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健康論壇]介紹,科學研究發現,擁抱可以刺激大腦釋放催產素,它又被稱為“擁抱激素”,是一種“伴侶黏合劑”,能令彼此感覺親近,鞏固兩性關係。
催產素又稱為縮宮素(Oxytocin,OT)是由下丘腦室旁核,少量從視上核合成、分泌並貯存在垂體後葉的9肽激素。其與ADH僅在第3位和第8位上的氨基酸不同。其生理作用是促進子宮,乳腺肌上皮細胞及精曲小管平滑肌收縮。
看了這段文字說明,誰還不會認催產素隻有與女人有關聯呢?
其實,催產素是大腦產生的一種激素,男女都有。
對女性而言,它能在分娩時引發子宮收縮,刺激乳汁分泌,並通過母嬰之間的愛撫建立起母子聯係。
此外,它還能減少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以降低血壓。它還被稱作“愛情激素”。
伴侶之間的擁抱、愛撫、親吻,都能促進這種激素的釋放,幫助伴侶們建立起奇妙卻異乎尋常的親密感。在性愛過程中,催產素也不可或缺。
曾有研究發現,催產素與性活動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麵,它能促進睾丸激素的產生,這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性欲;
它還可以增強陰莖和乳頭的敏感性,改善勃起,使高潮和射精更加有力。另一方麵,性活動本身能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性高潮時,催產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甚至可以達到平時的3—5倍。科學家認為,性交後的愉悅感和融為一體的親密感,其主要動力就是催產素。對那些性欲不強的女性而言,催產素是一味“催情劑”。
催產素與雌激素也有特殊關係。沒有雌激素,催產素就無所作為;雌激素含量升高,催產素的“本領”也越大。這可以解釋為什麽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愛撫的影響,因為她們體內的雌激素水平要比男性高得多:當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高時(排卵期),輕輕的愛撫就會產生強烈反應;而在雌激素較低的月經期,她們對愛撫的反應就不那麽敏感了。
如果平時得不到足夠的愛撫,女性可能會對直接性觸摸反感,變得抑鬱和厭煩。意識到催產素的神奇效果後,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愛撫的作用。伴侶間要盡量尋找機會進行身體接觸:逛街、散步時,可以手牽手、臂挽臂;看電視時,要依偎在一起,不時撫摸對方的手;如果相向而坐,我們也可以用腳在桌下“交流”。每對伴侶都要謹記,不要吝嗇擁抱和親吻,它們是幫助大腦釋放催產素的“強力助動劑”。
如果伴侶不在身邊時,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去思念他/她: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婚姻幸福的女性在思念伴侶時,血液中的催產素水平會迅速升高。
香港女作家張小嫻說:“擁抱是我最喜歡的一種運動。我們在蒼茫人世上尋找所愛,不過是在尋覓一個永無止境的擁抱……在這具肉身枯朽之前,曾經有人帶著微笑把我抱起來,證明我享受過世上的關愛。”的確,對很多女人來說,擁抱是愛情最完美的表達。可男性往往想不通,兩個人每天膩在一起有什麽好?6月2日,美國男性網絡雜誌“問他”就對這種差異發表文章,為男人解疑釋惑。
從進化角度看,身體的親密接觸是加強情感紐帶的好辦法,女性也希望借此使男人永遠忠於自己。擁抱得當,還能讓人感覺舒服、心情愉悅,這是女人鍾愛擁抱的另一個原因。男性對於擁抱的排斥,主要在於其主觀意識中的“害羞、難為情和獨立”。他們覺得,表達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種,肢體語言隻是下策,或是為了喚起性欲而采用的手段。但男性忽略了一點,擁抱同樣能讓他們的大腦釋放催產素,這有助於緩解壓力、調整心情。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性研究所所長潘綏銘說,他們所完成的《中國人的性生活》係列報告中也指出,在除了性生活之外的日常生活裏,雙方如果能經常拉手、觸摸、擁抱,那其性生活次數最多,滿意度高達72分。親密行為越少,性生活的頻率越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愛而遠之”、“相敬如賓”,性生活滿意度會陡然下降27分之多。
