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頤和園",深深陷了進去。一整天都沉醉在那種詩意,陰沉而又狂熱的情緒裏。郝蕾的臉,那些或熱烈或悲傷的性愛鏡頭,奔跑的學生們,火光,微微模糊著和晃動著的鏡頭。。。。
從來不知道,中國有個導演也敢這樣拍電影。他叫婁燁。
第一次聽說婁燁,是90年代初。他第一部電影應該是叫"周末情人"。依稀記得這部電影,但是沒有太深的印象。
婁燁後來好象還拍了"蘇州河"。看過,印象是陰雨,瘦弱的周迅,以及某種我沒弄明白的偏執。
而今天的我卻是如此喜歡"頤和園"。看過了這部被禁的電影,認為它有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名片的潛力。
其實很多中國現在的導演,都是挺傲慢的,比如已經喪失了藝術家本性的張藝謀,一向把觀眾當傻瓜的薑文,和怎麽都擺脫不了做作的陳凱歌。相比之下,我喜歡第六代更多。至少他們是真實的。也是認真的,誠懇的。
可是即使在第六代裏,能用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孩子的視角來說曆史,愛,欲望和一個時代的幻滅,這部電影可能是唯一的。婁燁是一個認真的藝術家。我也有理由猜想,他是一個女性崇拜者:)
整個電影的鏡頭運用,剪接,音樂,用光,無一不美。它明顯受法國電影風格的影響。雖然在中國,這樣運用大量情色題材的電影會讓觀眾瞠目結舌,可是在法國電影裏卻是很平常的事。記得當年我看"BETTY BLUE"中的全裸男人鏡頭時,也嚇了一大跳。為什麽有的人可以這樣拍電影,而仍然能使之成為嚴肅藝術?
好的藝術,能帶給我們真實和深邃的美。生活本身,是如同完美的雕塑,有無數個側麵。如果一個藝術品能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側影,那已是足夠。我平生最恨是那些試圖粉飾生活的淺薄藝術。那些故做純潔的,故做高雅的,故做悲哀的。。。在"頤和園"中,我並沒有看到絲毫做作。尤其在性愛的鏡頭。
婁燁運用非常不刻意構圖的鏡頭,和獨特的聲音運用,給我們既貼近生活而又有某種疏離感的情色場麵。比如餘虹和小軍的第一次性愛,是在野地裏。可以看出幾乎是單一光源,在交纏在一起的身體之後,傳來火車經過的聲音。我特別喜歡這樣的處理,它有一種獨特的真實。幾乎可以穿透某些極其個人的回憶。另外一場給我深刻印象的,是餘虹和有婦之夫之間的性愛場麵。房間裏正在放的音樂,成為了某種似實若虛的背景音樂。而音樂和激烈性愛的背景聲,是女主人公冷靜的旁白。這也是我很喜歡的處理方式。疏離的感覺,一向更容易創造戲劇感。它給觀者一種十分豐富的感受,仿佛正經曆一場觀看自己的夢境。而這場夢境,比虛無的真實,更加真實。
說到戲劇感,我覺得導演在通篇非常寫實的風格中間,特別安排了兩個極其有戲劇感的鏡頭。這就是餘虹在遊泳池旁邊的地上的鏡頭。旁白是她的日記,背景聲音是越來越猛烈的風,隻見片片柳絮飛過她的臉頰。其實,旁白中極富詩意的語言,是比劇中餘虹的年齡成熟太多了。我寧願相信,是導演在借她的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我隻是想活得強烈一些。。。"餘虹說。
我對這句話是多麽的理解。這其中的詩意,不顧一切,激情,和與生俱來的悲劇氣質,是餘虹的,是和她同代的許多人的,也是婁燁的內心之聲。為了活得強烈一些,他們付出的是什麽代價?
在餘虹,李緹,周偉和同學們一起飛跑著上了藍色的卡車,唱著"一無所有"向天安門開去的時候,她們是那樣的充滿激情和幻想。鏡頭切換,1989年真實的鏡頭中,同樣藍色的卡車向鏡頭駛來,紅旗的海洋。。。。在這裏,紀錄片鏡頭的運用意味深長。也感人至深。我的眼中,刹那間充滿了淚水,為了那些曾經年輕,單純和愛國的心。
整個電影以1989為界,開始了低落的後半部分。1989,是多少人生活的分界呢?餘虹的臉,在離開北京的火車上,顯出極度悲傷和絕望的倔強神色。這可能是郝蕾最好的鏡頭之一了。
說到郝蕾的演出,我覺得她基本上是本色出演。這個女孩子的臉部表情,具有感人的表現力。在她不笑的時候,是這樣迷茫,哀傷。在她笑的時候,又是這樣天真無邪。她還有著這樣一種滿不在乎的,倔強的勁兒。看不出來太多刻意表演的部分。郝蕾的個人魅力卻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年輕的女演員,這樣不惜代價地演出一部藝術電影,她的膽量和精神讓我欽佩。
在整部電影中,女性角色的豐富,勇敢,強烈遠遠超過男性角色。富於激情的餘虹,為愛而死的李緹,甚至小孩子氣十足的東東,都形象鮮明,讓人難忘。可是周偉,若穀等一眾男性角色,卻仿佛隻是陪襯,隻是符號而已。他們的個性不夠,戲也很有限。即使在眾多性愛鏡頭中,他們都是扮演主動的角色,也不能讓他們的形象更突出。這明顯是導演的偏好,這也是為什麽我猜想婁燁是個女性崇拜者的原因。不管怎麽說,這在中國導演裏麵,算是稀有了。
最主要的男性角色,周偉(郭曉東),在後半部分的表演要好得多。他的迷茫,幻滅,麵對令人悲傷的現實時候的無可奈何,都在臉上一層層展露出來。這是片中唯一的,男性角色的亮點了。
有很多時候,一部電影讓人從心底裏喜歡,是說不出原因的。"頤和園"的背景,並非是我完全熟悉的。我是九十年代初才上的大學,沒有在大學裏親身經曆89,也沒有經曆那時激動人心的"文藝複興"(這在酒吧的一場戲中有非常準確的表現)。可是,我還是非常,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它的新銳的鏡頭,它的剪接,它的音樂,它所表現的生活態度,它背後所隱藏的詩意的頹廢,生活的悲傷的真相,都讓我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也許是因為它太大膽,太徹底,太自然,太不做作。這都是一個好的作品所具備的特質。更不要說,它還有著史詩般的意義。
它紀念了一個時代的愛與激情,它曾經有過的無所顧忌的,飛揚澎湃的青春,和之後如此悲傷的幻滅。
至於在片中從未出現過的"頤和園",為什麽婁燁要來拿它做影片的名字?
我的理解,如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