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華夏神童
愛的星空,華人講究對子女的教育,總是希望自家的兒女是神童,最起碼也應該是高智商的。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華夏風水寶地,自古輩出英雄,而且是不同時代,就有不同類型的神童。他們宛如一道道燦爛的星光,曾經裝點神州大地上的天空。也有的卻是一顆顆流星,僅在夜空一劃而過。
靈性最終決定個體的差異。很有靈性與天分的孩子必然聰慧,知識一學就會,一點就通。可自學成才,甚至自己悟出能有些道理。從古至今,這種有天分高悟性的孩子被稱之為神童。
簡而言之神童的含義,究其根本就是在孩童時期完成少年甚至青年時期才能做到的事。培養神童,就是和年齡的一場賽跑。
那些被稱為神童的人,究竟何許人也?
翻箱倒櫃,查經據典,終獲知一二,容我娓娓道來。
01. 先秦神童的神跡
神童其實就是成人化的小大人。《冊府元龜》對此類神童有過論述:“若夫幼而慧,少而成者,益可貴矣…老成之姿,著於容止,賦筆之麗,成於俄傾…”
在中國,“神童崇拜”已經有悠久的曆史,甚至對一些原本不是神童的大人物,人們也願意相信,他們小時候必是神童。
史書記載的上古君王,如五帝之首黃帝、夏的創業者禹、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後稷等,皆是最早的神童天團。他們要麽出生經曆離奇,要麽從小智慧超群,總之都是以神童的姿態橫空出世。還有神醫扁鵲,被人們認為具有特異功能。
在古代史書中,黃帝生下來沒多久就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知。
這類記載其實是出於先民“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的心理,由於神靈信仰和自然崇拜,人們相信,這些偉大的領袖必然與神明有某些關係,甚至是神的兒子。這一類神童,更像是“神化的兒童”,在後世的宗教神話與帝王傳說中依舊屢見不鮮。
而後,隨著時代的變化,被推崇的神童也就有所不一樣。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此時人們需要禮義型神童,於是有了 “項橐[tuó] 七歲為孔子師”的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在半路遇到七歲的項橐。項橐少不經事,卻是滿腹經綸,出口成章。一番對談後,孔子見其才思敏捷,驚歎不已。
項橐成名後,很快成了各諸侯國之間搶奪的對象。齊國怕別人將項橐搶走,便殘忍殺害了項橐,可謂令人扼腕。(《戰國策·秦策五》) 後有人斷定項橐是項羽的祖先輩。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此時人們需要謀略型神童,於是有了“甘羅十二歲官拜上卿”的故事。
《史記》記載,甘羅是秦國宰相甘茂的孫子,年僅十二歲,已經成為秦國上卿、秦相呂不韋的親信。也是史上有記載的天賦異稟的神童。
當時,呂不韋想擴張領地,打算派秦國大臣張唐去燕國為相,然後聯合燕國攻打趙國。張唐十動然拒,說,幹不了。
甘羅去遊說張唐,成功說服張唐,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甘羅不費一兵一卒就挑動趙國攻打燕國。讓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十一座城池。(《戰國策.秦策五》)
其實,先秦的神童故事,大部分是經不起推敲的。作為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神童之一,甘羅的故事早在清代就被“辟謠” 澄清了。
清人梁玉繩《史記誌疑》對這段曆史進行考據,認為秦國主動送還燕太子丹、趙國攻下燕國三十城後獻給秦國十一座等情節,均非史實。甘羅的故事是戰國縱橫家為了誇大口舌之功,才添油加醋,將大秦的戰功強加於一個小孩子身上。
02. 漢魏神童能言善辯
有學者認為,漢代是中國古代神童的巔峰。
漢代察舉製,是由地方官在當地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的選官製度,其中的“舉童子郎”,就是專門為神童們準備的入仕途徑。
那時有很多年少有為的人才,都會被冠以“神童”稱號,譬如:“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號為‘任聖童’。張堪年十二受業長安,誌美行厲,諸儒生送其號‘聖童’。杜安十三入太學,號‘奇童’。”(《文獻通考·選舉科》)
在那個時代,衡量神童的標準,除了才智超群,還要有孝悌廉讓之德,這也是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的結果。
孔融就是典型的這一類漢代神童。
孔融讓梨的故事至今仍是婦孺熟知,耳熟能詳。孔融讓梨,這是一種兄友弟恭的謙讓精神,符合漢代神童的道德標準。
更能體現孔融幼時才思敏捷的是另一個故事。
《後漢書》記載,孔融10歲時,跟著他爸到洛陽見世麵。時任司隸校尉李膺是天下皆知的名士,平時不輕易見客。孔融跑到李膺府上,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元禮的親戚。”
守門人覺得小朋友說的好像沒毛病,就把孔融放了進去,讓他跟李膺見麵。
李膺當然不認識孔融,問他:“你的祖輩曾經與我有過交情嗎?”
孔融淡定地回答:“是啊,我的先祖孔子跟您的先人老子為師友關係,我孔融跟您是累世通家呀。”
此言一出,滿座無不稱奇。剛好進門的太中大夫陳韙 [wěi]卻不以為然,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無端遭人貶低,立馬進行回擊,接著陳韙的話說:“照您這麽說,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陳韙一時無言以對,李膺用大笑緩解尷尬,並對孔融說:“你將來會大有出息的。”
另一個神童曹衝,留下了曹衝稱象的故事。
《三國誌》記載,東漢末年,曹操得到一頭大象,想知道這頭大象的重量,手下官員一籌莫展,唯有曹操的兒子,年僅五六歲的曹衝想到了一個利用浮力測量重量的辦法。史載,曹操“大悅,即施行焉”。
曹衝稱象,可說是一次成功的“神童營銷”。
後世看到的,往往隻是神童曹衝的機智,可在當時,此類事跡就是在積攢入仕資本。不過,曹衝雖然深得曹操喜愛,卻隻活了13歲。曹衝死後,當曹操兒子曹丕前來安慰父親時,曹操還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
漢魏兩晉的神童為人機敏,長於思辨,在《世說新語》中也有所體現。這部著作主要記載東漢到魏晉的軼事,所錄36門1219則故事中,有上百則與兒童有關,約占8%的比例。這在中國古籍中實屬罕見,可見神童現象在漢魏兩晉的興盛。
這一時期,神童的出現,主要是滿足漢代察舉製與魏晉九品中正製的需要。絕大多數的神童,不是出自名門望族,就是官宦世家。
隔壁村種田的張三、李四家怎麽就出不了神童?如果他們家也誕生了神童,其實也很難有機會像孔融、曹衝他們一樣,在高官、名士麵前有表現的機會,成功拿到“出道位”,走上人生巔峰。
由此看來,神童營銷,本身是需要資本的,至今亦然。
03. 唐宋盛產文學型神童
唐宋科舉有童子科,兒童參加這類考試叫做“應神童舉”。唐朝規定“凡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誦十通者予官,通七者與出身”。前者得官,後者就賜出身,雖然人數極少,但比漢魏的神童硬核多了。
唐宋科舉考詩賦,神童大都會寫詩。7歲駱賓王的《詠鵝》,是現在很多人最早學習的唐詩之一。全詩天真浪漫、朗朗上口:“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11歲楊炯被舉為神童。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人稱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還有7歲寫《高軒過》的李賀、5歲成章的魚玄機、九歲能詩的王維等等。
《三字經》中記載另一個大唐神童:“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有為者,亦若是。”
唐玄宗在位時,劉晏7歲時應神童舉,授官秘書省正字。據《明皇雜錄》記載,有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辦伎樂表演,召劉晏上樓,說:“卿為正字,正得幾字?”
