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俠)《情緣何物》(4) 兩小無猜
一個大隊一所小學、一所初中。
所有在那個大隊生活的小孩,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那所小學和初中的同學了。
那是一個移動需要審批的時代。人們很難基於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搬家的年代。如果不是特殊的原因,多數人就是在一個窩裏從老生活到死。所以,是一個外來戶比較少見的時代。
那個時候的中國農村的初等教育,還頗有一點美國目前公立學校教育的味道:大家的入學,按照所生活地點一視同仁,而且學費也隻是象征性的。
可惜,這種做法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並沒有被堅持多久。
在薑暉的記憶中,她是一個漂亮而害羞的女孩。
那個時候的薑暉內向,她也含蓄,話語少。
1969年9月,薑暉走進了小學一年級的課堂,她也是。一副“嬌滴滴”的神態,天生一個美人胚子。不少人事後這麽對薑暉形容,他們對她的第一印象。
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小夥子,“嬌滴滴”是個什麽概念,薑暉至今也還是沒有搞明白。或許,就是美國人說的“Cute”吧。
現在,他的女兒已經八歲了,一副看上去就逗人喜愛的樣子,或許,這就是當時她的樣子不成?
不過,薑暉當時倒是沒有那麽在意這許多。他隻是覺得她好看,可愛,喜歡和她一起玩。其它的,他自己已經不記得多少了。
如果記憶是歲月的齒輪,那麽,時間就是磨平這個齒輪的打磨機了。很多美好或者不開心的記憶,會隨著歲月老人而慢慢遠離自己,變得模糊,走向遠方。
他是不記得,可是他的同學卻記得。
什麽時候給她糖果,還是小白兔;
什麽時候偷偷地給她一隻鉛筆,還是帶色彩的。
這些讓當時的同學嫉妒的小事情,薑暉都不記得了。
1969年夏天到1974年夏天,是薑暉小學五年的歲月。
1966年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化的衝擊,似乎還給薑暉他們帶來了好運。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他注意到學校來了不少的新麵孔老師。
小學一年級時,教他語文課的,是同灣的一位大姐,初中畢業之後成為民辦老師。初中畢業教小學,在那個時代和那種地方,可能還是已經很優待學生了。
其後,很多初中高年級的語文和數學課的任課資格,都被這些新麵孔的老師所占有。
在那個鄉下小學,長期以來,都是高中畢業教初中,初中畢業教初中和小學。這一次,不少的小學課程,被正規師範培養出來的老師所取代。
有一次,她告訴薑暉,某某某老師還是縣一中來的呢。神秘兮兮,讓他覺得好笑。
她和薑暉都有一個共同的喜好,就是學習,而且還很優秀。他是男生中的第一,她是女生中的老大。而且,那種地位還一直非常穩定,幾乎長期沒有挑戰者。
在那個年代,也沒有現在這麽強調文化課的重要性。大家都是憑著興趣在學習。這種沒有壓力的環境,倒是讓那批人在今天能夠得以獲得相當不錯的成就。
薑暉說,他很慶幸自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
再早幾年,沒有他的戲。當時附近比他年長幾歲的厲害主也不是沒有,沒有機會成就氣候,算是那代人的命了,不認都不行。
他當時初中畢業班的班主任就是這樣一位,還是老三屆呢,最後雖然在恢複高考後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學,但是,時間老人帶給他的人生代價還是不可逆轉。“老大”也是這樣的主之一。這些都是後話了。
如果再晚幾年,他就成為現在這樣的教育製度下的流水線產品之一了。在那個還挺出人才的地方,他薑暉可能也有出頭的機會。但是,人生的感悟就會完全不一樣。
人傑地靈,就是人們對於木蘭山鄰近地區的共識。那裏青山綠水,植被豐富的丘陵加相間其中的一塊塊小麵積的平原,襯托著木蘭山群的美麗和高大。從那裏再繼續向大別山進發,就是林彪的故鄉了。
能夠產生那麽多共和國的將軍,沒有足夠的靈氣是很難做到的。不少老人都這麽自豪地說。
薑暉當年在高中時的一個朋友的女兒,不也是從那個鄉進入位於武漢市的華師一附中,再作為那裏的狀元進入北京大學的嗎。在武漢市外國語學校“出生”之前,華師一附中就是武漢市最好的中學了。當然,在作為中國文化重鎮的武漢,也還有省實驗中學,武鋼三中等很多質量非常不錯的其它中學存在。
高質量老師的充實,確實是讓他們這個鄉下小學的學生得益不少。正是這批老師的功勞,直到現在,他們所培養出來的薑暉這批人,也還是從那個地方走出來的,從人數比例上看,最有作為的一批人呢。
看來,教育的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過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用在這裏似乎也很確切:物質條件實際上不是最重要的,孩子們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質量上乘的師資,則是最關鍵的部分。
