐風:李白在長安呆了一年時間,所得甚少,後來抑鬱潦倒,便離開長安。但他並沒有回家,而是又開始繼續遊曆。那年深秋的時候,李白來到洛陽,一呆就是大半年。這首《春夜洛城聞笛》就是李白在732年春天在洛陽城裏寫的,那年他31歲。
宋雨:“誰家玉笛暗飛聲”,本是一個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詩人一上來卻刻意問了一聲。在春天夜深人靜的時刻,不經意之間,悠揚的笛聲不知從何處傳來(暗飛聲),他被吸引住了,也把讀者給吸引住了。
唐風:如果把“誰家”改為“聽聞”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意境上要差很多,那樣隻是呆板地敘述事情。而原詩卻有一種心弦被撥動的韻味。 “玉笛”是笛子美稱,未必是玉製的笛子。
宋雨: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反映了李白的詩風,“散”字用得很傳神,與上一句的“飛”字一樣讓人感受到笛聲的動感。而悠揚的笛聲“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語),被春風吹送到洛陽城的大街小巷。 “滿”字很誇張,但這是李白的一貫風格,有鮮明的李白詩的浪漫特點,很有感染力。
唐風:“此夜曲中聞《折柳》”一句中,我建議至少在理解上將“折柳”二字打書名號(大多數版本沒有),因為這裏的“折柳”應指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一曲:“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中正有柳與笛。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因為“柳”與“留”諧音,表示不忍分別,或別後的思念。
宋雨:以“折柳“表現離別時的依依不舍和別後的思念,在唐詩宋詞中屢見不鮮,比如: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張九齡 《折楊柳》), “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張籍《薊北旅思》),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周邦彥《蘭陵王·柳》)等等。
唐風:其實,李白本人也作過一首五律《折楊柳》:“垂楊拂綠水,搖豔東風年。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美人結長想,對此心淒然。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這是一首閨怨詩。第四句末尾那個“煙”字,指的是“煙柳”,其含義我們在解讀韓愈的《初春小雨》時進行過詳盡的分析,這裏不再贅述。末句的“龍庭”又稱“龍城”,是匈奴祭天的場所,這裏指戍邊前線。王昌齡《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也指此處。
宋雨:“何人不起故園情”,又是一個問句,其實是反問: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李白自早年起就在外遊曆,婚後又告別妻兒去宦遊,按照常人的理解,他這種人或許不是那種思鄉、思家感情特別強烈的人。然而遊子的感情經常是被隱藏和壓抑的。春夜裏偶然聽到的笛聲,就把這種情感誘發了,而且可能纏綿悱惻,揮之不去。
唐風:這首懷念故園的七言絕句,反映出李白詩歌俊朗空靈的風格特點,而且幾處用詞頗具神韻,故明代文學評論家周珽說此詩“意遠字精,爐錘巧自天然。”
宋雨:李白的詩,有一種天生的“仙氣”,透著誇張與豪邁。然而仔細分析起來,他在不同的詩作中,根據其主題、結構、篇幅等,也有相當不同的處理。比如《將進酒》、《蜀道難》這樣的詩他寫得激情噴湧,很有力度。但他的一些的小詩卻常顯輕靈。
唐風:不僅是輕靈,而且深情而優美,比如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子夜吳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關山月》)等等,都寫得誇張而盡顯優美。
宋雨:文如其人。事實也證明李白的確不適合官場。然而,也許正是因仕途的失落帶來的感情升華,以及不被官場所束縛的自由人生,才使得李白為我們留下那麽多充滿激情和靈感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