劉晏已知朝中權相執政、朋黨相爭,特意以字為諫,說:“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正得。”朋,指的就是朋黨。唐玄宗對這位神童讚歎不已,之後賞賜他象牙笏與黃紋袍。
多年後,劉晏官至宰相,,進行經濟改革,一度扭轉了安史之亂後國家財政匱乏的狀況。為唐朝著名的理財家。後遭人冷箭,被貶謫。
李泌,也是唐代著名神童。 李泌自幼聰穎,七歲能文,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太子李亨的屬官。於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參預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麵的籌劃,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不過,他詭誕好談鬼神。
宋朝以文治天下,應神童舉與唐朝一脈相承,更看重文才,選拔出了一批文學天賦優異的兒童。
楊億,自幼記憶力超群,七歲能文吟詩作賦,與人高談闊論。宋太宗叫人連考楊億三天,試詩五篇,筆走龍蛇,出口成章,讓人驚訝不已。宋太宗親考,楊億的一句“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讓龍顏大悅,當即授官賜官袍官牌。20多歲被授予翰林學士,才華橫溢,是北宋著名“西昆體”詞人的代表。楊億和寇準很像,二人都是特行獨立、一身正氣,有個性有骨氣,敢於堅持正義,絕非奴顏媚骨的禦用文人。後來因寫了一首諷刺詩,隱諷宋真宗奢靡求神,不問民生問鬼神。最終因為耿直而失寵,被人落井下石。
王禹偁[chēng] 5歲作《詠白蓮詩》:“昨夜三更後,姮娥墮玉簪。馮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寇準7歲三步成詩作《華山》詩:“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日後寫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名句的一代詞宗晏殊,7歲應神童舉,一時名動京城。當時已是宰相的寇準對晏殊十分器重,特地用皇帝賜給自己的馬送他回旅邸,並將馬的韁轡送給他,作為進京的資費。兩代神童的忘年之交,一時傳為佳話。
這幾位都是宋朝的神童,長大後都成為朝中重臣、治國宰輔。不過,宋代有名的奸臣蔡京,四次任宰相。他幼時也是一名神童,4歲即可背誦《嶽陽樓記》,23歲的時候就進士及第,名列第九。若不以德行論,蔡京的書法當為宋朝第一。
最經典的神童悲劇也發生在宋代。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江西金溪一個農戶家的小孩方仲永。方仲永5歲就能寫詩作文,名聞鄉裏,他的父親卻以此謀利,拉著兒子每天尋親訪友、求見鄉達,用方仲永的詩文換取錢財,不讓兒子讀書學習。過了幾年,方仲永的文章不再“稱前時之聞”,終而泯然眾人。
王安石為此感慨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由於缺乏後天的培養與引導,方仲永就算天賦異稟,也難以成才。
無獨有偶,晏殊在給宋真宗的兒子趙禎(即宋仁宗)授課時遇到了另一個神童蔡伯俙。蔡伯俙也是一個天才,1歲能讀書,2歲會詠詩,3歲應童子科考試,宋真宗稱讚他為“三歲奇童”,賜同進士出身,讓他當太子趙禎的伴讀。
給太子趙禎伴讀期間,蔡伯俙投其所好,阿諛奉承。把趙禎服侍的暈暈乎乎,卻從來沒有把他的才智用在正道上。比如史料上記載皇宮的門檻很高,趙禎跨門檻時很費勁,蔡柏俙趴在前麵做趙禎的踏腳石。還有宋真宗出題考趙禎時,蔡伯俙就偷著替趙禎作答蒙騙宋真宗,蔡伯俙在趙禎麵前一直是討好的奴才相。
如此機靈的神童蔡伯俙幾乎放棄了其天賦,自甘墮落,鑽營奉迎。白白拿著朝廷俸祿75年,一生碌碌無為,成了體製內的“方仲永”。
04. 遼金元神童不斷湧現
遼代著名詩人耶律孟簡是神童,六歲即能賦詩,還是一位重視教育的契丹上層貴族知識分子。《遼史·文學傳下·耶律孟簡傳》載:“孟簡性穎悟。六歲,父晨出獵,俾賦《曉天星月詩》,孟簡應聲而成,父大奇之。既長,善屬文。……及聞皇太子被害,不勝哀痛,以詩傷之,作《放懷詩》二十首。……改高州觀察使,修學校,招生徒。”
虞仲文,遼金時期兩朝宰相。幼時善詩,號稱神童。善畫人馬墨竹,七歲作詩,十歲能屬文,日記千言,刻苦學問。中進士後,出仕大遼,官至樞密直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後金太祖攻破燕京時,投降金國,拜為樞密使、侍中,封秦國公。
金朝和宋朝一樣,也開童子科。不過,“童子科”發展到金朝,已有人建議“童子科”錄而不用,讓神童繼續學習,但到了明朝才實施。
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的金朝才子 - 元好問,據說也是地方上有點名氣的神童,7歲能詩,後進士及第。元好問為金代詞壇第一人,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
元朝也繼承前製,亦設童子科,出現了楊山童、張泰山、俞傅孫、馮怙哥、張答罕、杜山童、陳聃、陳元、張英、葉留耕、杜風靈等神童。
許衡,農家出身,但自幼才氣過人,天資聰慧,勤讀好學。長大後言行有德,遠近聞名。許衡被譽為“百科書式的人物” ,也是在元代傳播程朱理學的第一人。他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 為金末元初理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天文學家。
張起岩,自幼勤奮好學,嗜書如命,聰穎過人,6歲便學有所成, 7歲便能通讀四書五經,善詩詞。他曾對父母說:“吾寧可一日無食,不可半日無書。” 被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在他19歲那年,元代科舉首次開考,他金榜題名,考中第一名,成了元代漢人中的第一位狀元,同時也是元代唯一的山東籍狀元。 這位神童竟與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
張起岩,一生苦讀不綴,學識淵博,既熟悉金、遼典章故事、又知曉宋儒道學原委。 他不但是個政治家,同時還是一個有著極高造詣和成就的曆史學家,其一生有相當長的時間都在主持國史編修和遼、金、宋三史的編撰。
05. 明朝神童大獲青睞
真正推崇神童的還是要數明朝,尤其是年紀輕輕就中舉乃至中進士的神童,備受矚目。因此,不少神童早年中進士,成為明朝頂級文臣。
譬如:明朝第一神童解縉18歲中舉 (解元),19歲中進士,明朝第一個首輔。李東陽十八歲中進士,內閣首輔;楊一清四五歲就會讀書寫字,七八歲就下筆成章,是有名的神童。十歲被舉薦為翰林秀才,十八歲中進士,內閣首輔;楊廷和12歲中舉,十九歲中進士,內閣首輔;徐階,二十歲中探花,內閣首輔;費宏二十歲中狀元的,也是內閣首輔。
明朝著名政治家張居正,幼年聰敏非凡,有“江陵神童”之譽。二十三歲中進士,也是內閣首輔。
儲巏是泰州人,五歲讀書目成誦,九歲能寫文章,號稱“神童”。解元 + 會元 + 一甲進士第二。在朝二十餘載,為官清正廉明。
嚴嵩六歲就成鄉裏著名的神童,後成為權傾一時的首輔、大奸臣。
過百齡,出生於無錫。天資聰穎,從小就喜歡讀書。十一歲時看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虛實先後、進擊退守的棋藝之道。過百齡儼然是公認的大明圍棋神童。
當然,神童也有早逝的、不獲重用的。如:董玘從小聰穎靈慧,愛讀書,能詩善對,號稱神童。18歲會試第一,殿試第二,中進士榜眼。但受宦臣劉瑾排斥,一直未被重用。
蘇福是洪武間舉薦神童,八歲賦《三十夜月詩》,被欽定為神童,年十四而夭。
李希沆,明代同安縣大學村人,七歲能文,有神童之稱。惜十八歲病逝。
06. 清朝神童尤善對對子
清朝第一神童龍啟瑞,小官吏家庭出身,龍啟瑞的父母對一有空就會輔導督促他讀書學習,於是他幼時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5歲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和“四書五經”的書籍,8歲可吟詩作對。小小年紀在當地成名。
龍啟瑞8歲那年探望親戚。正好聽到了一位私塾先生和兩個學生在對對子。先生指著柳樹說:“綠柳”,一位學生說“紅蓮”,先生繼續說“風吹綠柳”,學生道“雨打紅蓮”。先生很開心,接著增加了難度,“塘中蓮苞攥紅拳,打哪個?”,這下可難住了兩個學生。池塘邊玩耍的龍啟瑞答道 “水麵荷葉伸綠掌,要什麽”。這對聯對的實在工整,真是難得,先生抬頭看是一位小小的孩童,很是驚奇。先生想知道這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又出了一個上聯: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此對聯難點在於開頭的“七鴨”剛好是結尾的“三雙一隻”。龍啟瑞看著池塘遲疑了一會,忽然有一隻鯉魚在跳躍,龍啟瑞頓時眼前一亮,脫口而出“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此對一出,先生大為驚奇。
接下來,龍啟瑞也想給先生出一上聯,“南人北相,屋中小偷偷偷偷東西”。先生聽完龍啟瑞的上聯,瞬間臉色大變。4個偷字還每一個詞性都不一樣,這可如何是好?結果先生想了很久,沒有答上來。民間傳說,紀曉嵐也試過此上聯,結果也沒能對出。龍啟瑞在27歲高中狀元。
=
明朝唐伯虎聲名顯赫、名噪一時。唐伯虎有一次在去上香時,一個久仰其名的和尚請求他,賜上對聯。當時正值酷暑,寺院荷花盛開,唐伯虎應景地提出了一個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七個字言簡意賅,內含機關十分巧妙。
唐伯虎對和尚說:若日後有人能夠對出它的下聯,其人一定是個勤奮好學的“神童”。這個對聯放在寺廟中,吸引著眾多文人前來試對。由於很難找到正反讀音都相同的下聯,眾人都無功而返。
直到200多年後,清朝書生李調元來寺廟燒香拜佛時,聽聞對聯趣事,便躍躍欲試,看到這個上聯後,李調元思索不久後對出了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
不僅寓意相對、讀音平仄押韻和機關均相合,還和上聯寓意相稱。不得不說,這個下聯霸氣又文雅!
