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mne à l'amour(愛之頌)》是伊迪絲·琵雅芙最具代表性的情歌之一,也是一首在法國音樂史上幾乎具有神話地位的作品。這首歌是琵雅芙為她生命中最深愛的男人,法國拳擊冠軍馬賽爾·瑟當所寫。在兩人相戀時,所有巴黎記者都形容那是“連空氣都發光的愛情”。琵雅芙在舞台上公開對他說:“你是我唯一的家。”然而,1949年10月27日,瑟當在前往紐約的飛機途中失事身亡。琵雅芙幾乎崩潰。《Hymne à l'amour》就是她在巨大悲痛中寫下的情歌,以表達對瑟當的悼念。
曲風為典型的法式香頌(chanson),旋律緩慢上升,像是壓抑到極限的哭泣。整首歌像是一個人捧著心髒向世界宣告:我什麽都不要,隻要你。這種無條件的、絕對化的愛正是琵雅芙人生的寫照:“為了你,我願放棄世界、改變世界的色彩、放棄尊嚴、放棄摯友。”;“隻要你呼喚,我願赴湯蹈火。”;“上天若把你從我身邊奪走,我也會在天堂與你重逢。”
燈還亮著,但她已不再唱給任何人聽。
風穿過舊舞台,吹動那支無人握著的麥克風。
空氣裏有一點塵,一點香水的尾音,
像從未散去的擁抱。
她仍記得他離開的那天。
飛機失事前,他寫了一封信——
幾句潦草的字跡,被風幹在信紙的邊緣。
她沒有回信。她知道來不及。
於是她寫下這首歌,
像是在給死亡一個回聲。
“Si tu meurs, je meurs aussi.”
——“如果你死去,我也跟著死。”
她並沒有死,
隻是從那以後,她每一次唱,
都像是在與天空對話。
愛,在她口中,成了一種儀式。
不是祈求被聽見,
而是承認:
自己願意在失去之後,仍然守著那一點聲音。
她唱:“Dieu réunit ceux qui s’aiment.”
——“上帝讓相愛的人重逢。”
她不確定是否相信上帝,
但她相信歌聲能穿越墜落,
穿越殘骸,穿越夜色裏所有的風。
她的嗓音微微沙啞,像是被歲月打磨過的燈芯。
每一句,都在燃燒;
每一個高音,都在墜落。
她唱得像哭,卻沒有淚;
唱得像活,卻更像在告別。
最後一個音拖得很長——
不是結尾,而是漂浮。
它穿過空氣,穿過天花板,穿過時間,
去往一個不再聽得見的人那裏。
而她仍站在原地,
閉上眼,
低聲說:
“L’amour ne meurt jamais.”
——愛,從未死去。