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羽:剩女的殺傷力(zt)

來源: ds87654321 2013-03-26 09:21:2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863 bytes)

中國式逼婚,常見此景。

家長:“快去找一個,別挑了。再不找就耽誤了!過了三十就不好找了!”

子女:“你們煩不煩啊?”

家長:“我們這是關心你,你嫁不出去可怎麽辦!”一臉委屈不解狀。

我也很奇怪,為什麽來自長輩們、社會上的關心,會讓人這般煩?其實,他人自詡的關心,無形中往往帶著一種羞辱。關心者動機純良,難以發現;被關心者更難於區分兩者。這就引出“剩女”一詞的內含來。

按說,人生狀態無非生、老、病、死,隻有物才被“剩”。可偏偏,這幾年,這字被用在了人身上。剩飯剩菜,過季商品,如不及時打折處理,就隻有壞掉、廢掉的份。那些曾經視自己女兒如掌上明珠的父母們,如今正集體製造出儼然季末大拋售的恐慌來。這種反差,讓女兒們怎能不傷心?

可見,“剩”一字充分體現出女性的商品屬性。西方社會學者稱之為commodify(使商品化)。仿佛女性在婚姻市場中,隻能被估價、被挑選。在中國,這種可悲性就在於,作為商品的女性的生殖屬性被視作最重要價值這一前提,在剩女一詞中無限放大。“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學曆高不高無所謂,男人寧願娶個年輕、漂亮的”,這些言論就是最恰當體現。波伏娃說,女性的商品化伴隨著私有製產生。如今女孩們經濟獨立了,不靠男人了,可是思想上還被束縛著。

剩女一詞被製造出來後,有著極大殺傷力,負麵暗示力量極強。弗洛姆在他與鈴木大拙合著的《禪宗與精神分析》一書中指出:“語言由於它的用字、文法、結構,以及其中所含藏的整個精神,決定了我們如何去體驗,以及何種體驗得透入我們的知覺。”“在一個文化中,如果各種不同的感情經驗沒有不同的字來表達,則這種經驗就極少被我們察覺。”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詞在社會中被過份強調,那麽我們就很容易察覺,並被這個詞所包含的整個精神影響。“剩女”一詞包含的意思是女性被動、商品化、工具化、去人格化。這個詞在媒體中、日常交談中被過份強調,不但會加深社會對女性的落後偏見,讓人們過於關注女性的生殖屬性,而不是將其作為完整的人去尊重、去愛;對女性自身也是極大的人格侮辱,使女性自尊受損,失去對自我、對理想的追求;也把男性對女性的審美趣味引導到一個動物性的低級層次。

最初泡製此詞的人或有關部門,可謂造業極大。不但沒有促成社會進步,反而是倒退。近年來,由於大齡單身精神壓力過大而得抑鬱症、自殺的女孩子在新聞中屢見不鮮,半路放棄人生追求裹足不前的女子更是無法統計,造成隱性人才浪費。有些人一句“心理脆弱,不適應社會”便粗暴了事。更有好多人擺出一付情感專家的姿態指導女人們如何脫光,這其實是一種變相挑刺。可是當發現此女優秀得連骨頭都挑不出來時,又一句“嫁不出去就是因為你太優秀了”。總之,女孩子怎麽做都不是。弗洛姆在書中說:“人類曆史中(除了某些原始社會之外),各社會大部分是由少數人統治並剝削大多數人。為了得以這樣做,這少數人通常是用武力;但隻是武力還不夠。長久下來,多數人必須變得自願接受剝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製造出各種幻象,“這些幻象抹除了人性目標,並把那麽社會目的合理化。”(《禪宗與精神分析》)在古代,是給女人暴力裹腳,到了現代,就是造詞洗腦了。放足後,很多母親因為害怕女兒不裹腳長大嫁不出去,依然把女兒腳骨折斷,這體現了一種“關心”;現今,家長們就說出“再折騰就嫁不出去”這樣的話來,也是一種“關心”。歧視就掩藏在關心中,難分彼此。“社會的作用遠不隻是把幻象導入我們的意識,並且也阻止我們察覺真相。從這一點再向前進,就把我們導至抑製或無意識如何發生的問題。”(同上書)所以,如果不對“剩女”一詞進行語言學分析,它所承載的父權社會製造的幻象,就很難被我們察覺。