不出唐伯虎所料,李調元確實是一個七歲便能讀書解字的“神童”。對對聯也需要實力,李調元非同一般。自幼博覽群書、記憶驚人,能對出唐伯虎的這個下聯。說明他們是實力相當,名副其實的才子對聯!
=
翰林有位太史戴公,奉命前往西秦督察學政。當時有個七歲的童子叫章節,麵如冠玉,提著筆袋子,登上台階準備接取考卷。太史見他年齡幼小,不屑一顧地說:來這兒幹嘛?一邊兒去!試院是比文章的場所,不是小孩耍鬧的地方。小章節恭敬地舉手作揖,回答:童子無知,有意觀覽一下。太史問他:會作文章嗎?若交白卷,可要打板子罰你”。小章節說:雖不敢奪得錦標,卻也未必就領教板子。學宮先生說:這孩子素有神童美譽。
於是太史給他試題,讓他坐在小桌子前答題,並給他果品糕點吃。章節見到試題後,略微皺了一下眉頭,接著就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很快就完成了。他呈交試卷時,說:童子章節,心中慚愧,缺少大手筆,且因倉促成文,時日已近黃昏,不過為了免於交白卷罷了。太史讀罷他的文章,連連拍案叫絕。
恰逢牆上貼著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法帖,太史以其中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命他作對子。小章節即刻對答:「怕你不雕蟲篆刻,斷簡殘編。」幾位幕僚一聽,莫不拍手叫絕。
太史佯裝生怒,遂即又出了一道上聯:童子讀《西廂》。章節遂即脫口而出:大人應東井 (古代天宮二十八星宿之一)。太史露出喜色,又指庭中的一棵大樹說:老樹千年。章節對道:香曇一現。 太史聽罷,不禁為他擔憂,恐是不祥之兆,心裏卻也讚賞他的聰睿敏捷。
一晃半年過去了,太史突然夢見章節,見他手持曇花,慢慢地走來,向他道謝,並吟頌了一首絕句詩:身本優缽羅,托身植瑤島。入世償宿逋,曇花依舊好。原來小章節接受太史的訓勉後,回家不久就得了天花夭折了。
太史想起之前的對句“香曇一現”,恍然醒悟。於是揮筆寫下《曇花記》,記錄佛國曇花轉世而來的神童。
=
大清以後,童子科勢頭稍減,清朝更是徹底廢除了童子科,僅留科舉的第一級考試童試。童試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為童生,考中者俗稱“秀才”,神童們失去入仕的捷徑,卻有機會和老頭子們一起考秀才。
07. 清末民初的神童
有個11歲男孩名叫江希張,被稱為清末民國的“第一神童”。3歲能識800多漢字,背誦100多首唐詩,到了4歲時已能熟練地吟詩作對,所作詩文之意境能趕上一般成年人。
清末山東巡撫孫寶琦曾經力薦4歲的他進京,給大他1歲的宣統皇帝當伴讀。
康有為見了他,表示願意破例收他為徒,還把自己的書稿拿給他看。
江希張7歲那年,編了一套《四書白話解說》。此書淺顯易懂,觀點新穎,又正好趕上新文化運動,一經推出就衝上了熱搜第一。
之後,“神童”江希張的《三千大千世界圖說》等著作出版,名聲越打越響,連魯迅都聽說了他的名號。1918年,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對一個11歲的神童發起抨擊,準確的說,應該是指斥神童背後的好爸爸。
從江希張後來的經曆看,他確實是一個天賦很高的人,但之所以從小就這麽“神”,隻能說,他的父親江鍾秀是一個製造神童的高手,江希張不過是在他規劃的騙局中扮演角色。
自打出生起,江希張的父親就費盡心思為他進行“包裝”,說以前曾做了個夢,一個乞丐在他麵前變化成了一個嬰兒,不久後兒子出生,江希張乃是“武訓轉世”。武訓是老江家的山東老鄉,生前行乞數十年,卻省吃儉用,在當地辦了三所學校,成為社會敬重的大善人,也是文化的代名詞。
“千古奇丐”轉世成了“民國神童”,神跡昭然。
江鍾秀是個秀才,算是方圓十幾裏小有名氣的文化人,他不僅讓江希張學儒家經典,還給兒子強行灌輸道、佛、回等宗教思想,並大肆宣傳兒子“五歲已完諸經,寫作皆能,外國語言亦知大略”,直到全山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驚動了山東巡撫。
江希張7歲時那部成名作《四書白話解說》,是他老爸請了幾個讀書人一起給兒子“指導”寫成的,但全書署名隻有一個“七歲童子江希張”,根本不是江希張的個人作品。
對於江希張父親的騙局,很多人看破不說破,報紙還競相報道,當作一時奇聞。但魯迅看不下去了,他在文章中談到“鬼話與科學”,專門對這個“神童”進行批判。
搗亂得更糟的,是這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圖說》。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亂作一團,又密密的插入鬼話……。講天堂的遠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記》,講地獄的也不過鈔襲《玉曆鈔傳》。
江希張不是第一個被過度包裝的神童,也不是最後一個。
然而,江希張是幸運的神童,他在最好的年華成功擺脫了包裝團隊的控製。
江希張從小被父親灌輸封建糟粕,他對這些知識愈發厭惡,成了一個無神論者,而且向往與其他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瘋玩”。讀中學時,江希張的父母相繼撒手人寰。終於,在1927年春,20歲的江希張懷著科技救國的理想,遠赴法國勤工儉學,考入巴黎大學,攻讀化學專業。腳踏實地,成功轉型。
江希張回國後,在上海一家化工企業當工程師,解放後已成為國內享有盛譽的化工專家。那段清末民國時轟動全國的神童傳奇,漸漸被人淡忘,他也從不在人麵前吹噓。
退休後的江希張住在一幢老式西樓,過著簡樸的生活,偶爾向年輕一輩的化學專業生答疑解惑,直到2004年平靜地離開人世,享年97歲。
其神童往事無人問,人們記住的,他是一個將大半生精力傾注到國家工業建設的科研工作者。
08. 新中國的初代神童
1980~1990年代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了發展和培養人才,資源更加傾向於最優質的學生。人們也就進入了人造神童的時代,少年班、神童熱、天才應運而生。
寧鉑 2歲半時能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並熟讀《水滸傳》。
1977年,江西冶金學院的老師倪霖給兼任中科院院長的副總理方毅寫了一封信,推薦了江西贛州八中的13歲天才少年寧鉑。方毅讀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屬中科大,可破格錄取寧鉑進入大學學習。
寧鉑還創造了一個記錄,中科大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以19歲的年齡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講師。但這位第一神童,流量天才,最後卻成了一個傷仲永式的故事。
2003年,寧鉑正式離開中科大,出家五台山研究佛學,神童傳奇就此落幕。
無獨有偶,和寧鉑同樣有名,甚至成績更突出,被認為是未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天才少年謝彥波和幹政,也都因為和導師關係處理不好,無法完成博士學業,一個最終回到國內,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大學副教授,另一個最終在精神疾病的困擾中,退出了人們的視線。78級的少年班,最終為國家提供了一批技術型研究型人才。但令人唏噓的是,當年最炙手可熱的幾名天才少年,最終都歸於平凡。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當時的中國需要這樣的“神童、天才”來喚醒整個社會對科學的重視。然而,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寧鉑說:“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受到生活和娛樂權利”;而謝彥波也表示“如果有機會再來一次,我不會再讀少年班”。
十幾歲的孩子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和世界相處!
=-=
2004年3月,北京陶然幼兒園 “才高一班” 正式開班。經過層層篩選,來自不同地區的14個平均年齡為5歲的“超常”兒童組建成了一個全新的班集體。這個班級中的兒童,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神童”。該幼兒園開辦這樣的班級,意在探索對神童開展教育的規律,以期能夠把超常兒童培養成真正的超常人才。
然而,十五年過去了,當年“才高一班”的孩子都怎麽樣了呢?人們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報道,很大概率的結果是,此事不了了之。也就是說,所謂“超常兒童”,絕大多數並沒有真正表現出“超常”之處,日後的發展也與普通人沒有太大區別。
09. 當今的神童“鬧劇”
今天,許多人都知道張愛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這句話被無數家長奉為圭臬。
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X石,憑借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他12歲已經在研究遺傳學,基因組,基因突變,生物化學,臨床樣本分析,直腸癌,還發現癌症突變基因C10orf67……。14天學會專業知識。一個六年級12歲的小學生學術造假有多離譜,竟然懂得研究直腸癌,專業術語用得有模有樣,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陳同學的日記裏,他寫到“我從不知道基因為何物”到“了解基因表達水平高低判斷”隻用了四天。
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網友說:“我的一篇SCI花了三年半的時間,還被拒稿了好幾次。這些小學生是在娘胎裏就開始上分子生物學了嗎?”