小孩子在一起,讀書學習和玩耍,天真無邪,其樂融融,日子也過得很快、很容易。雖然對於大人來說,那還是一個生活困難的歲月。
那時候,薑暉眼中最漂亮的女人,實際上是他的班主任薑老師。
現在算來,班主任老師在當時可能也就16歲的樣子。喜歡打扮,愛漂亮,是年輕妙齡女孩子的共同喜好,實際上也是人類的天性。
在那個年代,所謂打扮,實際上也非常的可憐,也就是將自己搞得整齊一點罷了。不過,就是這個讓自己比一般人更加整齊一點,才讓美麗被創造了出來,也才會有與眾不同與鶴立雞群吧。
那位老師很和善,說話輕聲細語,這在農村的女人中間可是不多見的。
你可別小看小男生的審美觀。
對於豐滿女人的喜愛,可是他們的本能。雖然,在小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那種本能來自哪裏。但是,對於美的喜好,還是能夠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做差別的。
不過,薑暉自己說,他喜歡那位老師,可能還有一些心理上的原因。
老師長得標誌和豐滿,充滿活力,可能隻是一個方麵。老師對學生的好感,可能也無形之中讓學生產生和強化了自己對於老師的好感。
相互欣賞,相互誇獎,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是改善雙方關係的一個重要的起點。
對於孩子,那是一種信心的源泉,喜好的發源地。
可能是,從開始時,薑暉所表現出的聰慧和好學,讓老師對自己產生了好感。幾乎所有對自己的工作認真的老師,都有一種喜愛聰明、好學學生的本能。而在農村,還真的有不少的老師,對自己的職業相當在乎,薑老師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心態實際上也很簡單:你讓他開心,他就能夠友善和合作。
而這種友善和合作,又會被大人解讀為“聽話”和“乖巧”。於是乎,這樣的孩子就被歸類於“好孩子”之列。而好孩子又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也就是能夠被有意無意的人為“照顧”。他們在這種優惠的待遇“誘惑”之下,又會繼續選擇能夠獲得更多和更持久優待的行為。
於是乎,就有了良性循環。
相反,如果你開始時由於某種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原因,而讓孩子變成一個“壞孩子”,或者,你因為他(她)的一兩次錯誤,就將這種大名蓋在孩子的頭上,那麽,下麵等待父母和老師的就是不斷的麻煩了。
對於孩子,能夠容忍的還是要容忍,能夠暫時遷就的恐怕還是得學會裝作沒看見。
孩子實際上是一個很難侍候的活的動物體。
他們有思維,但是,那種思維所基於的邏輯,和成年人還非常不同。你認為合理的標準模式,他不在乎,或者叫做沒有反應。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往,又都是以一種大家共同遵守和承認的規則和模式來進行的。
在這種規則和模式不對稱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語言不通,無法溝通。
這就是代溝的形成原因,也是隔閡得以加大的基礎。
孩子喜歡一個人和一件事,就是基於本能的喜歡。也就是說,對於他們,感性多於理性。或者說,孩子是一個感性動物,缺乏理性。而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學會理性地思考問題和製約自己的行為。
理性思考得基於一定的邏輯和前提,而邏輯和前提本身的正確性,卻又會因時因地而發生變化的。
由於這種邏輯和前提的時效性和地區性,就有了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來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洗腦的可能性。而這種洗腦又讓有心人製造了一代代的與眾不同的“罪犯”和極端分子。這種極端分子可能是本·拉登那樣的恐怖分子,也可能是被弱智化的“極端分子”。
不論如何,這種人的人格和智慧都被扭曲了,他們成人之後,就會按照一種部分人所需要的思維模式在思考和生活。
薑暉生活的年代,雖然在政治上還時不時被極左的“極端邏輯思維”影響,但是,畢竟在那個“角落裏”,他還是在多少時候獲得了正常的邏輯和前提訓練。正是這種訓練做基礎,才有了他後來在美國的生活上的順利。
在那個年代還有那種奢侈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是他們的幸運。這或許就是命運吧,你抱怨不得,祈求不成。要來檔都檔不住,不來,即使你燒盡人間香火,依然是微如地底冒出的地氣,遠沒有你所期待的疾風暴雨般的效果。
(原創,未經作者“木蘭俠”書麵授權不得轉載,作者保留所有權利,2009年12月)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