“問他”網站因此建議,夫妻每天應該至少擁抱一次,不僅僅是將它視為性愛前戲或後戲。在擁抱時,男性可以輕輕撫摸妻子的秀發,親吻她的前額,溫柔地撫摸她的胳膊和背部,十指相扣,會讓彼此感覺親密無間。
據美國《發現》月刊2003年5月號發表文章,談科學家在破解愛情的秘密: 愛情來自人類大腦中的催產素。
生理學告訴我們,像所有情感一樣,愛源於大腦。我們感受到愛的激情,是因為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化學體係讓我們產生這些情感。與其說心靈與頭腦的矛盾折磨著我們,
不如說頭腦中的不同部分讓我們左右為難———這些部分有的是理智思考的基礎,有的則讓我們情感豐富。
研究人腦的科學家一直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負麵情緒的神經通路上。比如,在我們現有的思維圖上,恐懼的位置已經明確。但是,直到最近,愛與依戀還是一大片未知的領
域。如今,科學家終於開始描繪出愛的圖畫。在畫麵的中心位置就是一種稱作催產素的奇妙激素。我們正在走入大腦生化時代,這個時代或許能最終澄清無法破解的愛之謎。
催產素的神奇作用
大約20年前,神經內分泌學家休·卡特開始研究大草原上的田鼠,以弄清這種生活在美國中西部平原的齧齒類小動物為什麽是自然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者。大草原田鼠
在交配後終生保持一夫一妻,雌鼠雄鼠共同養育後代,過著田鼠版本的幸福家庭生活。
這在自然界中實屬罕見:隻有不到5%的哺乳動物表現出一夫一妻和雙親行為。
卡特說:“我當時就對催產素很感興趣,因為我知道在性行為中會釋放催產素。有些研究已經表明,催產素能加強綿羊的親子關係。”卡特給大草原田鼠的大腦注入催產
素後發現,它們結成一夫一妻的速度比通常情況更快。她和同事們還從反麵驗證了催產素的效果:注入抑製催產素反應器的化學物質,阻斷這種激素的分泌。結果,大草原田
鼠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它們胡亂交配,沒有持久的伴侶。
最近進行的幾項研究揭示了人類愛情的大腦化學機理。像那些一夫一妻的大草原田鼠一樣,人類的催產素感受器位於大腦中幾個富含多巴胺的區域。這意味著催產素“嵌
在”我們大腦中的“回報”回路中。一項研究對觀看愛人照片和普通朋友照片的人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二者大腦皮層的活動截然不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
顯示,前者的大腦活動與傾聽自己新生兒哭聲的母親很像,同時也與可卡因吸食者的大腦圖像非常相似。
田鼠為何墜入情網
人腦的複雜(以及在人身上做實驗而引發的倫理問題)或許意味著對依戀之情的科學研究無法迅速發展。當被問及在這個領域她最想看到什麽突破時,泰勒說:“我希望
看到人類能像大草原田鼠那樣(忠實於配偶)。大草原田鼠的生活模式很完美。”
我們對人類神經化學的了解盡管有限,但是這種化學機理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出現的程度卻意味著:愛是我們進化遺產的一部分,就像心率或立體視覺是進化遺產的一部
分一樣。如果我們進化成另一種配對模式或撫育後代的模式(比如拋棄新生兒、頻繁更換性伴侶,就像多數爬行動物那樣),我們的大腦可能也就感受不到愛了。
愛的生物能力是大腦讓我們為撫育後代所做的準備之一:如果得不到照顧和關愛,幼小無助的嬰兒根本沒有生存的希望。這種關愛以社會關係的形式出現,包括父子、母
子關係,夫妻關係和旁係親屬關係等。這些關係的粘合劑是我們進入“愛的關係”時大腦為我們配製的快樂、回報和滿足感。
不要吝嗇擁抱和親吻,談催產素在人體內的功能
本文內容已被 [ 桑夏 ] 在 2010-09-28 08:04:2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所有跟帖:
• 有的女孩子,看光看"擁抱"這倆字,都會心跳不已. -鐵塔哥- ♂ (0 bytes) () 03/18/2010 postreply 19: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