神童降世,好奇的吃瓜群眾們肯定要探秘一下神童成長的土壤。究其原因,除了他是上下五千年的神童之外,就隻剩下學術造假這一條了。
當小學生的家庭背景曝光後,一切都說得通了。根據陳X石小朋友的實驗記錄:他的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他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還有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
而陳老師是他爸陳勇彬 (研究員);楊老師是他媽楊翠萍 (博士)。研究方向都是腫瘤信號轉導。
看到這,大家必定恍然大悟了。
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實驗之前連基因都不知道為何物,卻能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碩士研究生以上級別的項目,並撰寫出一篇含有大量英文專業術語和專業圖表分析過程的論文,實在有些天方夜譚。
這件事被曝光後,人民網一針見血地指出,科技創新大賽創辦的初衷就是為了發掘那些真正有科研實力的人,而不是發掘那些投機取巧的人。
以前被“官二代”、“富二代”搶資源,現在就連“學二代”也大行其道,攫取普通學生本就貧乏的教育資源。
小學生拿癌症研究大獎,原來就是“一場學術造假的鬧劇”。
=-=
岑X諾,14歲,出版兩本書,一本詩集。
作為作者,她驚人高產:一天能寫300首詞、2000首詩、15000字的小說。而且,她多次獲得演說比賽冠軍,還創建了3個品牌。
這是什麽水平?杜甫李白白居易加一起不夠與岑小朋友比肩。而其父親回應稱所謂創作,實際比的是打字速度”。人家對標的是印刷機。
簡曆到這還沒完。這位岑同學還身兼記者、副主編、院長助理等多個職務。
不過,作為一個出過詩集的“少年詩人”,咱們還是得評價重點放在作品質量上。
來看一下她在疫情期間觸景生情做的兩首詩:
居思安 —— 瘟疫襲襲民思憂,南山行行民泰然。居府安定心沉定,切莫遊蕩是非地。
國民論 —— 國之智,人之慧。鴻鵠之誌為國知。良善心,誠善心。眾誌成城為國行。國之盛,民之旺。普天同慶納百川。民之論,眾所知。南山平亂鼓鳴謝。
爛詞熟句拚湊而已,無任何驚豔新異之處。
有人評點:嗯,比樓下大爺編的順口溜強點。
知乎上,有人評點了她的新聞稿、自創品牌、演說、副主編等。結論是,無論是演講還是創作,岑同學的出場不是在推銷產品,就是在推銷課程。她哪裏是什麽“神童”,她隻不過是大人們為了生意包裝出來的噱頭,充滿著一股傳銷味。
這位岑爸爸先是自己出書演講賣產品。折騰一通發現沒把自己包裝起來。於是開始包裝營銷女兒。
事實上,文學上真正的天才變現是很慢的,這種天才體現為更敏感的內心、更佳的共情和對事物更好的觀察,而這類天賦的變現是源於經曆和積累,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思考。沒有生活經曆,沒有觀察體驗,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
來自重慶的高二學生以《二氫楊梅素調節肝髒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獲獎,後來該項論文被指被指與陸軍軍醫大學2018年的一篇碩士論文內容部分重合;湖北省武漢市也有兩名小學生李X怡、李X卿《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獎,該研究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的抗腫瘤效果。
幾個小學生、高中生就能做出必須由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經過長期實驗才能做出的成果。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完全無需擔心西方對中國“卡脖子”,因為中國小學生都已經具備了博士以上的研究水平,可見華夏的技術實力是多麽的雄厚。
然而,事情真相一旦曝光,紙終究包不住火。
小幼苗就算被拔苗助長了,也無法真正結出果實。更成熟的植株將自己的果實掛在幼苗身上,顯得如此的不倫不類,難以自圓其說。提前“催熟” 的幼苗最終會不堪重負,壓彎了腰。
國家為了鼓勵技術創新,防止被人卡脖子,倡導創新能力要從娃娃開始抓起,才設立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但沒想到,這個大賽超額並提前完成了從娃娃開始抓創新能力的任務,已經成為“引領”整個科技界科技創新的引擎了。簡直成了時代新笑話。
=-=
2011年的黃藝博事件。 出名那年,他隻有13歲。一般的少先隊員袖標最多三道杠,但黃藝博卻是武漢市少先隊副總隊長,比普通大隊長更高兩級,因此可以佩戴五道杠。五道杠少年的名號,足夠響亮。
不同於其他神童靠智力取勝,黃藝博作為神童,展現出的卻是不符合年齡的政治早熟。據說他兩歲起便開始看《新聞聯播》,七歲開始關注國家大事,《人民日報》、《參考消息》是他的日常讀物。他還經常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發表文章,據統計大概有一百來篇,而且他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累計捐款11000元。但最讓他出名的,還是照片上那方正嚴肅的臉,戴著紅領巾和那標誌性的五道杠袖標,露出官場老油條式的似笑非笑神情,一張張老幹部式擺拍照。
為此爭議四起。有人質疑他“官腔”、“做作”,也有人認為這是他父親的炒作,有人質疑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好在2011年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黃藝博火了一陣後,便悄然沉寂。2016年,黃藝博高考477分,沒能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錄取,最後進了一所民辦大學。
從始至終,這個孩子一直被輿論打扮成了一個小醜,作為眼球經濟的一部分,最後成為了互聯網上一個匆匆而過的過客。
=-=
催產早熟式的教育,最終不僅不會得到一個神童,反而會失去一個孩子。
如何看待此類關於“神童”的事件?事件背後反映了些什麽?這些事情被推廣至大眾媒體的視野下後會導致什麽結果?
10. 神童的通常結局
中國神童自古燦若星河,從小就被發掘的亦不勝枚舉。為何還是有很多人,走上了“傷仲永”的道路呢?
然而,中國人對神童的推崇,並未在曆史中消逝。
早慧的小大人依舊引人矚目,家長們也無不寄望,子成龍、女成鳳。許多家長的教育期許本來無可厚非。但這種本該遵循孩子身心成長和教育規律的事,卻被莫名賦予了爭相“搶跑”的急迫與焦慮而墜落誤區。
為了這個看似樸素的成龍成鳳觀念,現在的家長們拚命從幼兒園、小學開始,無視教育規律,強逼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甚至把自己從事的科學研究掛在孩子名下,去參加比賽,獲獎之後就可以得到孩子升學的便利。
有人說,在當今社會,拚孩子其實是拚父母。父母什麽樣,孩子就是什麽樣。此言不虛。
通過剝奪孩子的童年,將成人的意誌強加於兒童身上,企望實現“神童”的量產。
這是對“神童” 的誤解,就是否定童年。經過包裝偽造的“神童”,在摧毀其童年的同時,也在散播謊言。於是有了學 “量子波動速讀” 的孩子,有了一天可以寫2000首詩的天才少女,有了在研究員父親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科研論文的小學生。
近年,竟然發生由家長以頗多不切實際的誇大之辭,杜撰“神童簡曆”。還有虎媽、狼爸、鷹爸、貓爸,先後都成為了“人造神童” 教育的代言人。
所謂神童情結,歸根結底還是國人愛走捷徑、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
實際上,神童光環對一個青春期的男孩來說,是枷鎖,更是負擔。
在西方,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曾同樣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他認為,兒童應該有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盧梭對這種壓榨童年的行為進行了控訴與質疑,追問:“把他弄得那麽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
超前教育所顯示出的早期智商優勢並非緣於兒童真實能力,而是建立在“笨鳥先飛”基礎上的一種神童假象,早熟不等於神童!日後極有可能落入“傷仲永”的窠臼,埋下“厭學”或“自滿”情緒。
絕不容忽視“拔苗助長”式教育的負麵影響。“神童”們的父母,有比絕大多數普通人多得多的資源,來把孩子包裝成“神童”。其背後卻是赤裸裸的對社會公平的蔑視,其本質就是一種作弊。
新時代完全沒有不要沉迷於神童的發現、培養、宣傳!
優秀人才永遠是稀缺資源,但這不代表社會要用拔苗助長的方式,以孩子的童年和健全人格為代價,去製造早熟的“未成年成人”或炒作而成的假“神童”。
童話大王鄭淵潔有句名言:如果一個國家的孩子說大人話辦大人事,這個國家的大人準說孩子話辦孩子事。
也有人說得好,人們崇拜的真的是神童,是那些智力天才嗎?我想大部分的人崇拜的不是神童,而是神童的看似輕描淡寫的成功。時代的發展,階級的逐漸固化讓人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渴望成功。大家渴望複製成功,更準確來說,渴望複製那種瀟灑的、輕鬆的成功。
相比其它領域,科學一直是一片淨土。學習一直是最公平的事情之一。努力有收獲,付出有回報。
如今,利益的魔手已經侵染這片淨土。社會性的浮躁和焦慮促使社會各個圈子的人開始肆無忌憚的爭奪資源,私有化投機觀念上揚。
現在,中國人需要的正是精神的洗滌,抱樸存真。
華夏風水寶地,自古輩出英雄,而且是不同時代,就有不同類型的神童。他們宛如一道道燦爛的星光,曾經裝點神州大地上的天空。也有的卻是一顆顆流星,僅在夜空一劃而過。
靈性最終決定個體的差異。很有靈性與天分的孩子必然聰慧,知識一學就會,一點就通。可自學成才,甚至自己悟出能有些道理。從古至今,這種有天分高悟性的孩子被稱之為神童。
簡而言之神童的含義,究其根本就是在孩童時期完成少年甚至青年時期才能做到的事。培養神童,就是和年齡的一場賽跑。
那些被稱為神童的人,究竟何許人也?
