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年輕夫妻老來伴”,也有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因為古時候,17、18歲結婚,應該是少年。說的是年輕時候夫妻恩愛,如膠似漆,有激情,有活力,會享受,是做夫妻、ML的黃金時期;年紀大了,激情沒有了,活力也失去了,生活變成了生存,需要的是伴侶,也就是能有個人牽牽手、散散步、說說話、談談心的伴兒。
有人說原句應該是“少年夫妻老來伴,執手相看兩不厭”。筆者覺得,這句話隻是講述了人生的兩個階段,那麽中間一段呢?因此,有人給出了一個下文:年輕夫妻老來伴,中間還有一長段。中間這一長段的時間也不短,有的8年10年,也有的20年40年。
有人說,中間應該相濡以沫、同舟共濟;
有人說,中間應該相互理解、好好經營;
有人說,中間磕磕碰碰、鬥鬥嘴,也很開心;
有人說,中間要從做夫妻開始,慢慢過渡到做伴侶;
有人說,中間要培養感情,無論多少矛盾,也不離不棄;
有人說,中間要培養生活樂趣,一起走到最後的,才最有意義。
在此,我們不談永遠在一起、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的那種永恒愛情。從夫妻慢慢變成伴侶,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然而,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其中有分道揚鑣的,也有意外離世的,還有一些則屬於“剪不斷理還亂”的一種情懷。雖然很多人追求“半路夫妻”,也是值得推崇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糾結或牽絆而無法“兌現”。這個“伴”,“人”+“半”,不隻是一個人的一半兒,還可能是生活中的某種“一半”。
那麽,這個生活中的某種“一半”是什麽?
筆者曾經寫過一文《快樂人生的“三大備胎”》,其中第一備胎,就是精神上的備胎。如果與本文聯係起來,這個備胎,也就可以說是個“伴兒”了。
人生的快樂,莫過於精神上的安慰與平和。有人很自然地就會聯係到“上帝”,或者“佛祖”,認為TA才是自己一生的依靠與寄托。沒錯,這樣的確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
有位知性女士這樣講:許多事情隻是當時身臨其境時很痛苦,其實回過頭來想想也沒什麽。那些當時你覺得快要了你命的事情,那些你覺得快要撐不過去的境地,都會慢慢地好起來。就算再慢,隻要你願意等,它也會成為過去。而那些你暫時不能戰勝的,不能克服的,不能容忍的,就告訴自己: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
我想,也許她說的這個“等待”,其實就是一種堅強,一種信念。她相信前麵等待她的,是她心目中的那個“伴兒”,能夠與之偕老、天荒地老的神話傳說,一方讓她心靈沉靜的凡間淨土。那一抹淡定的人生,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觸手可得,撲麵而來,香遍全身。
也有人講,這隻不過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癡情妄想罷了。
其實,安穩而平靜的生活,不隻是物質上的豐富,更有精神上的安慰。前者是為了讓別人看得見,滿足自己的虛榮;後者卻是一種自我肯定、自我認可,卻擁有長久與永恒的力量!不要以為隻有愛情才是最偉大的,親情與戀情,也同樣偉大。而這裏的親情與戀情,很可能就是這些與我們相依相伴、不離不棄、看不見摸不著的癡情。
小時候,偶爾會看見牆角的一株小小的蒲公英。風吹雨打,依舊頑強地生長,直到花開,結出種子,遇到微風,飛到天上,直到遇到千年的際遇,才緩緩落下,與那個“等待”相依相伴。蒲公英看似孤單,沒人理睬,卻傳播著生命的頑強與迷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