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雲兒和港兄的【回到那年】帖子都提到並以《似水流年》的樂曲做背景音樂,我也來跟風湊個熱鬧。我喜歡這首歌並翻唱過。
《似水流年》是1984年香港導演嚴浩執導的電影《似水流年》的主題曲,由鄭國江填詞、喜多郎譜曲,梅豔芳演唱。該影片在1985年香港第4屆金像獎上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6項大獎,還曾入選“最佳華語片一百部”之一,這首同名主題歌也獲得1985年十大金曲獎等大獎。1984年中英開始關於香港回歸問題的談判,引發香港人開始思考歸屬問題。影片講述一個香港女子回廣東家鄉探親尋根,和舊時老友之間的動人故事。沒看過此片的朋友,猜猜哪位內地女演員憑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而成為第一個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內地演員?
我現在很少唱粵語歌,今天找出以前翻唱的《似水流年》,不禁回想起第一次去香港的經曆。過去二十多年去過或路過香港超過十幾次,唯有第一次的印象最深。
我第一次去香港是在97年的春天,需要辦點事。家裏祖輩和香港有些淵源--我外婆的父母在49年解放前帶著長子和未成年的幾個子女去了香港。外婆家是個大家族,我小時候和外婆生活過一段時間,就聽說了些在香港和海外親戚的事,對香港並不陌生。
那時香港還沒有回歸,去香港需要專門申請。我當時從申請護照到出境所經曆的麻煩,今天的年輕人可能都不相信。現在大家拿著身份證就可以去公安局辦護照和香港通行證,不需要各級審核部門蓋章,出境的時候也不會被盤查,真是非常方便。
我那時辦好了手續,外婆寫信去給在香港的遠親希望在那住幾天,因為當時香港的消費對比當時內地的收入來說是天價。但久未收到親戚的回音,也不知地址變了沒有。臨走前幾天隻好打一個某城市駐港的辦事處的電話(當時打香港的電話費好像是十幾塊一分鍾,說話都要快),訂了一個床位。沒想到剛放下電話,香港的遠親就打電話過來說可以去住,還可以去火車站接我,我心裏的石頭這才放下來。
一路上的波折就不提了,在香港辦完事,我原想當天下午就回去,親戚卻建議我在香港轉一下,至少到海洋公園玩玩。親戚知道我那時窮,還塞了些港幣給我,我就多留了幾天逛一逛。
親戚的公寓在地鐵站旁邊,交通方便。相對內地來講不大的公寓,月租金要兩萬,這對我來說是天文數字;家裏的車是奔馳,我剛要驚歎卻被告知路上的車都是名車,連教練車都是好車,但那裏車不值什麽錢,車位值錢;跟著到茶樓吃點心,聽說推餐車的老婆婆一個月至少掙八千到一萬,那時內地工資才幾百,我說幹脆我來打工好了;看到報紙上動輒是千尺豪宅,以為有一千平米大,感歎這也太豪了,後來才知道平尺不是平米;廣告上一套幾十平米的小房子標價幾百萬,我還以為數錯了零,親戚教育說在香港有一百萬那是剛起步... ...
我坐地鐵和電車出去轉,商場是不進的,餐廳快餐店也不進,覺得太貴進不起。後來發現也有便宜的事物,比如坐天星小輪渡過海竟然隻要一、兩塊錢;投幣電話打回家比從內地打香港要便宜,親戚還說香港市話是幾十塊錢包月隨便打,打美國等地一角錢一分鍾,這都比內地那時的壟斷收費要少多了;去海洋公園,門票好像200多,所有項目隨便玩,比內地的遊樂場要好玩得多也便宜一些。當時商店店員和我問路的警察好像都不會說普通話或國語,所以我就用英語交流了。
親戚帶我坐電車逛市容,指著一條街說外婆的父母當年到香港把這條街的房產都買下來,但後來子女都敗光了,很是惋惜。我聽了後沒什麽感觸,因為年代離自己太遠。親戚原來是外婆家族的旁支,外婆家這一係是最繁茂的主支,以前旁支要依附主支,但當年離開故土到香港就是家族命運的分水嶺,一切早已鬥轉星移、物是人非。
親戚又開車帶我去半山上轉,指著山上的大豪宅說些名門逸事。我聽說路過了淺水灣飯店就要求下來看。我那時很喜歡張愛玲,她的《傾城之戀》看過多遍了,那些發生在淺水灣和淺水灣飯店的情節曆曆在目。踩著飯店前麵的細沙,漫步在飯店裏想象在各個空間發生的故事,我覺得有一份心願了了。
幾個月後香港回歸的實況轉播我是在國外的另一個親戚家看的。親戚在解放後的曆次運動中受了不少磨難,文革結束後用各種辦法到了國外,他們那時對國內的印象是比較糟的。儀式開始後,親戚一直在說著不滿,歎息香港的日子要不好了。沒想到最後時刻降旗和升中國旗時,親戚卻激動起來,一邊擦眼淚一邊說中國現在強盛了、把英國人趕走了,這是他們解放前在租界生活時想都不敢想的。我點點頭。
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