翻箱倒櫃,查經據典,終獲知一二,容我娓娓道來。
01. 先秦神童的神跡
神童其實就是成人化的小大人。《冊府元龜》對此類神童有過論述:“若夫幼而慧,少而成者,益可貴矣…老成之姿,著於容止,賦筆之麗,成於俄傾…”
在中國,“神童崇拜”已經有悠久的曆史,甚至對一些原本不是神童的大人物,人們也願意相信,他們小時候必是神童。
史書記載的上古君王,如五帝之首黃帝、夏的創業者禹、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後稷等,皆是最早的神童天團。他們要麽出生經曆離奇,要麽從小智慧超群,總之都是以神童的姿態橫空出世。還有神醫扁鵲,被人們認為具有特異功能。
在古代史書中,黃帝生下來沒多久就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知。
這類記載其實是出於先民“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的心理,由於神靈信仰和自然崇拜,人們相信,這些偉大的領袖必然與神明有某些關係,甚至是神的兒子。這一類神童,更像是“神化的兒童”,在後世的宗教神話與帝王傳說中依舊屢見不鮮。
而後,隨著時代的變化,被推崇的神童也就有所不一樣。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此時人們需要禮義型神童,於是有了 “項橐[tuó] 七歲為孔子師”的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在半路遇到七歲的項橐。項橐少不經事,卻是滿腹經綸,出口成章。一番對談後,孔子見其才思敏捷,驚歎不已。
項橐成名後,很快成了各諸侯國之間搶奪的對象。齊國怕別人將項橐搶走,便殘忍殺害了項橐,可謂令人扼腕。(《戰國策·秦策五》) 後有人斷定項橐是項羽的祖先輩。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此時人們需要謀略型神童,於是有了“甘羅十二歲官拜上卿”的故事。
《史記》記載,甘羅是秦國宰相甘茂的孫子,年僅十二歲,已經成為秦國上卿、秦相呂不韋的親信。也是史上有記載的天賦異稟的神童。
當時,呂不韋想擴張領地,打算派秦國大臣張唐去燕國為相,然後聯合燕國攻打趙國。張唐十動然拒,說,幹不了。
甘羅去遊說張唐,成功說服張唐,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甘羅不費一兵一卒就挑動趙國攻打燕國。讓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十一座城池。(《戰國策.秦策五》)
其實,先秦的神童故事,大部分是經不起推敲的。作為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神童之一,甘羅的故事早在清代就被“辟謠” 澄清了。
清人梁玉繩《史記誌疑》對這段曆史進行考據,認為秦國主動送還燕太子丹、趙國攻下燕國三十城後獻給秦國十一座等情節,均非史實。甘羅的故事是戰國縱橫家為了誇大口舌之功,才添油加醋,將大秦的戰功強加於一個小孩子身上。
02. 漢魏神童能言善辯
有學者認為,漢代是中國古代神童的巔峰。
漢代察舉製,是由地方官在當地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的選官製度,其中的“舉童子郎”,就是專門為神童們準備的入仕途徑。
那時有很多年少有為的人才,都會被冠以“神童”稱號,譬如:“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號為‘任聖童’。張堪年十二受業長安,誌美行厲,諸儒生送其號‘聖童’。杜安十三入太學,號‘奇童’。”(《文獻通考·選舉科》)
在那個時代,衡量神童的標準,除了才智超群,還要有孝悌廉讓之德,這也是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的結果。
孔融就是典型的這一類漢代神童。
孔融讓梨的故事至今仍是婦孺熟知,耳熟能詳。孔融讓梨,這是一種兄友弟恭的謙讓精神,符合漢代神童的道德標準。
更能體現孔融幼時才思敏捷的是另一個故事。
《後漢書》記載,孔融10歲時,跟著他爸到洛陽見世麵。時任司隸校尉李膺是天下皆知的名士,平時不輕易見客。孔融跑到李膺府上,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元禮的親戚。”
守門人覺得小朋友說的好像沒毛病,就把孔融放了進去,讓他跟李膺見麵。
李膺當然不認識孔融,問他:“你的祖輩曾經與我有過交情嗎?”
孔融淡定地回答:“是啊,我的先祖孔子跟您的先人老子為師友關係,我孔融跟您是累世通家呀。”
此言一出,滿座無不稱奇。剛好進門的太中大夫陳韙 [wěi]卻不以為然,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無端遭人貶低,立馬進行回擊,接著陳韙的話說:“照您這麽說,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陳韙一時無言以對,李膺用大笑緩解尷尬,並對孔融說:“你將來會大有出息的。”
另一個神童曹衝,留下了曹衝稱象的故事。
《三國誌》記載,東漢末年,曹操得到一頭大象,想知道這頭大象的重量,手下官員一籌莫展,唯有曹操的兒子,年僅五六歲的曹衝想到了一個利用浮力測量重量的辦法。史載,曹操“大悅,即施行焉”。
曹衝稱象,可說是一次成功的“神童營銷”。
後世看到的,往往隻是神童曹衝的機智,可在當時,此類事跡就是在積攢入仕資本。不過,曹衝雖然深得曹操喜愛,卻隻活了13歲。曹衝死後,當曹操兒子曹丕前來安慰父親時,曹操還說:“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
漢魏兩晉的神童為人機敏,長於思辨,在《世說新語》中也有所體現。這部著作主要記載東漢到魏晉的軼事,所錄36門1219則故事中,有上百則與兒童有關,約占8%的比例。這在中國古籍中實屬罕見,可見神童現象在漢魏兩晉的興盛。
這一時期,神童的出現,主要是滿足漢代察舉製與魏晉九品中正製的需要。絕大多數的神童,不是出自名門望族,就是官宦世家。
隔壁村種田的張三、李四家怎麽就出不了神童?如果他們家也誕生了神童,其實也很難有機會像孔融、曹衝他們一樣,在高官、名士麵前有表現的機會,成功拿到“出道位”,走上人生巔峰。
由此看來,神童營銷,本身是需要資本的,至今亦然。
03. 唐宋盛產文學型神童
唐宋科舉有童子科,兒童參加這類考試叫做“應神童舉”。唐朝規定“凡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誦十通者予官,通七者與出身”。前者得官,後者就賜出身,雖然人數極少,但比漢魏的神童硬核多了。
唐宋科舉考詩賦,神童大都會寫詩。7歲駱賓王的《詠鵝》,是現在很多人最早學習的唐詩之一。全詩天真浪漫、朗朗上口:“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11歲楊炯被舉為神童。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人稱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還有7歲寫《高軒過》的李賀、5歲成章的魚玄機、九歲能詩的王維等等。
《三字經》中記載另一個大唐神童:“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有為者,亦若是。”
唐玄宗在位時,劉晏7歲時應神童舉,授官秘書省正字。據《明皇雜錄》記載,有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辦伎樂表演,召劉晏上樓,說:“卿為正字,正得幾字?”