在發達國家,公眾對使用帶有歧視性侮辱性內含的詞匯很忌諱。如美國上層白人以稱黑人為nigger(黑鬼)為無教養、粗暴的表現,倒是黑人自己為表達認同互稱比較多,但也多為文化水平非常低的人。美國黑人曾為在正式場合廢止nigger一詞,獻出了許多條生命。如今African-American(非洲裔美國人)是正式說法。另外,美國官方媒體在用詞稱呼弱勢群體時,往往側重其積極一麵,淡化其被動、弱勢的特性,以避免歧視、表達尊重。比如,在對人進行心理疏導時,以survivor(幸存者)取代victim(受害人);以foreigner without documents(無移民證件外國人)取代illegal immigrants(非法移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相比之下,中國“剩女”在媒體上反而被越用越起勁,這無疑使當事人們生活在語言暴力和歧視中。

隻需稍稍用邏輯和事實想一下便知,全中國13億人,不可能每個人都在二十幾歲時不早不晚,遇到真愛,並順利結婚。可偏偏全國上下一把尺,卡齊了,甚至同性戀者也被殘忍地逼著與異性相親,釀成同妻群體的悲劇。一些人還沒有準備好,就被迫草草步入婚姻,結果發現找錯了人,或發現另一半喜歡同性,打擊可想而知。

不過,要消除對女性的歧視,謹慎使用“剩女”一詞還是不夠。要從根本觀念上轉變人們對女性作為生殖工具的刻板印象。

中國人自古對孩子重生不重養,重量不重質。好多中國男人寧可娶個年輕花瓶,也不娶個高學曆女。其實,高學曆女在子女教育、情緒控製、家庭管理、生活情趣上比隻會生孩子的年輕花瓶有優勢多了。但傳統觀念讓人們忽視了這一點。越是落後國家,這種觀念越嚴重,比如童妻泛濫的印度。

中國人對孩子的愛,還局限在家庭血源關係內部。常常聽說中國夫妻為了要孩子,去做試管嬰兒(本人親曆北醫三院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夫妻常年排著長隊),去流掉女嬰隻為懷男嬰,因為一方生不出孩子而被迫離婚。但是我們常常從媒體中獲知美國夫婦全世界收養孩子。我在美國認識一位白人大姐,39歲,在D.C.當了十年律師,又回到匹茲堡讀書。她臉頰瘦削,平胸,扁屁股,用老人的話就是“不好生養”。她常常在下課時接到老公電話,商量誰去接孩子,我便心生疑惑。後來和她一起做報告,發現她手機屏、電腦屏、社交網站上那個她整天不離口的“我女兒”,是個黑人小女孩。她驕傲地把全家福拿給我看,我問她:“怎麽你和你老公都是白人,而你們的女兒是黑人?”她說:“我們想要,可是不能要,於是領養了她。”我看著照片中露出幸福笑容的黑人小女孩道:“她真幸運!”不料大姐回:“不,是我們幸運。”聽到這句話的一瞬間,我被他們夫妻的大愛無邊震撼了。如果這位大姐在中國,會怎麽樣呢?我想有一天,中國人的觀念變了,收養製度建全了,是不是女孩們就不必在快到30歲時心急如焚,妄自菲薄;是不是男人們對女性的審美不那麽被動物本能左右了;這個社會是不是會有更多被遺棄的可憐孩子在領養後改變命運,少一個問題少年,多一個喬布斯。

女孩子結婚晚了,說明社會在進步。隻是希望社會對個人的選擇與境遇更寬容些,更尊重些。

所有跟帖: 

貼HT去吧 -孬子- 給 孬子 發送悄悄話 (44 bytes) () 03/26/2013 postreply 09:33:17

you are what you are -華山97- 給 華山97 發送悄悄話 華山97 的博客首頁 (130 bytes) () 03/26/2013 postreply 14:34:2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