劉晏已知朝中權相執政、朋黨相爭,特意以字為諫,說:“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正得。”朋,指的就是朋黨。唐玄宗對這位神童讚歎不已,之後賞賜他象牙笏與黃紋袍。
多年後,劉晏官至宰相,,進行經濟改革,一度扭轉了安史之亂後國家財政匱乏的狀況。為唐朝著名的理財家。後遭人冷箭,被貶謫。
李泌,也是唐代著名神童。 李泌自幼聰穎,七歲能文,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太子李亨的屬官。於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參預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麵的籌劃,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不過,他詭誕好談鬼神。
宋朝以文治天下,應神童舉與唐朝一脈相承,更看重文才,選拔出了一批文學天賦優異的兒童。
楊億,自幼記憶力超群,七歲能文吟詩作賦,與人高談闊論。宋太宗叫人連考楊億三天,試詩五篇,筆走龍蛇,出口成章,讓人驚訝不已。宋太宗親考,楊億的一句“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讓龍顏大悅,當即授官賜官袍官牌。20多歲被授予翰林學士,才華橫溢,是北宋著名“西昆體”詞人的代表。楊億和寇準很像,二人都是特行獨立、一身正氣,有個性有骨氣,敢於堅持正義,絕非奴顏媚骨的禦用文人。後來因寫了一首諷刺詩,隱諷宋真宗奢靡求神,不問民生問鬼神。最終因為耿直而失寵,被人落井下石。
王禹偁[chēng] 5歲作《詠白蓮詩》:“昨夜三更後,姮娥墮玉簪。馮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寇準7歲三步成詩作《華山》詩:“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日後寫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名句的一代詞宗晏殊,7歲應神童舉,一時名動京城。當時已是宰相的寇準對晏殊十分器重,特地用皇帝賜給自己的馬送他回旅邸,並將馬的韁轡送給他,作為進京的資費。兩代神童的忘年之交,一時傳為佳話。
這幾位都是宋朝的神童,長大後都成為朝中重臣、治國宰輔。不過,宋代有名的奸臣蔡京,四次任宰相。他幼時也是一名神童,4歲即可背誦《嶽陽樓記》,23歲的時候就進士及第,名列第九。若不以德行論,蔡京的書法當為宋朝第一。
最經典的神童悲劇也發生在宋代。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江西金溪一個農戶家的小孩方仲永。方仲永5歲就能寫詩作文,名聞鄉裏,他的父親卻以此謀利,拉著兒子每天尋親訪友、求見鄉達,用方仲永的詩文換取錢財,不讓兒子讀書學習。過了幾年,方仲永的文章不再“稱前時之聞”,終而泯然眾人。
王安石為此感慨道:“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由於缺乏後天的培養與引導,方仲永就算天賦異稟,也難以成才。
無獨有偶,晏殊在給宋真宗的兒子趙禎(即宋仁宗)授課時遇到了另一個神童蔡伯俙。蔡伯俙也是一個天才,1歲能讀書,2歲會詠詩,3歲應童子科考試,宋真宗稱讚他為“三歲奇童”,賜同進士出身,讓他當太子趙禎的伴讀。
給太子趙禎伴讀期間,蔡伯俙投其所好,阿諛奉承。把趙禎服侍的暈暈乎乎,卻從來沒有把他的才智用在正道上。比如史料上記載皇宮的門檻很高,趙禎跨門檻時很費勁,蔡柏俙趴在前麵做趙禎的踏腳石。還有宋真宗出題考趙禎時,蔡伯俙就偷著替趙禎作答蒙騙宋真宗,蔡伯俙在趙禎麵前一直是討好的奴才相。
如此機靈的神童蔡伯俙幾乎放棄了其天賦,自甘墮落,鑽營奉迎。白白拿著朝廷俸祿75年,一生碌碌無為,成了體製內的“方仲永”。
04. 遼金元神童不斷湧現
遼代著名詩人耶律孟簡是神童,六歲即能賦詩,還是一位重視教育的契丹上層貴族知識分子。《遼史·文學傳下·耶律孟簡傳》載:“孟簡性穎悟。六歲,父晨出獵,俾賦《曉天星月詩》,孟簡應聲而成,父大奇之。既長,善屬文。……及聞皇太子被害,不勝哀痛,以詩傷之,作《放懷詩》二十首。……改高州觀察使,修學校,招生徒。”
虞仲文,遼金時期兩朝宰相。幼時善詩,號稱神童。善畫人馬墨竹,七歲作詩,十歲能屬文,日記千言,刻苦學問。中進士後,出仕大遼,官至樞密直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後金太祖攻破燕京時,投降金國,拜為樞密使、侍中,封秦國公。
金朝和宋朝一樣,也開童子科。不過,“童子科”發展到金朝,已有人建議“童子科”錄而不用,讓神童繼續學習,但到了明朝才實施。
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的金朝才子 - 元好問,據說也是地方上有點名氣的神童,7歲能詩,後進士及第。元好問為金代詞壇第一人,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
元朝也繼承前製,亦設童子科,出現了楊山童、張泰山、俞傅孫、馮怙哥、張答罕、杜山童、陳聃、陳元、張英、葉留耕、杜風靈等神童。
許衡,農家出身,但自幼才氣過人,天資聰慧,勤讀好學。長大後言行有德,遠近聞名。許衡被譽為“百科書式的人物” ,也是在元代傳播程朱理學的第一人。他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 為金末元初理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天文學家。
張起岩,自幼勤奮好學,嗜書如命,聰穎過人,6歲便學有所成, 7歲便能通讀四書五經,善詩詞。他曾對父母說:“吾寧可一日無食,不可半日無書。” 被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在他19歲那年,元代科舉首次開考,他金榜題名,考中第一名,成了元代漢人中的第一位狀元,同時也是元代唯一的山東籍狀元。 這位神童竟與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
張起岩,一生苦讀不綴,學識淵博,既熟悉金、遼典章故事、又知曉宋儒道學原委。 他不但是個政治家,同時還是一個有著極高造詣和成就的曆史學家,其一生有相當長的時間都在主持國史編修和遼、金、宋三史的編撰。
05. 明朝神童大獲青睞
真正推崇神童的還是要數明朝,尤其是年紀輕輕就中舉乃至中進士的神童,備受矚目。因此,不少神童早年中進士,成為明朝頂級文臣。
譬如:明朝第一神童解縉18歲中舉 (解元),19歲中進士,明朝第一個首輔。李東陽十八歲中進士,內閣首輔;楊一清四五歲就會讀書寫字,七八歲就下筆成章,是有名的神童。十歲被舉薦為翰林秀才,十八歲中進士,內閣首輔;楊廷和12歲中舉,十九歲中進士,內閣首輔;徐階,二十歲中探花,內閣首輔;費宏二十歲中狀元的,也是內閣首輔。
明朝著名政治家張居正,幼年聰敏非凡,有“江陵神童”之譽。二十三歲中進士,也是內閣首輔。
儲巏是泰州人,五歲讀書目成誦,九歲能寫文章,號稱“神童”。解元 + 會元 + 一甲進士第二。在朝二十餘載,為官清正廉明。
嚴嵩六歲就成鄉裏著名的神童,後成為權傾一時的首輔、大奸臣。
過百齡,出生於無錫。天資聰穎,從小就喜歡讀書。十一歲時看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虛實先後、進擊退守的棋藝之道。過百齡儼然是公認的大明圍棋神童。
當然,神童也有早逝的、不獲重用的。如:董玘從小聰穎靈慧,愛讀書,能詩善對,號稱神童。18歲會試第一,殿試第二,中進士榜眼。但受宦臣劉瑾排斥,一直未被重用。
蘇福是洪武間舉薦神童,八歲賦《三十夜月詩》,被欽定為神童,年十四而夭。
李希沆,明代同安縣大學村人,七歲能文,有神童之稱。惜十八歲病逝。
06. 清朝神童尤善對對子
清朝第一神童龍啟瑞,小官吏家庭出身,龍啟瑞的父母對一有空就會輔導督促他讀書學習,於是他幼時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5歲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和“四書五經”的書籍,8歲可吟詩作對。小小年紀在當地成名。
龍啟瑞8歲那年探望親戚。正好聽到了一位私塾先生和兩個學生在對對子。先生指著柳樹說:“綠柳”,一位學生說“紅蓮”,先生繼續說“風吹綠柳”,學生道“雨打紅蓮”。先生很開心,接著增加了難度,“塘中蓮苞攥紅拳,打哪個?”,這下可難住了兩個學生。池塘邊玩耍的龍啟瑞答道 “水麵荷葉伸綠掌,要什麽”。這對聯對的實在工整,真是難得,先生抬頭看是一位小小的孩童,很是驚奇。先生想知道這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又出了一個上聯: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此對聯難點在於開頭的“七鴨”剛好是結尾的“三雙一隻”。龍啟瑞看著池塘遲疑了一會,忽然有一隻鯉魚在跳躍,龍啟瑞頓時眼前一亮,脫口而出“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此對一出,先生大為驚奇。
接下來,龍啟瑞也想給先生出一上聯,“南人北相,屋中小偷偷偷偷東西”。先生聽完龍啟瑞的上聯,瞬間臉色大變。4個偷字還每一個詞性都不一樣,這可如何是好?結果先生想了很久,沒有答上來。民間傳說,紀曉嵐也試過此上聯,結果也沒能對出。龍啟瑞在27歲高中狀元。
=
明朝唐伯虎聲名顯赫、名噪一時。唐伯虎有一次在去上香時,一個久仰其名的和尚請求他,賜上對聯。當時正值酷暑,寺院荷花盛開,唐伯虎應景地提出了一個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七個字言簡意賅,內含機關十分巧妙。
唐伯虎對和尚說:若日後有人能夠對出它的下聯,其人一定是個勤奮好學的“神童”。這個對聯放在寺廟中,吸引著眾多文人前來試對。由於很難找到正反讀音都相同的下聯,眾人都無功而返。
直到200多年後,清朝書生李調元來寺廟燒香拜佛時,聽聞對聯趣事,便躍躍欲試,看到這個上聯後,李調元思索不久後對出了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
不僅寓意相對、讀音平仄押韻和機關均相合,還和上聯寓意相稱。不得不說,這個下聯霸氣又文雅!
不出唐伯虎所料,李調元確實是一個七歲便能讀書解字的“神童”。對對聯也需要實力,李調元非同一般。自幼博覽群書、記憶驚人,能對出唐伯虎的這個下聯。說明他們是實力相當,名副其實的才子對聯!
=
翰林有位太史戴公,奉命前往西秦督察學政。當時有個七歲的童子叫章節,麵如冠玉,提著筆袋子,登上台階準備接取考卷。太史見他年齡幼小,不屑一顧地說:來這兒幹嘛?一邊兒去!試院是比文章的場所,不是小孩耍鬧的地方。小章節恭敬地舉手作揖,回答:童子無知,有意觀覽一下。太史問他:會作文章嗎?若交白卷,可要打板子罰你”。小章節說:雖不敢奪得錦標,卻也未必就領教板子。學宮先生說:這孩子素有神童美譽。
於是太史給他試題,讓他坐在小桌子前答題,並給他果品糕點吃。章節見到試題後,略微皺了一下眉頭,接著就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很快就完成了。他呈交試卷時,說:童子章節,心中慚愧,缺少大手筆,且因倉促成文,時日已近黃昏,不過為了免於交白卷罷了。太史讀罷他的文章,連連拍案叫絕。
恰逢牆上貼著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法帖,太史以其中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命他作對子。小章節即刻對答:「怕你不雕蟲篆刻,斷簡殘編。」幾位幕僚一聽,莫不拍手叫絕。
太史佯裝生怒,遂即又出了一道上聯:童子讀《西廂》。章節遂即脫口而出:大人應東井 (古代天宮二十八星宿之一)。太史露出喜色,又指庭中的一棵大樹說:老樹千年。章節對道:香曇一現。 太史聽罷,不禁為他擔憂,恐是不祥之兆,心裏卻也讚賞他的聰睿敏捷。
一晃半年過去了,太史突然夢見章節,見他手持曇花,慢慢地走來,向他道謝,並吟頌了一首絕句詩:身本優缽羅,托身植瑤島。入世償宿逋,曇花依舊好。原來小章節接受太史的訓勉後,回家不久就得了天花夭折了。
太史想起之前的對句“香曇一現”,恍然醒悟。於是揮筆寫下《曇花記》,記錄佛國曇花轉世而來的神童。
=
大清以後,童子科勢頭稍減,清朝更是徹底廢除了童子科,僅留科舉的第一級考試童試。童試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為童生,考中者俗稱“秀才”,神童們失去入仕的捷徑,卻有機會和老頭子們一起考秀才。
07. 清末民初的神童
有個11歲男孩名叫江希張,被稱為清末民國的“第一神童”。3歲能識800多漢字,背誦100多首唐詩,到了4歲時已能熟練地吟詩作對,所作詩文之意境能趕上一般成年人。
清末山東巡撫孫寶琦曾經力薦4歲的他進京,給大他1歲的宣統皇帝當伴讀。
康有為見了他,表示願意破例收他為徒,還把自己的書稿拿給他看。
江希張7歲那年,編了一套《四書白話解說》。此書淺顯易懂,觀點新穎,又正好趕上新文化運動,一經推出就衝上了熱搜第一。
之後,“神童”江希張的《三千大千世界圖說》等著作出版,名聲越打越響,連魯迅都聽說了他的名號。1918年,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對一個11歲的神童發起抨擊,準確的說,應該是指斥神童背後的好爸爸。
從江希張後來的經曆看,他確實是一個天賦很高的人,但之所以從小就這麽“神”,隻能說,他的父親江鍾秀是一個製造神童的高手,江希張不過是在他規劃的騙局中扮演角色。
自打出生起,江希張的父親就費盡心思為他進行“包裝”,說以前曾做了個夢,一個乞丐在他麵前變化成了一個嬰兒,不久後兒子出生,江希張乃是“武訓轉世”。武訓是老江家的山東老鄉,生前行乞數十年,卻省吃儉用,在當地辦了三所學校,成為社會敬重的大善人,也是文化的代名詞。
“千古奇丐”轉世成了“民國神童”,神跡昭然。
江鍾秀是個秀才,算是方圓十幾裏小有名氣的文化人,他不僅讓江希張學儒家經典,還給兒子強行灌輸道、佛、回等宗教思想,並大肆宣傳兒子“五歲已完諸經,寫作皆能,外國語言亦知大略”,直到全山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驚動了山東巡撫。
江希張7歲時那部成名作《四書白話解說》,是他老爸請了幾個讀書人一起給兒子“指導”寫成的,但全書署名隻有一個“七歲童子江希張”,根本不是江希張的個人作品。
對於江希張父親的騙局,很多人看破不說破,報紙還競相報道,當作一時奇聞。但魯迅看不下去了,他在文章中談到“鬼話與科學”,專門對這個“神童”進行批判。
搗亂得更糟的,是這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圖說》。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亂作一團,又密密的插入鬼話……。講天堂的遠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記》,講地獄的也不過鈔襲《玉曆鈔傳》。
江希張不是第一個被過度包裝的神童,也不是最後一個。
然而,江希張是幸運的神童,他在最好的年華成功擺脫了包裝團隊的控製。
江希張從小被父親灌輸封建糟粕,他對這些知識愈發厭惡,成了一個無神論者,而且向往與其他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瘋玩”。讀中學時,江希張的父母相繼撒手人寰。終於,在1927年春,20歲的江希張懷著科技救國的理想,遠赴法國勤工儉學,考入巴黎大學,攻讀化學專業。腳踏實地,成功轉型。
江希張回國後,在上海一家化工企業當工程師,解放後已成為國內享有盛譽的化工專家。那段清末民國時轟動全國的神童傳奇,漸漸被人淡忘,他也從不在人麵前吹噓。
退休後的江希張住在一幢老式西樓,過著簡樸的生活,偶爾向年輕一輩的化學專業生答疑解惑,直到2004年平靜地離開人世,享年97歲。
其神童往事無人問,人們記住的,他是一個將大半生精力傾注到國家工業建設的科研工作者。
08. 新中國的初代神童
1980~1990年代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了發展和培養人才,資源更加傾向於最優質的學生。人們也就進入了人造神童的時代,少年班、神童熱、天才應運而生。
寧鉑 2歲半時能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並熟讀《水滸傳》。
1977年,江西冶金學院的老師倪霖給兼任中科院院長的副總理方毅寫了一封信,推薦了江西贛州八中的13歲天才少年寧鉑。方毅讀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屬中科大,可破格錄取寧鉑進入大學學習。
寧鉑還創造了一個記錄,中科大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以19歲的年齡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講師。但這位第一神童,流量天才,最後卻成了一個傷仲永式的故事。
2003年,寧鉑正式離開中科大,出家五台山研究佛學,神童傳奇就此落幕。
無獨有偶,和寧鉑同樣有名,甚至成績更突出,被認為是未來諾貝爾獎得主的天才少年謝彥波和幹政,也都因為和導師關係處理不好,無法完成博士學業,一個最終回到國內,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大學副教授,另一個最終在精神疾病的困擾中,退出了人們的視線。78級的少年班,最終為國家提供了一批技術型研究型人才。但令人唏噓的是,當年最炙手可熱的幾名天才少年,最終都歸於平凡。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當時的中國需要這樣的“神童、天才”來喚醒整個社會對科學的重視。然而,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寧鉑說:“神童剝奪了我許多應該享受到生活和娛樂權利”;而謝彥波也表示“如果有機會再來一次,我不會再讀少年班”。
十幾歲的孩子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和世界相處!
=-=
2004年3月,北京陶然幼兒園 “才高一班” 正式開班。經過層層篩選,來自不同地區的14個平均年齡為5歲的“超常”兒童組建成了一個全新的班集體。這個班級中的兒童,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神童”。該幼兒園開辦這樣的班級,意在探索對神童開展教育的規律,以期能夠把超常兒童培養成真正的超常人才。
然而,十五年過去了,當年“才高一班”的孩子都怎麽樣了呢?人們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報道,很大概率的結果是,此事不了了之。也就是說,所謂“超常兒童”,絕大多數並沒有真正表現出“超常”之處,日後的發展也與普通人沒有太大區別。
09. 當今的神童“鬧劇”
今天,許多人都知道張愛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這句話被無數家長奉為圭臬。
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X石,憑借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他12歲已經在研究遺傳學,基因組,基因突變,生物化學,臨床樣本分析,直腸癌,還發現癌症突變基因C10orf67……。14天學會專業知識。一個六年級12歲的小學生學術造假有多離譜,竟然懂得研究直腸癌,專業術語用得有模有樣,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在陳同學的日記裏,他寫到“我從不知道基因為何物”到“了解基因表達水平高低判斷”隻用了四天。
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網友說:“我的一篇SCI花了三年半的時間,還被拒稿了好幾次。這些小學生是在娘胎裏就開始上分子生物學了嗎?”
神童降世,好奇的吃瓜群眾們肯定要探秘一下神童成長的土壤。究其原因,除了他是上下五千年的神童之外,就隻剩下學術造假這一條了。
當小學生的家庭背景曝光後,一切都說得通了。根據陳X石小朋友的實驗記錄:他的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他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還有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
而陳老師是他爸陳勇彬 (研究員);楊老師是他媽楊翠萍 (博士)。研究方向都是腫瘤信號轉導。
看到這,大家必定恍然大悟了。
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實驗之前連基因都不知道為何物,卻能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碩士研究生以上級別的項目,並撰寫出一篇含有大量英文專業術語和專業圖表分析過程的論文,實在有些天方夜譚。
這件事被曝光後,人民網一針見血地指出,科技創新大賽創辦的初衷就是為了發掘那些真正有科研實力的人,而不是發掘那些投機取巧的人。
以前被“官二代”、“富二代”搶資源,現在就連“學二代”也大行其道,攫取普通學生本就貧乏的教育資源。
小學生拿癌症研究大獎,原來就是“一場學術造假的鬧劇”。
=-=
岑X諾,14歲,出版兩本書,一本詩集。
作為作者,她驚人高產:一天能寫300首詞、2000首詩、15000字的小說。而且,她多次獲得演說比賽冠軍,還創建了3個品牌。
這是什麽水平?杜甫李白白居易加一起不夠與岑小朋友比肩。而其父親回應稱所謂創作,實際比的是打字速度”。人家對標的是印刷機。
簡曆到這還沒完。這位岑同學還身兼記者、副主編、院長助理等多個職務。
不過,作為一個出過詩集的“少年詩人”,咱們還是得評價重點放在作品質量上。
來看一下她在疫情期間觸景生情做的兩首詩:
居思安 —— 瘟疫襲襲民思憂,南山行行民泰然。居府安定心沉定,切莫遊蕩是非地。
國民論 —— 國之智,人之慧。鴻鵠之誌為國知。良善心,誠善心。眾誌成城為國行。國之盛,民之旺。普天同慶納百川。民之論,眾所知。南山平亂鼓鳴謝。
爛詞熟句拚湊而已,無任何驚豔新異之處。
有人評點:嗯,比樓下大爺編的順口溜強點。
知乎上,有人評點了她的新聞稿、自創品牌、演說、副主編等。結論是,無論是演講還是創作,岑同學的出場不是在推銷產品,就是在推銷課程。她哪裏是什麽“神童”,她隻不過是大人們為了生意包裝出來的噱頭,充滿著一股傳銷味。
這位岑爸爸先是自己出書演講賣產品。折騰一通發現沒把自己包裝起來。於是開始包裝營銷女兒。
事實上,文學上真正的天才變現是很慢的,這種天才體現為更敏感的內心、更佳的共情和對事物更好的觀察,而這類天賦的變現是源於經曆和積累,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思考。沒有生活經曆,沒有觀察體驗,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
來自重慶的高二學生以《二氫楊梅素調節肝髒脂代謝及細胞外基質生成的作用研究》獲獎,後來該項論文被指被指與陸軍軍醫大學2018年的一篇碩士論文內容部分重合;湖北省武漢市也有兩名小學生李X怡、李X卿《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獎,該研究主要探索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的抗腫瘤效果。
幾個小學生、高中生就能做出必須由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經過長期實驗才能做出的成果。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完全無需擔心西方對中國“卡脖子”,因為中國小學生都已經具備了博士以上的研究水平,可見華夏的技術實力是多麽的雄厚。
然而,事情真相一旦曝光,紙終究包不住火。
小幼苗就算被拔苗助長了,也無法真正結出果實。更成熟的植株將自己的果實掛在幼苗身上,顯得如此的不倫不類,難以自圓其說。提前“催熟” 的幼苗最終會不堪重負,壓彎了腰。
國家為了鼓勵技術創新,防止被人卡脖子,倡導創新能力要從娃娃開始抓起,才設立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但沒想到,這個大賽超額並提前完成了從娃娃開始抓創新能力的任務,已經成為“引領”整個科技界科技創新的引擎了。簡直成了時代新笑話。
=-=
2011年的黃藝博事件。 出名那年,他隻有13歲。一般的少先隊員袖標最多三道杠,但黃藝博卻是武漢市少先隊副總隊長,比普通大隊長更高兩級,因此可以佩戴五道杠。五道杠少年的名號,足夠響亮。
不同於其他神童靠智力取勝,黃藝博作為神童,展現出的卻是不符合年齡的政治早熟。據說他兩歲起便開始看《新聞聯播》,七歲開始關注國家大事,《人民日報》、《參考消息》是他的日常讀物。他還經常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發表文章,據統計大概有一百來篇,而且他經常參加公益活動,累計捐款11000元。但最讓他出名的,還是照片上那方正嚴肅的臉,戴著紅領巾和那標誌性的五道杠袖標,露出官場老油條式的似笑非笑神情,一張張老幹部式擺拍照。
為此爭議四起。有人質疑他“官腔”、“做作”,也有人認為這是他父親的炒作,有人質疑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好在2011年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黃藝博火了一陣後,便悄然沉寂。2016年,黃藝博高考477分,沒能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錄取,最後進了一所民辦大學。
從始至終,這個孩子一直被輿論打扮成了一個小醜,作為眼球經濟的一部分,最後成為了互聯網上一個匆匆而過的過客。
=-=
催產早熟式的教育,最終不僅不會得到一個神童,反而會失去一個孩子。
如何看待此類關於“神童”的事件?事件背後反映了些什麽?這些事情被推廣至大眾媒體的視野下後會導致什麽結果?
10. 神童的通常結局
中國神童自古燦若星河,從小就被發掘的亦不勝枚舉。為何還是有很多人,走上了“傷仲永”的道路呢?
然而,中國人對神童的推崇,並未在曆史中消逝。
早慧的小大人依舊引人矚目,家長們也無不寄望,子成龍、女成鳳。許多家長的教育期許本來無可厚非。但這種本該遵循孩子身心成長和教育規律的事,卻被莫名賦予了爭相“搶跑”的急迫與焦慮而墜落誤區。
為了這個看似樸素的成龍成鳳觀念,現在的家長們拚命從幼兒園、小學開始,無視教育規律,強逼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甚至把自己從事的科學研究掛在孩子名下,去參加比賽,獲獎之後就可以得到孩子升學的便利。
有人說,在當今社會,拚孩子其實是拚父母。父母什麽樣,孩子就是什麽樣。此言不虛。
通過剝奪孩子的童年,將成人的意誌強加於兒童身上,企望實現“神童”的量產。
這是對“神童” 的誤解,就是否定童年。經過包裝偽造的“神童”,在摧毀其童年的同時,也在散播謊言。於是有了學 “量子波動速讀” 的孩子,有了一天可以寫2000首詩的天才少女,有了在研究員父親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科研論文的小學生。
近年,竟然發生由家長以頗多不切實際的誇大之辭,杜撰“神童簡曆”。還有虎媽、狼爸、鷹爸、貓爸,先後都成為了“人造神童” 教育的代言人。
所謂神童情結,歸根結底還是國人愛走捷徑、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
實際上,神童光環對一個青春期的男孩來說,是枷鎖,更是負擔。
在西方,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曾同樣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他認為,兒童應該有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盧梭對這種壓榨童年的行為進行了控訴與質疑,追問:“把他弄得那麽可憐時,我們心裏是怎樣想法的呢?”
超前教育所顯示出的早期智商優勢並非緣於兒童真實能力,而是建立在“笨鳥先飛”基礎上的一種神童假象,早熟不等於神童!日後極有可能落入“傷仲永”的窠臼,埋下“厭學”或“自滿”情緒。
絕不容忽視“拔苗助長”式教育的負麵影響。“神童”們的父母,有比絕大多數普通人多得多的資源,來把孩子包裝成“神童”。其背後卻是赤裸裸的對社會公平的蔑視,其本質就是一種作弊。
新時代完全沒有不要沉迷於神童的發現、培養、宣傳!
優秀人才永遠是稀缺資源,但這不代表社會要用拔苗助長的方式,以孩子的童年和健全人格為代價,去製造早熟的“未成年成人”或炒作而成的假“神童”。
童話大王鄭淵潔有句名言:如果一個國家的孩子說大人話辦大人事,這個國家的大人準說孩子話辦孩子事。
也有人說得好,人們崇拜的真的是神童,是那些智力天才嗎?我想大部分的人崇拜的不是神童,而是神童的看似輕描淡寫的成功。時代的發展,階級的逐漸固化讓人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渴望成功。大家渴望複製成功,更準確來說,渴望複製那種瀟灑的、輕鬆的成功。
相比其它領域,科學一直是一片淨土。學習一直是最公平的事情之一。努力有收獲,付出有回報。
如今,利益的魔手已經侵染這片淨土。社會性的浮躁和焦慮促使社會各個圈子的人開始肆無忌憚的爭奪資源,私有化投機觀念上揚。
現在,中國人需要的正是精神的洗滌,抱樸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